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社会学习:蜂巢浸润课程案例

幼儿社会学习:蜂巢浸润课程案例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118幼儿游戏时的场景图4-119角色岗位工作流程图◆“超级餐厅”的“危机”来了。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对话,了解到此次“危机”的情况。

幼儿社会学习:蜂巢浸润课程案例

1.中班活动案例:班级角色游戏扮演——“超级餐厅”变形记

(1)选取主题

开学之初,班级幼儿进入游戏区域后的表现较随意,每个幼儿都在独自玩耍,幼儿间沟通少、合作少,容易发生矛盾。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非常喜欢色彩鲜艳的马卡龙、汉堡蛋糕,与幼儿讨论后,教师决定追随幼儿的兴趣以及班级幼儿在小班角色区扮演过家庭类角色的经验,把“小伙伴的店”换成“餐厅”。

(2)前期准备

定好游戏主题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探讨如何开展筹建工作。如:给餐厅取什么名字,餐厅需要哪些东西,开什么样的餐厅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原有的区域材料、幼儿的生活经验,加之广东的特色美食,最后幼儿以投票的方式确定了这些问题。

◆谈话活动:我给餐厅起名字。

老师:“你们觉得餐厅要取一个什么名字?”

顶顶:“奥特曼餐厅,因为很酷。”

菁菁:“爱心餐厅,因为餐厅有爱心很美。”

大禹:“数字餐厅,因为有机器人帮我。”

石头:“香味餐厅,因为餐厅会很香。”

海马:“面点王,因为餐厅有很多面点。”

木子:“蝴蝶餐厅,因为餐厅很美。”

宝哥:“超级餐厅,因为餐厅像超级飞侠一样有很多东西,还可以帮助别人。”

通过集体投票的方式,最终“超级餐厅”获得最多投票。(见图4-108、图4-109)

图4-108 幼儿投票选出“餐厅”的名字 

图4-109 幼儿投票的结果

图4-110 幼儿对餐厅人员的认识

问卷调查:餐厅调查表。

教师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画出餐厅里的人员和这些人可以做的事情,家长辅助写上文字。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出厨师、服务员、顾客等餐厅的重要角色,厨师可以做饭、切菜,服务员可以上菜、收银、打包,顾客可以点餐、买单等。(见图4-110)

◆物品准备。

为了给幼儿提供井然有序、整洁舒适的游戏环境,教师和幼儿对餐厅的环境进行了新的改造,把餐厅进行区域划分,设置了收银区、等待区、食品制作区、用餐区以及餐具收纳区。

◆餐厅的物品。

根据师幼共同协商、讨论,结合广东地区“饮早茶”的生活习惯,将早茶茶点引进了餐厅,选取的菜品主要有排骨、叉烧包、春卷蛋挞蒸饺虾饺等。幼儿还自选了“佩奇”“乔治”等卡通形象简单的绳挎包作为顾客的“钱包”。(见图4-111、图4-112)

图4-111 具有广东特色的早茶茶点 

图4-112 顾客使用的钱包

◆餐厅的菜单。

茶点的菜单原本是由幼儿自己制作的,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绘画水平有限,不能形象地将菜品绘画出来,导致顾客有时无法准确按照个人喜好点菜,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决定采用照片的形式呈现茶点。同时基于中班第一学期幼儿的数学运算水平,教师将每个茶点的价格都统一定价为1元,方便幼儿计算。(图4-113)

图4-113 茶点菜单

◆餐厅的环境。

结合现实生活,教师在餐厅内设置了收银区、等待区、用餐区、食品制作区等多个区域,尽可能还原餐厅的真实场景,给予幼儿真实的用餐体验和服务体验。(见图4-114至图4-117)

图4-114 “超级餐厅”收银区

图4-115 “超级餐厅”等待区

图4-116 “超级餐厅”用餐区

图4-117 “超级餐厅”食品制作区

(3)实施过程

两周后,教师观察到幼儿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负责的工作职责不清楚。如:顾客点单后便不知该做什么了;厨师做完菜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第一是幼儿对角色的认知有限,对角色的工作任务不清晰;第二是活动材料不足,幼儿可替代的物品较少。随后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帮助幼儿了解每个角色的工作内容,同时丰富角色区材料供应,主要以半成品材料为主。(见图4-118)

