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阜地区婚姻习俗:合婚传统与相配要求

盐阜地区婚姻习俗:合婚传统与相配要求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盐阜地区青年男女谈婚论嫁,除了需要经历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序外,还有许多需要遵从的地方婚姻礼俗。这些婚姻礼俗,产生于长期的社会生活,为多种文化的融合,约定俗成后扎根于这片土地,为大家共同遵从,很具个性。合婚这是古代传统婚姻流传下来的一个地方风俗习惯,也有的地方叫“看八字”,看看婚姻能否相配。如果两者相生则婚姻可合,如果两者相克或相冲,则不可合婚。

盐阜地区婚姻习俗:合婚传统与相配要求

盐阜地区青年男女谈婚论嫁,除了需要经历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序外,还有许多需要遵从的地方婚姻礼俗。这些婚姻礼俗,产生于长期的社会生活,为多种文化的融合,约定俗成后扎根于这片土地,为大家共同遵从,很具个性。虽然这些风俗现在有的已经时过境迁,但是作为在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人们谈婚论嫁的全过程,至今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请媒人 媒人是青年男女谈婚论嫁的中介,这在盐阜地区儿女婚嫁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便现在时代不同了,时兴男女自由恋爱,但到时候仍需要请出一个人来充当媒人,作为连接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中间人。所谓“请媒人”,从广义的角度讲,不仅仅只是请媒人提亲做媒,更主要的在于,在谈婚论嫁的过程中,男女双方及其家庭不可避免地会提出一些条件、要求或者是有关问题,需要请媒人进行疏导和协调。因为在谈婚论嫁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是当事人及家庭当面不便也不宜向对方提出来的。有些事情虽然能当面提出来,但基于多种原因,有时候双方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共识。只有通过媒人进行沟通和周旋,才能促进双方互相理解,这样才能促使婚姻得以顺利进行。否则,双方很容易陷入僵局。正因为媒人在婚嫁过程中,具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不论男方还是女方对媒人都很尊重。一般情况下,他们若有些什么想法和要求,通常都会事先同媒人商量,然后再由媒人同对方进行沟通和协商,故称其为“请媒人”。这样,“请媒人”在长期谈婚论嫁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地成了此地的一个风俗。

发口谕 这是盐阜人过去谈婚论嫁时必经的一道程序。盐阜人过去认为,男女婚配的关键,在于命相是否相合。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全在于一个“缘”字,即缘分。所以,当媒人上门提亲以后,女方家庭若有意做亲,首先应由女方父母先发口谕。所谓口谕,即由女方父母先报女儿的生日时辰,好让媒人告知男方。男方则会请星命术士推算,看看命相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认为“命不相克”,才会将男方的“八字”生日时辰报给女方。

合婚 这是古代传统婚姻流传下来的一个地方风俗习惯,也有的地方叫“看八字”,看看婚姻能否相配。所谓“合婚”,就是根据青年男女出生的年、月、日、时,俗称“生日时辰”,和天干地支相配所得的八字,交由算命先生依据生肖属相和阴阳五行学说,看看两者命相是否相生相克,或者相生相冲。如果两者相生则婚姻可合,如果两者相克或相冲,则不可合婚。过去,此地人合婚时,根据“可对”和婚配“是否相克”的具体情况,通常把婚姻分为上、中、下、差四类。上类叫“天衣婚”,中类叫“复德婚”,下类叫“中收婚”,差类叫“游婚”。一般人家看到合的是游婚,通常也就不敢再提这门亲事了。此地人很讲究,过去即便可以婚配,但仍须将对方“八字”写在一张红纸上,先要在家堂神佛祖先牌位前供奉三天。如果在三天时间里,家中发生吵架、失窃、摔坏东西及发生其他意想不到的突发事故,就认为是不吉的凶光,那么这门亲事也就不必再谈下去了。反之,如果这三天时间里,男女双方家中一切平安,也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之事,就被认为受神佛和祖先的保佑,乃为大吉之光,这门婚事就可以继续谈下去。

