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静宇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静宇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静宁出土的这一时期文物特别丰富,较为典型的有谷纹玉璧、玉瑗、玉璜等,其雕琢工艺精湛,纹饰美观,器型规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出现了许多造型精美的佛教造像,既有泥塑,又有石雕和青铜造像,显示了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弦纹双鋬陶壶汉代贾河乡宋家坡村出土高20.6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9.2厘米泥质红陶,喇叭形侈口,颈、肩、腹各饰由两道弦纹组成的刻纹带。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静宇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

QINHAN WEIJIN NANBEICHAO SHIQI

秦汉统一以后,静宁进入相对安定的历史阶段,由于地处“丝绸之路”东段要道,商贸的繁荣,促使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琳琅满目的随葬陶器展现了这一时期多彩多姿的文化风采,造型各异、工艺绝伦的的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尤其在日常生活、军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轮美奂的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作为祭祀礼器,成为王侯将相等贵族身份的象征。因盛行厚葬,大量精美的玉器被作为随葬品埋入墓中。静宁出土的这一时期文物特别丰富,较为典型的有谷纹玉璧、玉瑗、玉璜等,其雕琢工艺精湛,纹饰美观,器型规整。是研究当时葬俗葬制的珍贵资料。魏晋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出现了许多造型精美的佛教造像,既有泥塑,又有石雕和青铜造像,显示了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

