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悼念莎蕻先生:一棵树也是风景的22堂文学课

悼念莎蕻先生:一棵树也是风景的22堂文学课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年五月,武汉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在东西湖举办诗歌音乐会,莎蕻先生带病参加了,而且登台朗诵了自己的新诗。莎蕻先生非常喜欢朗诵诗歌,而且深谙朗诵鼓动之奥妙。1940年,17岁的莎蕻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红色与火,不仅成为他诗歌的基调,而且成为他生命的基调与底色。莎蕻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悼念莎蕻先生:一棵树也是风景的22堂文学课

于是,我看见了,

那支歌——

已化成一团烈火。

——莎蕻:《寻歌》

莎蕻先生病重的时候,我和武汉作家协会的朋友们曾多次去看望他。每次去,我都无法相信他已身患绝症,且已到晚期。因为他一如既往地那么乐观,一如既往地那么精神矍铄,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人,一如既往地洋溢着诗情。而我们也已经习惯了他的诗人性格,诗人气质;习惯了他神采飞扬的谈话,爽朗的笑声;习惯了他说着说着就激情迸发,说话也像即兴朗诵诗歌;当然,更习惯了他在朗诵诗歌时,那种大江东去的气势,那种将整个生命化着一支火把熊熊燃烧的激情。因此,每当我走出病房时,我都感觉自己好像充了一次电,有一种如沐春阳的温暖的感觉。这样一位生命力旺盛如火的老诗人,谁会想到他竟然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呢?(www.xing528.com)

去年五月,武汉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在东西湖举办诗歌音乐会,莎蕻先生带病参加了,而且登台朗诵了自己的新诗。莎蕻先生非常喜欢朗诵诗歌,而且深谙朗诵鼓动之奥妙。他的朗诵,极富感染力,一开口,就像喷火器一样呼啦啦喷火,一下就使现场的空气也燃烧起来。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也是首先从朗诵开始的。1937年,他就开始从事抗日救国的宣传组织工作,他的初期作品,便是在街头宣传鼓动时即兴朗诵的“街头诗”,例如《太行山》,就曾在群众中广泛流传。那时,他只有15岁。1940年,17岁的莎蕻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塞外诗草》《燃烧的延河》等一大批诗歌,均是他在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时创作的。抗战胜利后,他又转战东北,先后任热河军区胜利剧社创作组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编辑部主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教员。《红旗、红马、红缨枪》,便是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写成。可以这样说,莎蕻首先是一个战士,是一个奋不顾身地呐喊着冲锋陷阵的战士;其次,他又是一个诗人,一个充满崇高理想的并一辈子为之献身的诗人。在他的诗集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火”,是“燃烧”,即使是水,即使是延河以及黄河,在他的眼里,都是“燃烧的河”。他的诗歌的底色,是“红色”。红天、红地、红山、红水、红旗、红马、红灯、红霞……红色与火,不仅成为他诗歌的基调,而且成为他生命的基调与底色。当他南下武汉,并开始为新中国而歌唱时,他的《南国恋歌》诗风一变,那么清新秀丽,飘荡着水淋淋的雾气与花香,但是,我们听到的,仍然是鼓点一般的激昂明亮的心声。

一个为自己的理想与信仰而表里如一矢志不渝地追求、歌唱的人,是值得尊敬、尊重的。莎蕻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我最后一次看望他的时候,他已消瘦得不成样子了,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他躺在床上没有气力说话了。我陡然感到那支熊熊燃烧的火把正在狂风中倔强地抖动。我说,莎老,我就为您唱一支歌吧。我就为莎老唱起了《延安颂》。唱着唱着,莎老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他紧紧握着我的手,干枯的嘴唇翕动着,手指打着拍子,也唱了起来。他的眼睛又是那么亮晶晶的了,那是朝阳一样的眸子,朝阳一样火红、朝阳一样温暖、朝阳一样生机勃勃的眸子啊。我们就这样手握着手,一起唱完了这首歌。

是的,歌声最后成了永诀。但在战士的词典里,永诀又何尝不是一次新的出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