关于这方面的合与不合,民间流行许多民谣,相合的有“兔狗古来有,马羊寿命长,鼠牛两兴旺,牛猪喜洋洋,龙鸡相配更久长……”还有“蛇盘兔,必定富”“龙配鸡,笑嘻嘻”等。不合的有“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此外,盐阜地区还有“龙与虎”“虎与羊”“蛇与鼠”亦不能相配之说。认为龙虎相配为“龙虎斗”,夫妻不会和睦;虎羊相配不到头,羊为虎所克;蛇鼠相配合不来,都有心计。现在只有在农村尚有一些老年人还会谈及此事,而绝大多数青年男女对此俗已不再遵从。他们认为“合婚”并无科学依据,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因而对相生相克或是相生相冲并不忌讳,只要两人有意,彼此间情投意合,就会很自然地走到一起。

会亲家 这是儿女联姻过程中一个特色的礼仪。由于过去婚姻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青年男女有意,若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也是决不会成功的。因此,在谈婚论嫁的过程中,根据事态的发展,若青年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父母又有意做亲,男方父母到时则会通过媒人向女方父母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前来做客,此地俗称“会亲家”。如果女方父母接受邀请,欣然前来,则表明这个婚事已经是十有八九能成功了。所以,此地人把“会亲家”看得很重,也非常重视。特别是男方父母,更是将此视为儿子谈婚论嫁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来操办。他们不仅要亲自张罗,买鱼买肉来招待亲家,而且在交往中对女方父母多说溢美之词,努力造就“亲家亲家,亲如一家”的气氛。女方父母此行不只是“摸摸门,认认人”,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此行对女儿所谈对象的家庭情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女方父母通常在交谈中更多用一些自谦之词,常以“家庭贫寒,将来小女成亲不会有多少陪嫁”等托词,来试探对方的态度。如果男方父母落落大方,态度诚恳,对此不予计较,强调“父母养其身,成家靠个人”,则表明此亲家是通情达理的,女方父母也不会再提什么问题,最多以“我家孩子还小,日后过门还要请多关照”等加以拜托。由于“会亲家”是两亲家之间第一次见面,为了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双方不仅都很注意谈话语言的分寸把握,而且对自己的穿着和举止也都非常注意。事实表明,儿女婚姻如果到了会亲这一步,亲家受邀能主动上门,即向社会表明女方家庭已经有意做这门亲了,日后两亲家之间也就可以正常往来了。

穿庚柬 这是在请人看八字合婚和会亲的基础上,为儿女举行订婚仪式必经的一个程序和风俗,此地俗称叫“红订”。所谓“红订”,即先要由男方用一张红纸,叠成3折,一面写上男方的生辰八字,即“乾造××(即男方)于××年××月××日×时”,中间的一面写上上联“苏才郭福”,再用红纸包好,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去对个下联。女方家庭接到这个“帖子”,则要请先生配上相应的内容,在“乾造”旁边写上“坤造××(即女方)于××年××月××日×时”,同时要对好下联“姬子彭年”。这一做法,此地又叫“配红令”,也有的叫“配红帖”,或者叫“配红联”。“配红令”的字数一定要成双。若成单数时则必须加一个虚词以代之。所谓“苏才郭福”就是指的苏东坡父子的才学,唐朝大将郭子仪七子八婿的福分;所谓“姬子彭年”,即周文王的社会地位,彭祖八百岁的高寿。当然,除此以外,常用的对子还有“百年好合”对“五世其昌”,“子女合好”对“日月共明”,等等。如此“红订”,此地人通常也就叫“穿庚柬”。这是举行定亲仪式书写婚约文书的依据,也是对儿女婚姻最美好的祝愿。

过礼 这是盐阜地区青年男女在举行订婚仪式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原则上,在“穿庚柬”的基础上,男女婚事已经确立。但为了表明男方诚实守信,对亲事永不反悔,通常还必须借定亲仪式,请女方父母就需要男方提供多少礼金和哪些礼品开出正单,并写入婚约文书。与此同时,由男方父母向女方及其父母赠送礼品,并在给女方“见面礼”的基础上,还要给女方一个定情之物,这就叫“过礼”。定情之物,此地也叫“信物”。过去男女婚姻关系一经明确以后,一般情况下女方是不轻易反悔的,地方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扁担一挑就走”的说法,表明女方对婚姻的态度是坚决的。通常反悔的多半为男方。盐阜地区在男女婚嫁问题上之所以有“赠信物”之俗,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则用来作为男女订婚的见证,以表男方对婚姻的高度重视;二则用来作为女方对男方的感情寄托,可以起到“见物思人”的作用。男女订亲信用之物,通常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家庭殷实、生活富有之家,常常会做两枚相同的金戒指,铸上相关联的吉利字,或者做上特殊的记号,由男方家庭给未婚男女各执一只,以此为记。也有的人家,会将祖上流传下来的一对玉镯,或者是有纪念意义的相同的两样东西,给未婚男女各人一只,作为纪念;也有的家庭会用银圆到银匠铺去特做一对象征吉祥或者是好合的纪念品,分别给未婚男女作为定情之用。总之,作为一种风俗,不管家庭贫富,男方家庭都会想方设法为青年男女订婚做一对纪念之物。