随后幼儿对“超级餐厅”进行第二次调整,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与技能。如:甜点类、早茶类的食物由一名厨师专门制作;两名服务员分别负责收银、点餐。同时,收银员需要学习简单的数学计算;点餐员需要学习与顾客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厨师需要学习掌握简单的“烹饪”方法。服务员、厨师各自分工,各司其职。为帮助幼儿进入游戏区后能有序进行活动,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出“角色岗位工作流程图”。如:顾客进入餐厅后可以先取托盘,再排队点菜、付款,最后用餐;餐厅的服务员也按照职责分工在各自的区域工作。(见图4-119)

图4-118 幼儿游戏时的场景

图4-119 角色岗位工作流程图

◆“超级餐厅”的“危机”来了。

随着班级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超级餐厅”出现了新的“危机”。餐厅刚开业时“热闹非凡”,而现在幼儿却连厨师都不愿意扮演了。面对这次“危机”,我们进行了一次“寻找问题”和“寻求出路”的集体谈话。

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在‘超级餐厅’进行角色游戏扮演呢?”

心心:“‘超级餐厅’的食物太少了,还需要两个厨师一起合作。”

巴音:“‘超级餐厅’的顾客少,买好就走了,自己没事做。”

教师:“为什么不愿意买‘超级餐厅’的食品?”

小睿:“‘超级餐厅’的东西都吃过了,不想吃了。”

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对话,了解到此次“危机”的情况。如:食物较少且以成品为主,厨师做完后便无事可做;餐厅的食物没有吸引力;点菜单的设置不规范,厨师容易配错单,收银员也不好算账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新增烧烤区,材料增加烧烤半成品;明确厨师的任务,烧烤区由一位厨师服务,另一位厨师在甜品、早茶区负责制作、摆盘。菜单经过调整,变得更加规范,鉴于中班第一学期幼儿的数学能力,菜单均定价为1元,收银员只需点数就能统计出价格。每个顾客的钱包里有10元,提倡幼儿要节约粮食、按需点菜。(见图4-120、图4-121)

图4-120 烧烤菜单

图4-121 厨师在制作“烤串”

◆谈话活动:餐厅没有我喜欢的冰激凌。

随着“超级餐厅”的开张,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几周后他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超级餐厅”的甜品里没有他们最爱的冰激凌。

彤彤:“餐厅没有我喜欢的冰激凌。”

教师:“那可怎么办呢?”

菁菁说:“我在家里妈妈教我做过冰激凌杯,我可以请我的妈妈来教大家。”

听到菁菁的建议,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于是邀请了菁菁妈妈进课堂。

◆家长助教活动:美味的冰激凌。

助教妈妈先向幼儿介绍了制作“冰激凌”所需的材料、工具,随后为幼儿演示了一遍,紧接着幼儿开始制作起属于自己的“冰激凌”。在助教妈妈和老师们的协助下,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参与,各种口味、各种样式的“冰激凌”很快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见图4-122至图4-124)

图4-122 助教妈妈发放材料

图4-123 教幼儿如何制作

图4-124 幼儿进行“情境再现”

◆社会活动:没有现金,我怎么支付。

淼淼进游戏区域前,没有检查自己的钱包里是否有钱,结果吃完东西后才发现钱包没有钱了。(www.xing528.com)

淼淼对“服务员”海马说:“我今天没有带钱,可不可以用手机支付?”

海马说:“可以呀,请拿出你的手机。”

图4-125 幼儿作品

这时候淼淼发现自己也没有手机,便找到一个粉红色的塑料片充当手机。

海马说:“我来扫一扫二维码。”

以上场景是教师在幼儿进行活动中发现的,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邀请海马和淼淼进行“情境再现”。请幼儿讨论如果没有现金我们可以怎么支付。

淼淼说:“没有现金,可以微信扫码支付。”

骐骐说:“没有现金,可以刷卡。”

萱萱说:“没有现金,可以签名。”

一番讨论后,教师梳理出了幼儿喜欢的付款方式,其中喜欢刷卡的有6人,喜欢现金支付的有13人,喜欢微信支付的有12人,随后,教师与幼儿共同设计不同的付款方式,支持幼儿更好地进行游戏。(见图4-125)

◆社会活动:我们都想做烧烤厨师。

班级的角色游戏扮演普遍存在争抢角色、争抢材料等问题。如:幼儿都喜欢在“超级餐厅”里从事“烧烤区”半成品制作的活动,烧烤厨师的角色比较抢手;幼儿会夺duo游戏材料,造成游戏秩序混乱等。