“帛美禾大”半瓦当

秦代

治平乡成纪故城出土

直径17.3厘米

泥质灰陶,半圆形,文字模制,篆书为“帛美禾大”四字。边缘凸起。

弦纹灰陶茧形壶

秦代

威戎镇杨家崖出土

高33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13厘米

泥质灰陶,口微侈,平沿外翻卷,束颈,茧形腹,圈足。颈饰三道凸弦纹,腹部由三道凹弦纹组成的纹带圆圈十四组。

彩绘云气纹茧形壶

秦代

威戎镇杨家崖出土

高40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3厘米

泥质灰陶,口微敞,宽沿外翻卷,束颈,茧形腹,圈足。颈部饰三道凸弦纹,腹部凹弦纹组成的带状圆圈十三组,体有红彩绘云气纹。

弦纹灰陶茧形壶

秦代

威戎镇杨家崖出土

高31.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14厘米

泥质灰陶,口微侈,平沿外翻卷,束颈,茧形腹,圈足。颈饰三道凸弦纹,腹部由三道凹弦纹组成的纹带圆圈十三组。

云纹瓦当

汉代

治平乡成纪故城遗址出土

直径15.5厘米

泥质灰陶,圆形,纹饰模印,中心葵状网纹,双线十字分割成四区,每区内为云纹,边缘凸起。

绳纹筒瓦

汉代

治平乡成纪故城遗址出土

长49厘米,宽16厘米

泥质灰陶,半圆筒状,背饰绳纹。

绳纹板瓦

汉代

李店镇吴家屲出土

长56厘米,宽41.5厘米

泥质灰陶,瓦筒四剖而成,一端大,一端小,背饰绳纹。藏量较多,仅1988年李店镇吴家屲出土637件,目前藏量700余件。

弦纹双鋬陶壶

汉代

贾河乡宋家坡村出土

高20.6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9.2厘米

泥质红陶,喇叭形侈口,颈、肩、腹各饰由两道弦纹组成的刻纹带。

绘纹茧形罐

汉代

李店镇五方河村出土

高20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6.1厘米

泥质灰陶,颈部饰三道凹弦纹,腹饰九组由三条凹弦纹组成的纹带,足饰两道凹弦纹。

弦纹茧形罐

汉代

李店镇五方河村出土

高18.9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7.5厘米

泥质灰陶,颈部饰三道凸弦纹,腹饰十组由三条凹弦纹组成的纹带,足饰两道凸弦纹。

绿釉双辅首陶樽

汉代

城川乡鲍家嘴头村出土

高13.2厘米,口径19.3厘米

泥质红陶,三兽形足。通体施绿釉,近口沿处有两道凹弦纹,腹中上有两道凹弦纹。

绿釉长方形陶灶

汉代

城川乡鲍家嘴头村出土

长27厘米,宽20厘米,底径10.5厘米

泥质红陶,长方体,附两陶盆,一侧有烟洞,一侧突起梯形短墙,墙下为拱形灶门。施绿釉。

绿釉陶猪

汉代

城川乡鲍家嘴头村出土

长21.5厘米,高12.5厘米

泥质红陶,猪体粗壮如牛犊,小耳,三角眼,圆睛,短颈,四腿粗壮,背下曲如弓形。通体施绿釉。

绿釉弦纹陶樽

汉代

仁大乡高沟村出土

高13.5厘米,口径20厘米,盖径20.7厘米

附三兽形足。腹中两周凹弦纹,盖如碟形,敞口平沿,折壁平底。均施绿釉。

绿釉陶井

汉代

李店镇晋家坡村出土

高27.2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4.9厘米

泥质红陶,井身如桶形,口小底大,口平沿较宽,底平;沿上有拱形井架,井正中一井屋,井屋两面有辘轳,屋顶两面坡;井架一侧有一小罐。

绿釉陶井

汉代

仁大乡高沟村出土

高23.9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4.3厘米

绿釉红陶。直桶形井身,宽平口沿,沿上弓形井架,架上一井屋,井屋悬山顶,屋两面有辘轳,井架两端附一盆一罐,盆内又置一灰陶罐。井身饰三组凹弦纹。

绿釉陶井

汉代

仁大乡高沟村出土

高30.7厘米,口径14.1厘米,底径13.2厘米

泥质红陶,井形如桶形,宽平口沿,沿上梯形井架,架上一四阿顶式井屋,井架上横梁两端出龙头。井身外正中饰两道凹弦纹。通体施绿釉。

绿釉双辅首陶壶

汉代

李店镇晋家坡村出土

高36.9厘米,口径17.9厘米,底径19厘米

泥质红陶,假圈足外撇,平底。肩部对称双铺首。口沿外三道凹弦纹,颈、肩接两道凹弦纹,肩腹接处两道凹弦纹。通体施绿釉。

绿釉蛇首陶勺

汉代

高界镇出土

边柄高10.7厘米,口径7.2厘米

勺敞口,尖唇,圜底,弯曲短柄,柄首如蛇头。施绿釉。

鱼纹合范

汉代

李店镇五方河村出土

高2厘米,长5.5厘米,宽4厘米

泥质灰陶,盒与盖形制相同,椭圆形,敞口平沿,浅腹,下收成平底。盒与盖内刻鱼纹。

悬山顶灰陶门厅

汉代

城川乡鲍家嘴头村出土

高34.5厘米,宽44.5厘米

泥质灰陶,屋顶悬山式,脊两端翘鸱吻,瓦棱六道,正面檐下两组斗拱,一斗两升中间蹲兽;正面门双扇,半关闭,背面无壁。

红陶楼房

汉代

李店镇晋家坡村出土

高52.5厘米,宽52厘米

泥质红陶,一端四阿顶式角楼,双檐,开两窗;一端为双面波悬山式顶,正面开一门,门内有灶台,门口开一小洞,正中一横条孔形窗。

绿釉熊柄灯

汉代

仁大乡高沟村出土

高44.2厘米,口径16.4厘米,底径19.9厘米

泥质红陶,灯柄蹲熊形,蹲于圆盘之上,盘下覆喇叭状圈足。

绿釉陶耳杯

汉代

李店镇晋家坡村出土

高3.9厘米,口长径12.5厘米,口短径7.7厘米

泥质红陶,椭圆形口,窄平沿,沿两侧附一对弯月形耳,浅腹下收成平底,底亦椭圆形。

变体云纹漆耳杯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长14厘米,宽10厘米,高4厘米

木胎,椭圆形。敞口,圆唇,沿上有对称新月形双耳,浅腹弧壁,椭圆形平底。内腹髹红漆,内口沿及外腹髹黑漆,口沿内外及耳面饰变体云纹和蝉纹。外腹一侧有一刻符。做工精致,纹饰艳丽。