下聘礼 有的地方叫“下彩礼”,也有的地方就叫“下礼”。这也是盐阜地区婚俗当中一个富有特色的环节。因为按照盐阜地方风俗,只有完成这一仪式以后,男女亲事方才能真正说定,男方也才能迎娶女方过门。

男方给女方送彩礼,大多在定亲以后择日进行。送彩礼通常是根据女方所开正单置办。这样做既是根据女方所需,也是为了给自己装门面。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是很讲究的。一是下聘礼的日子的选择,必须要是偶数的吉日,谓之好事必须成双。二是下聘礼必须由媒人带着男方及其父母和相关亲戚(主要是姑母)亲自前往。此举一来表明男方父母对这件事的重视,二来也作为男方父母对亲家的一个回访。三是所带礼品必须陈列在由两人抬的大食盒之上,然后按照吹鼓手在前、媒人押后的阵容,一路吹吹打打到女方家去,以显庄重。现在此俗已经简化,大多由媒人事先说好,到时由媒人带着男方将彩礼直接送去就行了。

男方给女方所送的聘礼,通常以衣饰布料为主,有的也会根据女方的要求,为其置办一些喜欢的东西,如毛衣毛裤等。富有的人家,有的也会送上一些金银首饰。当然聘礼不仅包括礼品,也包括礼金。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便于女方家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再添置一些所需的物品。除此以外,下彩礼时,糕粽、猪肉、鸡鸭及茶食是不可缺少的。

过去,盐阜地区婚事下聘礼,男女双方及家庭都比较客气。男方通常由父母陪同儿子亲自到女方家去,以体现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尊重。作为女方及其家庭,对男方和父母的到来也必然会热情接待。为了示好,过去常规的做法是:女方待男方及父母登门时,必先上圆子茶,然后中午再以酒席相待。男方不仅要对女方的盛情款待表示感激,而且必须给每桌酒席奉送银钱以作谢礼。至于下聘礼的礼金,因年代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数量也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礼金的尾数位要带“6”,取“禄”的谐音,谓之美满幸福。现在,对于下彩礼,男女双方都心照不宣,也不计较,只是一种形式。因为此地的风俗是来多少陪多少,双方都不会互相为难。

回好 即男方在给女方下彩礼的时候,女方不仅要鸣鞭放炮,对男方父母及男方热情接待,而且要向男方回赠礼品。在此地的基本做法是,对男方所送的礼品,除了金银首饰、布料、礼金以外,一般是收一半回一半,并在回礼中再加上女方所送的糕粽、圆子(寓意高中团圆),另外,要专门给女婿买帽、鞋和围巾等。有的地方把这种回礼,美其名曰“上下龙”,这才叫正式订婚。也有的将这个过程,统称为“回好”。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男方所送的东西,一般什么都可以收一点,但猪蹄子必须退回给男方,其意是男方“肉可以给人吃,但骨头不能让人啃”。如果女方把猪蹄收下,意味着是对男方的不礼貌。

