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谭妻司马氏墓志:北魏时期重要碑石与汉化改革

元谭妻司马氏墓志:北魏时期重要碑石与汉化改革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谭妻司马氏墓志》1927年于河南洛阳城北安驾沟村西南出土,1935 年于右任先生赠予西安碑林。《元谭妻司马氏墓志》是反映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中实行汉化、与汉族通婚的重要碑石之一。元谭妻司马氏墓志拓片司马氏,名字不详,是北魏扬州刺史、琅琊真王的曾孙女,冀州刺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的孙女,青州刺史司马纂的长女,二十四岁时嫁给北魏皇室元谭。

元谭妻司马氏墓志:北魏时期重要碑石与汉化改革

《元谭墓志》是北魏时期元氏宗室的墓志代表之一。1927年于洛阳城北安驾沟村西出土,1935 年于右任先生赠予西安碑林。志石长、宽均84厘米。志文标题“魏故使持节卫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城安县开国侯贞惠元公墓志铭”。志文29行,满行30字,楷书。元谭于北魏建义元年(528)四月十三日卒,七月六日葬。

元谭,字延思,河南洛阳人,为“献文皇帝之孙,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特进、司州牧,赵郡灵王之第三子”。据《魏书·赵郡王传》记载,元谭“颇强立,少为宗室所推敬。自羽林监出为高阳太守,为政严断,豪右畏之。肃宗初,入为直阁将军,历太仆、宗正少卿,加冠军将军。元法僧外叛,诏谭为持节、假左将军、别将以讨之。徐州平,迁光禄少卿、行南兖州事、征虏将军、泾州刺史。入为武卫将军。寻诏谭为都督以讨杜洛周,次于军都,为洛周所败。还,除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卒,赠抚军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

北魏初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地处塞上,位置偏僻,漕运不便,经济落后,因而战略位置不利,容易受到北方匈奴、柔然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孝文帝在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后的第二年,颁发诏令,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并要求他们将籍贯改为洛阳。从此,凡是南迁的鲜卑族都为河南洛阳人了。墓志的主人元谭也不例外。此诏令不仅指死于洛阳的鲜卑贵族及达官显宦都葬在邙山,还包括死于外地的也要葬于或者迁葬于邙山。这也是洛阳邙山成为北魏宗室贵戚陵墓区的原因。

元谭墓志拓片(局部)

然至北魏末年,统治者日益腐败,还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均田制遭到破坏,不断加重的租调及无休止的徭役、兵役,最终使社会经济严重凋敝,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往山林,揭竿而起,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冲击下,摇摇欲坠的北魏王朝内部又发生了胡太后与孝明帝之间争权的斗争。武泰元年(528),契胡部落酋长尔朱荣与元天穆等秘密合议,率军队挟持所立庄帝入洛阳,在河阴溺死胡太后,围杀魏皇宗贵族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志主元谭就死于河阴之变。

元谭为元氏宗室,墓志自然会出自名家之手。该墓志埋藏于地下千年,出土时间较晚,又没有受到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因而保存完整、文字完好。志文字体的点画和结构中蕴含隶书意味,又融入楷书笔法,显得自然精巧、朴实率真。行间、字距变化多姿,大小、长短之间错落合度。整篇气韵贯通,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可谓是北魏墓志中的精品。(www.xing528.com)

《元谭妻司马氏墓志》1927年于河南洛阳城北安驾沟村西南出土,1935 年于右任先生赠予西安碑林。志石长、宽均57 厘米。志文标题“大魏元宗正夫人司马氏志铭”。志文20行,满行20字,楷书。元谭妻司马氏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六月五日卒,正光四年(523)三月二十三日葬。

《元谭妻司马氏墓志》是反映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中实行汉化、与汉族通婚的重要碑石之一。北魏时期,司马氏与北魏皇族元氏常通过联姻来巩固彼此的宗族利益。司马氏一族多人娶了北魏皇族公主为妻,也有不少司马氏女子嫁给元氏皇族子弟。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已知的司马氏嫁给元氏的有三位,除志主为司马纂长女嫁给北魏孝文帝的侄子元谭之外,还有司马纂的兄弟司马悦的第三女司马显姿嫁给北魏宣武帝元恪为第一贵嫔夫人,及司马悦的曾孙女嫁给了北魏宗室元景献为妻。

元谭妻司马氏墓志拓片

司马氏,名字不详,是北魏扬州刺史、琅琊真王的曾孙女,冀州刺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的孙女,青州刺史司马纂的长女,二十四岁时嫁给北魏皇室元谭。司马氏与元氏都是名门望族,两家之间通婚,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的美事。正如司马氏墓志铭中所说“二族钦风,两门称美”。司马氏出嫁时已经二十四岁,可以说是晚婚了,但婚后三年她便去世,年仅二十七岁,第二年葬于洛阳邙山。

墓志书法平正宽博,疏朗率真,圆融端丽,刚柔相济,点画之间以方见长,以中锋书之,方正而不呆板,生动而不失优美,隶书的遗韵中尽显魏碑的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