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形成过程与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形成过程与思想方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标准》进一步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形成过程与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它们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做保证。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载体,是教师教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很好理解,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课程,更好地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更好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属性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就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属性。这一基本属性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所有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这是我们认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属性的法律依据。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进一步认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基本属性的强调。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任何一个公民接受系统养成教育极其重要的奠基阶段。因此,数学课程作为这一阶段的主要课程,就必然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2.数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功能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这对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发展上的功能做了概括。

数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有其特有的功能,这是因为,数学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以及符号语言系统、数学思维等,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实施数学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在以上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3.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表明数学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对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四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个方面是良好的数学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对学生来说,适宜的数学教育,应该是符合数学课程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简单地说,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就是良好的数学教育。第二个方面是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今天的数学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发展全面体现育人价值的教育,不仅关注“四基”“四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的发展。第三个方面是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说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根本是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注重质量的教育。我们在数学教育中要认真落实这一要求。第四个方面是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要遵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活动,向学生展示出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蕴含丰富发展动因的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www.xing528.com)

对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个方面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为这种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而它又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就应该改变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教育模式,而提倡师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教育模式,为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创造更加民主的课堂环境。第二个方面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数学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活生生的人,而人是有思想的,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时刻变化着的,因此,数学教育必然要面对个性与差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希望数学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弹性发展空间。第三个方面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这是今天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这需要数学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从呵护、引领到放手、开放,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4.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明确了数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需要指出的是,这不仅适用于课程设计,也适用于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对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

《标准》进一步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我们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关注具体的、客观的数学结论,而且要关注形成这些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不仅要关注处于显形态的数学事实,而且要关注处于潜形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要关注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与结构,而且要关注如何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供适宜的学习素材

《标准》还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3]。这里的活动是指得到数学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和感悟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积累起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结果。因为过程与结果是有关联的,没有好的过程能有好的结果吗?

数学是抽象思维的产物,作为课程的数学内容在充分展示它独有的抽象性特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可接受性和心理适应性,因此,采用恰当的直观性手段就显得很有必要。比如,充分利用图形的几何直观,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恰当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景),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以获得数学的猜想;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等等。在重视直观的同时,也希望学生在数学抽象思维上不断得到发展。这正是《标准》所追求的更为本质的目标。

数学课程内容主要是间接经验。而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积累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学生在学习数学间接经验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直接经验,特别是通过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具有了主动面对生活和社会去拓展自我直接经验的能力,这正是数学学习的发展性所要求的目标。《标准》强调重视直接经验,不仅指它有利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在于它本身就应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

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既要体现内容的螺旋上升,又要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还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等,采取适合他们的表现形式,以减少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的枯燥、恐惧感,而产生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