送日子 在过去,此地称“送日子”为“请期”,也有的叫“告期”。即男方通过媒人和女方家庭协商,将择订完婚迎娶的吉日良辰告知女方家庭,谓之“送日子”。在盐阜地区,过去“送日子”通常都是口头进行的,后来口头和书面的都有。现在,为了表明慎重,一般都是以书面形式进行。“送日子”,事先要请人将择订完婚的吉日良辰写在红纸上,其内容大意是“择于×月×日正逢迎娶之期大吉”,然后将其扎在一块红绸(或者红缎)礼布上,由媒人带着男方,将其送到女方父母手中。女方父母接到男方所送的日期,要置于家堂菩萨或者神佛祖先牌位前,进行烧纸祈祷。从这天开始,即忙于为女儿筹办婚事。过去,完婚的吉日不是随意定的,通常应由算命先生根据女方年命来推算,并要和女方父母协商。吉日的择定,一般要在一个月里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各选择一个好日子,供女方父母参考,以避开新娘子的月经期,而且要根据新娘子的年命,明确新人何时沐浴,水倾何方,何时上轿,应避忌何人等。过去,女方收下男方所送的吉日帖子后,同时要在男方带来的红绸布上,书写“允台登嘉”四个字,交男方行礼人或媒人带回,表示决不更改。现在,送日子很简单,通常只是把完婚的具体时间写在红纸上,装在一个信封里,由男方自己或者请媒人陪同送给女方家庭即可。当然,大凡这么做的,事先都已沟通过,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请帖 喜期临近,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向至亲好友报喜讯。特别是娘舅、姑妈、姨母、祖母娘家的亲戚等,要优先向他们发请帖,请他们届时来喝喜酒,尔后再请其他亲友。过去都是口头告知,现在通行下请帖。在盐阜地区,下请帖一般不空手,通常都要随身带点红纸包糕、糖果或香烟之类的,主动上门邀请,并告知喜宴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在此地,送请帖也有规矩。一般亲朋,只要主家事先打招呼,届时派人将请帖送上即可。唯新郎的娘舅,新郎必须亲自登门,否则为不敬重。

嫁妆 即在结婚前,由男方派人先将女方准备好的嫁妆接回来,以便布置新人房间。过去,女方置办嫁妆多为男方出钱,女方至多陪“子马脚桶,梳头物桌”之类。按照地方风俗,女方在陪嫁的马桶里还必须放上红筷子一把,另加红枣、桂圆和煮熟的红鸡蛋,意在“快生贵子”“早生贵子”以作造化。当然,有些富有的家庭,过去也有陪全套妆奁、田产,让女儿把田契带走的。女方穿的和随身用的陪嫁品,通常都会装在一只事先准备好的箱子里,父母和哥嫂一般要朝箱子里放一些钱,谓之“压箱钱”,以作压箱之用。同时,按照地方风俗,会朝箱子里放上一对“富贵碗”和一些枣子,希望女儿成家后早生贵子、花开富贵。这些东西均由新娘随身所带。“迎嫁妆”作为一种婚姻礼俗,在盐阜地区由来已久。此俗的作用,对于男方而言,完全可以把它视为结婚的前奏,为结婚制造喜庆的气氛。对于女方而言,这样做也完全可以避免女儿出嫁时因搬运嫁妆而带来的忙乱。与此同时,也表明新娘子离出嫁已经临近了。这个时候,对于女方而言,有关至亲和要好的左邻右舍,则会请新娘子吃“让家饭”。所谓“让家饭”,即专门为即将出嫁的新娘子置办一桌酒席,让其坐上席,作为告别之礼。此俗,至今在广大农村仍很盛行。

铺喜床 作为男方,待女方嫁妆迎回来以后,则进入了布置新人房间的程序。此时,男方通常要请“全福人”为一对新人缝结婚被子和“铺喜床”。所谓“铺喜床”就是为一对新人安置和整理结婚所用的床铺。“铺喜床”在盐阜地区婚俗当中是一件大事,也是很讲究的。一是铺床的人,必须是夫妻双全和儿孙满堂的人,而且铺床时必须夫妻同时到场,共同操作。二是所请的铺床人,必须是和主家关系比较好,而且也是相当知心的人,以免有人借此机会做手脚。过去,盐阜地区有的人家常常会为一些生活小事与邻里不和,一些较为愚昧的人,也常常会借邻里儿女成婚的时候做些手脚,令主家不快。他们通常的做法有,将针尖和麦芒绑在一起,或者将嗑开的两个瓜子口对口套在一起,通过铺床人或者是趁铺床人不注意,置于新人床上不容易被人发现处。意在针尖对麦芒,小夫妻日后会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口对口的瓜子意在小夫妻日后必生口舌是非、争吵不休。此俗是否灵验,虽然不得而知,但此物常常也会让一对新人不快,从而蒙上阴影。故请什么人铺喜床,主家常常会十分慎重。三是为了防止有人做手脚,主家常常会请人在红纸上写“百无禁忌”四个字,同时,请铺床的人一并插入床铺特制的“子孙楔”中去,以求吉庆平安。

