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习俗对经济生产的影响

商业习俗对经济生产的影响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生产的习俗,必定紧密地联系着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商业经营习俗必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通过创新和发展,一些商业经营形式,不仅能够招徕顾客,扩大经营,提高效益,也能更加丰富和充实地方特有的风俗民情。

商业习俗对经济生产的影响

经济生产的习俗,必定紧密地联系着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千百年来,在产品的交换贸易中,此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经营方式,也伴随着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经营习俗。经商的方式一般分为行商、坐商和中间商三种类型。

行商 就是常见的小商贩,他们走村串户,往来于大街小巷,以“叫卖声”和“标识声”作为经营标志来招徕顾客。这种叫卖声是约定俗成的,卖什么货物,叫什么声,人们住在家里,就会根据声音,知道是何种买卖。如卖糯米藕的叫唤“糯米——藕”,卖烟糖的叫唤“香烟薄荷糖”,卖卜页豆腐的叫唤“卜页豆腐——卖”,卖炕山芋的叫唤“滚热的大山芋”等。这些叫卖声或抑扬顿挫,或粗犷柔和,富有音乐感,使人听了十分悦耳,容易产生购买欲。有些小商贩或手艺人,会用其他器物发出声响作为叫卖标志。如卖糖球的会晃拨浪鼓,用“扑通、扑通”的声响吸引孩童;卖麦芽糖的敲小镗锣,俗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卖八宝粥的敲竹筒,发出悦耳的笃笃声;卖糖炒栗子的敲锅边,发出响亮的当当声。有些工匠也用这种识别声,如磨剪子、修伞的用铁丝穿上许多铁片,不断晃动发出铿锵声。有的商贩还直接使用乐器,如换糖担子吹竹笛,卖酒酿的打快板等,各具特色,互不混淆。现在,这些标志声随着文明经商的进程已不多见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街头巷尾卖棒冰的小贩,用一块小木砖在木箱上敲作为标志声,一时间满街的“啪、啪”声,遭人反感,成了城市的噪音,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终于销声匿迹了。

坐商 在固定地点开门营业的店铺即坐商,为招徕顾客,都十分讲究商品的宣传和门面装饰,不论生意多少、店面大小,店号、店招和幌子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店号都很讲究取词用字,有的引经据典,有的注意口彩,有的追求别致。所用的字词多为吉利祥和之意,如发、祥、盛、宝、和、长、永等,行业不同,选用的字号也有所不同。浴室多用“池”字,如华清池、温泉池等;药店多用“堂”字,如同仁堂、养生堂等;书店多用“斋”“阁”“房”一类的字;旅馆多用“栈”“社”“馆”一类的字;绸布店多用“祥”字,如旧时盐城的同裕祥、乾泰祥等;理发店又爱用花卉名作店号,如“红玫瑰”“白玉兰”等。这些店名店号,商家多数是写在牌匾上用金字和红字,装饰得古色古香,以显示出店铺的悠久历史社会名望。一些传统老店十分讲究店铺的门对即楹联,不仅装帧得十分精美,而且造词用句非常儒雅,如理发店有联“做头等事业,行顶上功夫”;染坊有联“青黄赤白黑,紫绿朱蓝橙”等,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对应的妙联趣对,形成了商业习俗中浓厚的文化色彩。

传统的店铺十分讲究招牌,追求商品的形象和标志的醒目,有的会在店堂门前写上一个特大的字,如典当铺的“当”字、酱园的“酱”字、酒店的“酒”字、茶叶店的“茶”字,十分醒目,顾客在很远处就可以看到。招牌不但店外有,店内也有,一般放在柜台尽头,俗称“青龙招牌”。多为黑底金字,字数多为四个,如酒店为“太白遗风”,药店为“天地同春”,米店为“粟裕太仓”等。(www.xing528.com)

在店铺的装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店铺的幌子。幌子可分为四类:即文字类、实物类、标志类和杂物类。文字类如酒店会悬挂酒旗,旗上写出个“酒”字;米店会在门前悬一个写了“米”字的招牌。实物类如鞋店会在门前摆一只硕大无比的鞋子模型,烟店会放一只特大的烟斗,酒店堂口放上一口大酒缸等,让购者一目了然。标志类如理发店门前有一个能转动的圆柱体灯座,药店门前常挂一张大膏药图案,染坊用一根长木棍分段涂上各种染料,使人一望便知是什么店铺。杂物类如饭店门前夜晚挂上一串红灯笼,浴室店外挂走马灯,只要灯亮着,即表示正在营业。即使农村的豆腐店,也会竖起一个高高的幌子,使人老远都能看到。如幌子高高竖着,即表示有豆腐卖;如幌子降下来,即豆腐卖完了,省得人们白跑一趟。一个老店铺的幌子,一般不轻易更换,它实际上是店铺的无形资产。

商业经营习俗必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宣传方法,还是值得借鉴和继承的。通过创新和发展,一些商业经营形式,不仅能够招徕顾客,扩大经营,提高效益,也能更加丰富和充实地方特有的风俗民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