根据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地介入,与幼儿共同制订“超级餐厅”的游戏规则

在角色分配上规定:规则一,自主自愿为主,根据场景设置人物身份,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规则二,当同一个角色有两个或者更多人竞争时,就使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来决定,其他幼儿另选其他角色参与游戏;规则三,人人遵守规则,保证游戏的开展,如果有人不愿意遵守规则,其他幼儿有权让他暂停游戏;规则四,为了保证每位幼儿有不同的游戏体验,可以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定时交换身份,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制订规则后,幼儿在餐厅角色游戏扮演中逐渐学会了遇到矛盾时如何自主解决问题,减少与同伴争抢和不必要的冲突。帮助幼儿在有序的环境中快乐游戏,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秩序感。

◆社会活动:我想把食物打包带走怎么办。

教师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扮演中观察到,顾客吃完后说:“服务员,我想打包给家里的宝宝吃。”可是大家发现没有可以打包食物的袋子。于是,顾客便把蛋糕装进了装钱的钱包里。服务员说:“这样太脏了,食物就不能再吃了。”最后顾客只能放弃打包食物。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便给“超级餐厅”增加了新材料。教师适时支持幼儿的需要,投放适宜的材料,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变化和完善,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游戏中去。

(4)活动反思

角色游戏扮演“超级餐厅”依托现实生活中的餐厅模式,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改造。幼儿扮演“餐厅”里的各种人物角色,同时体验“餐厅”里不同角色的工作内容,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支持幼儿,帮助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协商。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支持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悉知,游戏发展是以幼儿的需求为前提的,中班幼儿已从“模拟物替代”发展到“相似物替代”的阶段,于是教师还投放一些卡纸、布、积木等低结构材料在餐厅,供幼儿自行使用。当幼儿出现需要跨区制作或创作替代物品时,教师也遵从他们的想法,为幼儿的替代行为提供保证。因此,在后续的游戏发展中,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幼儿无意识的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促使幼儿更深入地参与游戏与发展游戏。

2.大班活动案例:级组角色联动——游戏大玩家

因为有了中、小班时班级角色游戏扮演的经验,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整个大班年级进行级组联动一起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游戏大玩家”这个级组角色联动游戏(节选),先由班级分别筹备,然后进行级组整合,呈现了教师和幼儿在级组角色联动中的探索与思考。

(1)班级角色游戏扮演的筹备与开展

进入大班,班级幼儿在观看绘本剧表演后,萌发了对舞台表演的兴趣,希望班级里也有一个小舞台。随后,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集中讨论、投票选择等方式,设立了班级小剧场。(见图4-126)

◆齐心协力创设环境。

设立班级小剧场的决定得到了班级幼儿的积极响应,他们开始分工合作,为小剧场的顺利开张各尽所能,有的创设小剧场门牌,有的收集小剧场表演服装……(见图4-127)

◆剧目的投票收集及推选。

小剧场主要用于表演剧目。前期,幼儿在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收集、筛选自己想要表演的剧目的内容和素材。随后,由教师将班级幼儿喜欢的剧目及相关片段进行统计,最后,班级幼儿以投票的形式选出最想要欣赏、参演的电影类别或绘本类别。根据投票结果显示,幼儿最想要欣赏、参演的剧目有《小马宝莉》《侏罗纪世界》《海底总动员》《汪汪队立大功》等。

图4-126 小剧场前期筹备

图4-127 幼儿与教师共同创设小剧场门牌

◆剧目服装的准备。

在剧目服装的准备上,教师与幼儿先观看剧中人物的服饰,然后进行服饰的选择和购买。服饰购买回来后,教师也会和幼儿一起根据角色的特点制作符合角色的标识,如:巫婆的帽子,小矮人的徽章等。

(2)班级角色游戏扮演的反思

◆幼儿之间矛盾突显以致游戏无法延续。

在前期的角色游戏扮演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之间矛盾突显,导致游戏无法延续。如,每个幼儿都想先演自己喜欢的剧目,在协商过程中多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幼儿争相当演员,没有人愿意当观众等;还有的幼儿在参与角色分配时,因不满自己的角色而罢演,导致排练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剧目工作人员的分工及责任。