忙催妆 结婚前一天,此地称为“催妆日”。所谓“催妆”,即含有催促男女双方家庭要为第二天儿女完婚早做准备的意思。是日,男方家庭的新人房间一般不再随意让人进出,晚上通常要找一男孩陪同新郎同宿(也有的地方会请两个男童同宿),谓之“压床”。为了吉祥,在喜床上一般撒有枣子、花生、桂圆、松子,谓之“早生贵子”。也有的在枕头边,或者是在被褥之间放一些钱币,谓之“恭喜发财”。对于这些食品和钱币,男童可以随便吃,也可以随便使用,以作造化。因为找童男“压床”是为了让新娘早生贵子,所以,此地在童男的选择上也是很有讲究的。一是童男的生辰八字不能与新娘相冲。二是童男不能有尿床的习惯。因为新娘子的被子被尿湿了,不但新娘结婚不好使用,即便亲友闹新房时,也不成体统。三是童男要不认床。因为有些孩童换了床就睡不着,夜里唧唧咕咕,会影响新郎休息,会使新郎第二天眼犯红丝,哈气连天,此地人认为不是好兆头。是日,女方新娘子仅以桂圆、蜜枣之类充饥,而不食或很少食饭菜,谓之“剀饭”,好为来日出嫁远行做准备。

“剀饭”,是此地的婚姻风俗。即便现在,这一风俗仍很流行。其实,用现代观点来看,这是对新婚女子的一个折磨。所谓“剀饭”,说到底就是“节食”。过去,新婚女子一般在结婚前三月就开始准备,当吃三碗的吃两碗;到婚前两个月,当吃两碗的吃一碗;到了婚期当月,上半月吃半碗;婚前十天,连半碗也不吃了,每日只以桂圆茶加人参片,或者是以去油的鸡汤代之。“剀饭”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方便问题。这些又全都因有拜堂和新婚当日不能随便大小便的风俗所致。由于长期“剀饭”,肠胃无食,自然也就解决了方便问题。

正日 催妆第二天谓之“正日”,也有的叫“男日”。是日,新郎必须亲自前往女方家庭迎娶新娘过门,称之“迎亲”,有的地方叫“领亲”,也有的地方俗称“带新娘子”。

带新娘子,盐阜地区过去通行是用船或者是轿子。按照风俗规定,一般地方新郎必须于正日早晨出发,当日必须返回,应早去早回。当然,如果两家相距不远,则不宜早走,一般中午前赶到即可。东台、大丰一带兴夜里带新娘。通常女方家庭晚上六时左右宴请宾客,九时结束,新郎十一时左右上门。过去,这一天,男女双方要做的事情都很多。就男方而言,早晨起来,通常要在自家中堂放一把椅子,让新郎坐在上面,面对神佛与祖先牌位,由“全福人”从新郎后面给他梳三次头,然后再让他穿上结婚礼服、戴上礼帽,祭拜天公、观音、神佛与祖先,祈求结婚后子孙绵延不断,万世荣昌。然后家中备轿或者备船,举行隆重的仪式,鸣鞭放炮,欢送新郎去女方家迎亲。此地迎亲的规矩是,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郎、花轿、乐队、礼品盒,通常都要摆一个阵势。就女方而言,是日早晨要举行“上头戴髻”仪式,俗称“上盖头”。女方“上盖头”,通常也是在家堂正厅举行,也要摆一把椅子。与男方不同的是,女方必须面要朝外,象征即将离开娘家,所以才采用与男方正好相反的方向。女方此时由母亲或者姐姐为其梳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汗毛,并进行化妆,谓之“开面”,俗称“绞脸”。与此同时,要穿上结婚礼服,为其插上发簪,讲究的人家则为其戴上凤冠霞帔,然后再拜神佛祖先,以保佑平安。接下来将其扶入闺房之中,也有的扶入母亲房间,等待迎亲花轿的到来。

