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的汉化教育:封建统治与文化进步

北魏的汉化教育:封建统治与文化进步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84年,48岁的苻坚被羌人首领姚苌杀害,前秦陷于分裂;386年2月20日,鲜卑首领拓跋珪趁机复国,自称“代王”,随即改称“魏王”,史称“北魏”。在冯太后及献文帝、孝文帝大力推动下,北魏通过汉化改革,实施汉化教育,很快摆脱奴隶制的桎梏,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经济与文化均有显著进步。

北魏的汉化教育:封建统治与文化进步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封建国家。384年,48岁的苻坚被羌人首领姚苌杀害,前秦陷于分裂;386年2月20日,鲜卑首领拓跋珪趁机复国,自称“代王”,随即改称“魏王”,史称“北魏”。396年,拓跋珪称帝;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市),“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109],并“正封畿(核定京城范围),制郊甸(划分城郊区域),端径术(审定测量技术),标道里(标明道路里程),平五权(校正5种衡器),较五量(确定5种重量单位),定五度(规定5种长度单位)”[110],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形成雄踞北方的主要政权。399年4月29日,拓跋珪“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学)太学生员三千人”[111]。《魏书》记载:“太祖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112],可见北魏营建都城的同时,就已经将太学和国子学筹划其中,因此一开始就达到3000余人的办学规模。42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别起太学于城东”[113],并征召卢玄、高允等名士主持学政,显然要继续扩大办学规模。456年,冯太后推行改革,下令:“自非生知,皆由学诲,皇子皇孙,训教不立,温故求新,盖有阙矣。可于闲静之所,别置学馆,选忠信博闻之士为之师傅,以匠成之”[114],要求为皇族子弟设置专门的学校。466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诏立乡学”[115],规定:“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116]献文帝将官学扩建到郡级地方政府;于是“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117],民间私学也勃然兴起。493年10月25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乃定迁都之计”[118]。495年10月8日,拓跋宏迁都洛阳,随即“诏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119]“又开皇子之学”[120]。496年2月2日,拓跋宏“诏改姓为元氏[121],并将鲜卑贵族分别改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明确规定以汉语为国语,要求30岁以下官员一律改用汉语,如有继续使用鲜卑语者,就会被降职降爵。在冯太后及献文帝、孝文帝大力推动下,北魏通过汉化改革,实施汉化教育,很快摆脱奴隶制的桎梏,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经济与文化均有显著进步。《十六国春秋》、《洛阳珈蓝记》、《水经注》、《齐民要术》、《木兰辞》等不朽名著,以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旷世之作,都是北魏文教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

北魏孝文帝(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