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宏猷的22堂文学课:一棵树也是风景

董宏猷的22堂文学课:一棵树也是风景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写的是牛铃的呼唤,此处写的是母亲的呼唤,无论哪一种呼唤,都和母子之间的情感密切相关,一个是物理距离拉长使心理距离拉近,另一个是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很近,但因为“我”的“抗拒”,而使心理距离变得遥远,于是情感的浪潮倏忽间掀起来,于是读者柔软的内心也被揪动,在感觉上,在情绪上,与母亲产生共鸣。

董宏猷的22堂文学课:一棵树也是风景

(一)

我们现在来讲讲《回家》这篇文章。开篇,如果作者未能描绘家门口的画面,那么,后文中的重点情节就很难成立,至于画面感是清淡素雅,还是浓墨重彩,那要看文章情节发展的需要。现在看来,作者所用应该是浓墨重彩了,看上去就像一幅油画故乡的景色和熟悉的人物深深地叠印在你的脑海。

这一堂课我们要认识的是关于听觉的作用及其美感。

我们先来看标题。可以这样说,文章标题本身已经给我们营造了听觉世界,我们或者可以以呼应的形式来架构一个故事,或者通篇并没有听觉的激情闪现,但你能从字里行间嗅闻到“呼唤”的味道。

(二)

故事中所有的呼唤是在情感物理距离逐渐拉长的情况下出现的。什么是物理距离?就是实际产生的远近距离,而心理距离则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情上或心理上的距离。

请看本文,作者是不是不断地拉开了“我”和母亲之间的物理距离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如果按照我们的常规写作套路,可能会制造一些物理距离,但往往一笔带过,或者即便是停留一下,也可能是轻描淡写。这样,不仅文章写不长,而且很可能没有重点,也缺乏情感的力度和温度。

作者在构思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他一定要在物理距离上下点功夫,营造一种“我”和母亲的实际距离相对远一点的环境背景。牛铃声此起彼伏,在晨曦中应和,山中该有多少牛铃声在响,很多很多,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找到了我。此处并没有详写呼唤,却通过对牛铃的描写,表达了牛铃声音传达到母亲耳朵里的细节,也就是从侧面描写了这种呼唤。(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与这种表达相对应的,是正面描写母亲的呼唤。当“我”生病时,母亲轻轻地呼唤“我”,要“我”喝茶,“我”不愿喝,母亲就等候着,等了一段时间就再一次地呼唤。

前面写的是牛铃的呼唤,此处写的是母亲的呼唤,无论哪一种呼唤,都和母子之间的情感密切相关,一个是物理距离拉长使心理距离拉近,另一个是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很近,但因为“我”的“抗拒”,而使心理距离变得遥远,于是情感的浪潮倏忽间掀起来,于是读者柔软的内心也被揪动,在感觉上,在情绪上,与母亲产生共鸣。

(三)

我们接下来感受到的是另外一种呼唤,是正面的激烈而高扬的描写。这和前面的描写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这一部分写的是作者母亲举着火把在山里为儿子招魂的情景。这段描写,从某种程度上说,考验了作家的艺术功夫。也就是说,我们作为读者,对作者的要求是,既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浅尝辄止,必须不重蹈前述行走的车辙,还必须让故事高潮的到来富有惊涛骇浪般的激情,但一定不能空喊口号,而是让你笔走龙蛇般地游走在暗黑的、幽深的山中,让每一个细节凸显命运的跌宕,凸显情感的浪花。

“母亲的呼唤仿佛还在山谷中回响”——这段虚写承担了两个任务,其一是怀念母亲,二是呼应故事前面部分母亲的每一个呼唤,从而构成如下几个特色:画龙点睛;使故事前后圆润,浑然一体,结构严谨;表达有力,情感更加强烈。

用听觉营造真实的空间感,用母亲的呼唤声不断地呼应,一方面使空间感得以增强,另一方面能使故事圆润饱满,结构严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