带新娘的队伍一旦到达女方家,一系列礼俗也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一是当女方家庭听到迎亲队伍到来的信息后,立即鸣鞭放炮,以表欢迎。这种做法,此地叫“接鞭”,即迎接新女婿上门,以示女方家的重视。二是待这个程序后,由司仪(东台、大丰一带由舅老爷)引领新郎入室就座,先由新郎向岳父母请安问好,并由新郎向岳父母奉上所带礼品,以表尊敬。作为女方家庭,对新姑爷的到来,此时则会安排上“三道”荼,即欢喜团茶(圆子茶)、糖茶和清茶,象征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清清楚楚之意。三是用茶以后,不能把新郎冷落一边,而要安排与姑爷平辈的相关人(包括送亲的)陪伴新郎,同其进行亲切交谈,直至中午喜开宴席。四是下午新郎请新娘上轿时,新娘要蒙上红盖头。红盖头即一块两尺见方的红布,可蒙住新娘的头面脖肩,使其不被人看清楚面目。据说这种习俗很古老,有类于女娲“以草为扇”,是遮丑的。红色象征火,可以避邪。在新娘与父母告别时,有的地方则由媒人引领一对新人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告别之礼,然后则由伴娘搀扶新娘上花轿。也有的地方新娘则由父兄或者是弟弟“抱腰”,送上轿子。如果是用船带的,新娘从母亲房中出来时,必须要趿父亲或者兄弟的鞋子,到登船时才能脱下,谓之“不把娘家的土带走”。有的地方称此为避免惊动地神。新娘上轿,通常有伴娘陪伴在侧。按照盐阜地区风俗,伴娘陪新娘上轿时,新娘宜哭几声为好,此地人叫“哭嫁”,以表对父母和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轿后,通常会让媒人或伴娘给轿夫施以红包,目的是让他们尽量把轿子抬得平稳一些。待关好轿门,娘家礼炮三响,花轿起行。按照此地规矩,新娘起轿后,娘家人通常要泼一盆水,表示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意在让女儿一夫到老,从一而终,断了离夫回娘家这条心。

此地风俗,带新娘子来和去不能走同一条路,必须另选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俗称“不走回头路”。俗信规定,新娘子在到婆家前,脚不能沾地。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新娘子都不能下轿,故地方有“只管新娘子上轿,不管新娘子拉尿”之说。如果路上遇到庙、井、祠、坟、古树、奇石等,都要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是遇到桥、涵、闸、站,则要放鞭,以表对各神的尊重。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相对而来的,新郎与新郎之间拱手相拜,也有的会互换胸花,以表友好和互相祝贺。若是同向而行的,有些地方则有“抢上首”的风俗,即轿夫们常常要摆开架势,加快步伐,力争超过对方,或不让对方超过。此乃名为“抢上首”,实为轿夫们之间的一场技艺比试。若是途中遇到出殡的,有的地方则绕道而行,也有的地方并不忌讳,只是随口说道“今天大吉,喜事又遇上财宝了”,聊作自慰。