为了使班级小剧场能够顺利地开展下去,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明确剧目工作人员的分工。于是,教师通过谈话,帮助幼儿明晰在游戏扮演中的角色定位

安迪(导演):导演的工作就是让大家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和指挥演出的。

果果(主持人):主持人要在开始之前报出演出的名字,这样观众才知道我们演的是什么。

维尼(演员):演员没有演出前要和其他的演员一起排练,知道自己要演什么内容,还要听从导演的指挥。

◆角色区内整合创设故事情节,并对角色进行分工。

除了集中谈话的形式外,教师还参考幼儿的提议,在角色区为幼儿提供一个创设故事情节的位置,方便幼儿将自己创编的故事绘制下来,同时也帮助幼儿明晰自己的角色任务。(见图4-128、图4-129)

图4-128 在角色区呈现幼儿创编的故事情节

图4-129 教师与幼儿进行角色分工

(3)级组角色游戏扮演的筹备与开展

◆角色游戏扮演的问题分析。

一是幼儿演出经验不足。

当班级幼儿在剧场中的演出经验逐渐积累,演出内容日渐成熟后,教师开始在级组联动中开放剧场。可是,教师发现在第一次的联动中,剧场外的爆米花营业额暴增,可是小剧场里却很冷清。到了第二次级组角色联动时,由于剧目表演的时间短,便有观众提出“我等了好久他们才开始演出”“他们总是跑来跑去演得不好看”“我花了1块钱刚看了一小会儿就没有了,他们表演的时间太短了”等许多对剧场表示不满的意见。幼儿的演出经验不足,没有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导致观众早早离场。(见图4-130、图4-131)

图4-130 爆米花生意火爆

图4-131 剧场无演员演出

二是各班级幼儿之间经验不能共享。

第三次级组角色联动,本班幼儿已经有过两次小剧场表演经验,能够通过服饰、动作、表情等花式变化的表演,吸引许多观众,为小剧场带来“演出商机”。但是,本班幼儿只能根据个人经验饰演自己所选择的角色,无法联动其他班级幼儿进行合作表演,其他班级幼儿缺乏演出经验只能在剧场一旁等待、观看。(见图4-132、图4-133)

图4-132 本班级幼儿剧场演出受欢迎

图4-133 其他班级幼儿在旁观看

◆拓展游戏项目,级组联动打造升级。

级组角色联动前期是一周一次,一次十人的轮流联动,幼儿参与率较低,每一组凸显出来的问题总是很多,与幼儿商讨、梳理后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因此,教师通过拓展游戏项目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参与率,原游戏项目有六种,一周一次,调整为十一种游戏项目一周四次。级组拓展的项目游戏分别为:“汽车租赁公司”“温暖的家”“小熊餐饮店”“黑猫警长摄影店”“小小邮递员”。(见表4-10)

表4-10 级组联动打造升级

(4)活动反思

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加,角色游戏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幼儿在游戏中也越来越有责任感。级组角色游戏联动,能够拓展幼儿的交往空间,让幼儿扮演更多的角色,幼儿常常非常兴奋和投入,但是,也会出现幼儿在游戏中难以顺利延续,班级间的幼儿在游戏联动中难以出现交集,幼儿的角色意识不强等现象。班级的角色游戏扮演体现着本班幼儿的经验,在问题出现后教师能否有效地支持幼儿的活动、辅助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是活动持续推进的关键。针对级组角色联动中幼儿突显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需要细致地观察,及时有效地与幼儿进行梳理总结,和幼儿一起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适时适宜地介入游戏,及时有效地帮助幼儿发展游戏,也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游戏经验进行分享,使更多的幼儿模仿学习,逐渐丰富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扮演的经验。(见表4-11)

表4-11 调整级组角色联动的策略

城堡小剧场”来源于年级组的其中一个班级,如何将班级的角色游戏扮演融入到级组角色游戏联动呢?班级创设的游戏场景是否适合进行级组联动,这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打破惯有的模式,以级组为单位思考游戏内容的选择,场景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如:分析年级组幼儿的兴趣需要,当意见难以统一时,可组织幼儿采取投票、轮流等方式进行选择与决策;也可以尝试为幼儿提供跨班获取经验的方式,各班教师需要支持不同班级的幼儿跨班学习,并在活动后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梳理和引导;也可以跨班支持其他班级幼儿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