菱格重圆纹玻璃珠 三件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出土

Ⅰ型高2.4厘米,直径2.3厘米;Ⅱ型高2.1厘米,直径2厘米

琉璃质,圆形,底色黑,表嵌白绿相间之涡纹,并以双线状菱形块相间,正中穿孔。

彩绘重圈纹陶珠 四件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径3.5-4.5厘米

红泥陶,圆球状,一穿。体表呈黑色,用白色涂料绘圆圈圆点纹。

“司马豲”印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长2.6厘米,宽1.2厘米,高1.6厘米

印体长方形,背上梯形台,台上拱形纽,圆孔穿。印面三字为“司马豲”,“司马”二字居上,“豲”字占半,字体小篆。

“豲”字印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出土

长2.3厘米,直径0.8厘米

圆柱形,环状纽,纽下四道弦纹,印面一篆体“豲”字。

龟纽四字铜印

汉代

甘沟乡张家小河村出土

长1.7厘米,宽1.6厘米,高1.7厘米

方形印面,龟纽一穿。印面四字“之印”二字为朱文,两字因残破而难识。

双辅首带盖铜钫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出土

口方12.6厘米,底方14.7厘米,高48.2厘米

该器两侧一对兽面铺首,衔铜环。盖方形,背突起而上为平台,四角棱上各附一立“S”形耳。

弦纹铜鼎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出土

高16.7厘米,口径15.3厘米(www.xing528.com)

子母口,带圜形盖,盖附三纽耳。口沿平,腹稍深,圜底;附双耳,三蹄足,腹上有一周凸弦纹。

单耳铜鍪

汉代

征集

高11.4厘米,口径10.3厘米

黄铜质,敞口,束颈,溜肩,圜底,单耳。

云气纹铜香炉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高12.8厘米,口径10.9厘米

黄铜质,子母口,腹上一道宽带凸起,带正中一周凸弦纹。高足,足饰云气纹。

方形铜勺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8×8厘米

铜质,勺头圆角方形,柄有拱形銎孔,勺头方,连柄高8.2厘米。

鎏金蒜头壶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出土

高39厘米,口径3.5厘米

口部如蒜头,细长直颈,扁圆鼓腹,圜底,圈足略外撇。

龙首铜带钩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长4.5厘米

钩作龙首,细颈,后尾肥大,背面有一圆形钉帽。

铜车軎 两件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出土

口径4厘米,高9.1厘米

筒型折沿,腰部凸起两道凸棱,下有长方形辖孔;辖一端大一端小,两端均有穿孔。

“大富贵宜子孙”铃

汉代

李店镇五方河村出土

高11.4厘米,口径7厘米

铜质,桥形纽,圆穿,口部凹进如弧形,两角尖长。体表有铭文,为“大富贵宜子孙”六字,大篆体。

谷纹青玉璧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直径15厘米,好径6.3厘米,厚0.3-0.4厘米

薄圆片形,玉料青绿色,两面均刻谷纹,近好及边缘处各刻一道弦纹。

谷纹青玉璜 两件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外弧长19厘米,直径12.2厘米,好径4.8厘米

青绿色玉质,略有瑕斑。体呈半环形片状,通体磨光,外缘中间有一单钻小孔,两面均饰谷纹,谷粒稀疏,纹饰精致,制作规整,是研究汉代葬俗的珍贵文物资料。

谷纹白玉璧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10.9厘米,好径4.1厘米,厚0.35厘米

边缘有糖色斑纹,局部有灰白沁斑,边缘整齐,内外廓间雕饰细小谷纹,两面纹饰相同。

谷纹青玉璜 两件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外弧长22.5厘米、24.5厘米,弦长19.8厘米、19.6厘米

体呈弧状薄片,如扇形,双面纹饰相同,俱刻谷纹,外弧边两端凿方槽各两道,底边各凿方槽一道,边缘之中处有一孔。玉料青灰。

谷纹青玉璧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直径16.6厘米,好径4.15厘米,厚0.3-0.45厘米

薄圆片形,玉料青绿,两面均刻谷纹,近好及边缘处各刻一道弦纹。

谷纹青玉璜一对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外边弧长17.7厘米,直径11.4厘米,好径5.15厘米

