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越絮语-楚风南渐的语言与民俗秘密

南越絮语-楚风南渐的语言与民俗秘密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佚名先秦时期,越族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部落众多,有百越之称。其中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越人被称为南越,秦汉时建立著名的南越王国。南越国北与楚相隔以五岭,楚文化对岭南越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楚国移民进入岭南以后,带来了先进的牛耕技术,岭南越人初次接触到耕牛,直接从楚语中借用“牛”字的读音。粤西地区除了保存楚语的读音外,还保存了古代楚民族的一些传说与风俗。

南越絮语-楚风南渐的语言与民俗秘密

◎佚 名

先秦时期,越族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部落众多,有百越之称。其中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越人被称为南越秦汉时建立著名的南越王国。南越国北与楚相隔以五岭,楚文化对岭南越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公元前387年,楚悼王任吴起为相,《史记·吴起列传》说“于是南平百越”,《后汉书·南蛮列传》也说“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楚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岭南越族之中的。

粤语的标准音是广州话,粤西地区的粤语被称为白话,是粤语的方言。广州话与白话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语音底层结构有所不同:广州话中,古秦晋方言的成分较多,而在白话中,古楚语的成分较多。

今天的湖北方言楚语区包括鄂东地区,以及鄂西北竹山、竹溪两县,共 21个县市。广济县(今称武穴市)位于鄂东,属于楚语区,广济话保留了古入声及去声,去声声调甚至多达三个,“就是从整个北方话系统,甚至整个汉语来说,也都是很罕见的”。而粤语也保留了入、去两声,其声调共有九声,广西东南部的博白话甚至有十声之多。以“无”字为例,汉语作wu,广州音作mou,粤西南地区的吴川、化川、信宜等地读作国际音标平声,与梅川(原广济县的县治)话完全相同。

粤西梅州话“牛”字的读音,直接来源于古楚语。古代岭南高温多雨,百谷自生,南越先民刀耕火种,没有使用金属耕具与畜力。楚国移民进入岭南以后,带来了先进的牛耕技术,岭南越人初次接触到耕牛,直接从楚语中借用“牛”字的读音。

粤西地区除了保存楚语的读音外,还保存了古代楚民族的一些传说与风俗。楚国诗人屈原在《楚辞·山鬼》中描绘了一个哀怨的山鬼形象:“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即含娣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这是经过诗人加工了的艺术形象。在民间流传的山鬼形象,就没有这样美丽可爱了。南朝梁国的宗懊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躁恶鬼。”(www.xing528.com)

在粤西廉江县石角镇与广西交界的一个山村里,流传着一个关于山魅的故事,说人们若是独自上山砍柴时,需在两手臂上戴上竹筒作袖套,当有山魅来抓人时,它会抓住两个竹筒袖套仰天大笑,人们可乘机将两臂从竹筒脱出逃走。这是一个客家人山村,山魁的传说是当地各种风俗传说中故事性最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传说。这个传说显然是来自先秦时期的楚文化,被生活在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大山山麓的越人接受,代代流传。明清时期客家人从闽南进入粤西,也接受了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传说。

楚文化从桂粤交界处传入岭南,未及向粤北、粤东地区扩展,便被随之而来的秦统一所打断。因此,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桂粤两省交界处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亦即西江流域,楚语的发音及声调较多的特点对粤语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楚语与古越语的融合,才使粤语成为与闽语、客语在语音及词汇上都有较大区别的一大方言。

或许,南越国建立之前,岭南越族和楚人已经来往甚密,这可以从广州的古地名窥见一斑。广州又称“楚庭”,关于它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传说:相传周期时,广州连年灾荒,农业失收,人民不得温饱。一天,有五位从南海来的仙人,穿着五种不同颜色的衣服,骑着五只不同毛色、口衔稻穗的仙羊降临此处,并把稻穗赠送给这里的人们,并祝福此地五谷丰登、永无饥荒后飘然离去,随即五只仙羊化为石头留在广州。今天越秀公园内还有美丽的五羊雕塑,成为广州的象征。“楚庭”不仅被用来铭记这段美丽的传说,也体现出越族人对楚越友谊的纪念。

五羊雕塑

注释①:詹伯慧:《广济方言和北京语音的比较》,《武汉大学学报》1959年第6期。

◆第32辑第三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