形如半璧,外边缘近中处有一小孔。双面纹饰相同,俱刻谷纹。玉料青灰,素面。

青玉珌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长5.2厘米,宽5.2厘米

如梯形,两腰内收。小端台面正中一圆孔,两侧有斜穿孔。体表两面琢刻雷纹。

青玉环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直径3.8厘米

黄绿间杂,圆形环。

蟠螭纹青玉璧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直径19.8厘米,好径4.4厘米

玉质青绿色,夹灰白石瑕。小好,宽肉,好孔及肉缘齐直。两面纹饰相同,外区四组蟠螭纹,兽首蛇身;内区为谷纹,谷粒略凸,内外区以一圈双弦纹间斜线纹带相隔。工艺精湛,纹饰美观,器型规整,是汉代玉璧中的珍品。

青玉璜 一对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外弧长19厘米,直径12.2厘米,好径4.8厘米

形如半璧,外边缘近中处有一小孔。双面纹饰相同,素面,玉料青灰。

谷纹青玉璧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直径17厘米,好径4.4厘米

青绿色玉质,有少许瑕斑,通体磨光。两面纹饰相同,俱刻谷纹。纹饰精致,玉质碧透,制作技艺精良,保存完整,是研究汉代制玉工艺的珍贵文物资料。

谷纹青玉璧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直径16.4厘米,好径4.7厘米

薄如片形,玉料青灰,间以石瑕。两面均刻谷纹。近好及边缘处各刻一道弦纹。

谷纹玉璧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直径15.6厘米,好径4.1厘米

薄如片形,玉料灰黄,间以灰白石瑕。两面均刻谷纹。近好及边缘处各刻一道弦纹。

谷纹青玉璧

汉代

李店镇王沟村汉墓出土

直径15.2厘米,好径3.9厘米

薄如片形,玉料青灰色,间灰白瑕。两面均刻谷纹。近好及边缘处各刻一道弦纹。

谷纹玉瑗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15.2厘米,好径6.7厘米,厚0.6厘米

青玉质,有一绵绺。双面内外廓间琢磨谷纹,旋形谷纹较高。瑗的内外缘有一周凸起的边棱,泛脂肪光泽。

谷纹青玉璧 六件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14.2-15.4厘米,好径4-5.4厘米,厚0.4-0.6厘米

青玉质,墨绿色,双面内外廊间琢磨谷纹,谷粒饱满,大小一致,排列稀疏有序,剔地阳起似浮雕。涡纹阴线旋向顺逆相间,线条柔和飘逸,颇具特色。

谷纹青玉璧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16.2厘米,好径5.7厘米,厚0.5厘米

青玉质,双面内外廊间琢磨谷纹,大小一致,排列稀疏有序。

谷纹青玉璧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14.2厘米,好径3.7厘米,厚0.22厘米

青玉璧,两面多褐色沁。双面雕饰谷纹,排列整齐规则,琢磨细致。

谷纹青玉璧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20厘米,好径4.7厘米,厚0.5厘米

青绿色玉质,谷粒状圆点均匀分布于璧面,光泽柔和润目。

谷纹青玉璧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17.7厘米,好径4.1厘米,厚0.4厘米

青玉质,双面内外廊间雕饰谷纹,谷粒饱满,大小一致,排列稀疏有序,泛玻璃光泽。一面有两处绵绺,有两处水沁。

青玉环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5.1厘米,好径3.7厘米

面呈六边形,磨制精细,边缘棱角分明。

青玉环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10.7厘米,好径6.8厘米

青黄玉质,部分黑褐色,半透明,有光泽,双面平素。

玛瑙

汉代

威戎镇武家塬出土

直径4.5厘米,好径2.4厘米

乳白色,半透明,表面素净无纹饰,断面呈菱形,泛玻璃光泽。

坛立佛像

北朝

旧藏

高5厘米

黄铜质,佛首后圆形背光,窄长脸,右手上扬,左手下垂,站于束腰式圆形须弥座上,须弥座下又为方形坛基。

石刻佛像碑

北魏

旧藏

高33厘米,宽20厘米

上圆下方,所刻内容分为三层:上层为香音女神二,均折腰,一吹笛,一弹琵琶;中层为二菩萨二弟子;下层为主,中为佛,交跏跌坐,双手禅定印,双耳垂肩,衣纹清晰,旁有二弟子或供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