捺性子 就是新娘随新郎到达男方家时,将轿子停在大门外,或者是将带新娘的船靠在码头,暂不搀扶新娘出来,要等上一段时间方可进入家庭,谓之“捺性子”。

所谓“捺性子”,就是通过暂不进门这种方式,力求把新娘子的性子憋得更柔和与更顺从一些。当然,这一段时间内亦有许多内容和事情要做。“捺性子”实际上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礼仪,并不是真的把新娘子冷落在一边来捺新娘子的“性子”,而包含许多关爱和深深的祝福。通常的做法是,在新娘落轿以后,一般先要由司仪为新娘打圆场。因为新娘的到来,必然会引来许多人观看。而这些人多自发而来,场面是无序的。为了能顺利举行各种仪式,也为了能给新娘顺利进门留有一定的空间,一般人家会请出婚礼的司仪,有的地方叫执事,现在通称主持人,先唱迎轿词“花轿到门前,宾主站两边。鼓乐迎淑女,各位莫争先”,以此来维持秩序。如此,先在门前整理出一片空间,好让新娘行进,并指挥鸣炮奏乐。一般情况下,新娘轿子落轿以后,新郎先要象征地朝轿子拜上三拜,作为谢轿之礼,也有的地方叫“煞”,意在可以避邪驱祟。接着由主持人到新娘轿前唱贺喜词,“鸾凤鸣双喜,蓝田多美玉。聚乐迎祥瑞,佳女配佳婿”,对新婚夫妇进行讴歌礼赞。然后,有的地方由主持人手持小斗(内装麦麸和甘草),代表主家唱下轿词,一边撒,一边唱:“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新人请下轿。”(因为盐阜地区有新媳妇上门为“野马上槽”之说)对新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指挥“全福奶奶”和伴娘搀扶新娘下轿。此时,宾客则向一对新人身上撒花以表欢迎。新娘下轿后,站立轿前,主持人同时指挥有关人员将事先准备好的芦柴,铺在通往家中堂前的路上,并唱引路词:“新郎前边走,新娘请举步。堂前多祥瑞,共走发财路。”在新娘通过的路上铺柴,主要是取“柴”和“财”的谐音,同时也是为了不让新娘子的鞋子沾上泥土,谓之“步步得财”。最后是“跨火盆”,也有的地方叫“跨马鞍”,即在新娘进屋的路上,事先摆放一只火盆或马鞍,让新娘从上面跨过去。“跨火盆”意在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好合,一定会越过越红火。“跨马鞍”则意味着夫妻扬鞭跃马,春风得意。当然,新娘跨火盆或跨马鞍时,主持人亦要有唱词,谓之“新娘跨火盆、消灾保太平”“新人跨马鞍,成亲保平安”。这一切人们都视为主持人对一对新人的深深祝福和良好祝愿。到了门前,虽然婆母此时已在门口等候,但新娘仍然不能进门,还须主持人唱进门词,以便与婆母等候相衔接,讨主家的欢心。进门词为:“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请进门。”只有待主持人唱完进门词后,新娘方才能在“全福奶奶”的搀扶下,迈步跨入家门。别看迈步跨门这个动作简单,许多老奶奶们是很注意和留神的。她们常常会通过看新娘是哪一只脚先进门的,来判断将来新娘头胎生男生女。如果新娘是左脚先进门,则谓头胎必生男孩,如果是右脚先进门,则谓头胎必定生女孩。因为盐阜地区有“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灵验,未加考察,不得而知。

“捺性子”,说起来是为了捺新娘子的性子,但无不包含着人们的良好愿望和深深祝福,给当事人尽留美好的印象和回忆。然而,在盐阜地区过去闭塞的农村里,有些做婆婆的也确有借捺性子之名,来捺媳妇头的。她们有的会手拿捻线团子,坐在媳妇必须经过的路上的一口缸上,以显示自己的“刚强”,意在媳妇要像她手中的捻线团子一样,绕着她的手转,说明婆婆不是好惹的;也有的拦在家门口,迟迟不让媳妇进门。只有待媳妇低头,向其道万福,表明媳妇对其还是尊重的,方才会放行。由于这是风俗,通常新娘子出嫁前,家中父母都早有交代,所以,一般新娘对此都能从新婚的大局考虑,注意克制和忍让,以表自己对婆母的尊重。同时,也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基本道德和修养。但是,面对要强的婆母,也有关系处理不好的。她们虽然在捺性子的礼仪中不说什么,但就此埋下了婆媳关系不和的种子。现在,由于婚事从简,此俗只有在农村少数地方偶有所见,就一般城镇而言,已不再兴。(www.xing528.com)

拜天地 即举行婚庆典礼仪式。由于这是婚事的高潮,也是婚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盐阜地区的婚庆典礼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都是非常隆重的。尤其在过去,不但要请“吹手”,而且张灯结彩,来造就喜庆的气氛。一般人家,堂前桌上要焚香、点红烛、上献品,中堂要供奉“天、地、君、亲、师”之牌位,另外,在案桌上还必须放置“斗、秤、尺、剪、算盘、镜子”六物,象征传说中的“三媒六证”,表示公平合理,心明如镜。地上要铺红地毯或毡子,为新郎和新娘结拜叩首所用。按照此地风俗,在拜天地仪式前,通常先要由主持人唱拜堂词:“红烛高照起,诸亲立两旁,香案齐摆下,二人来拜堂,上首跪下新郎官,下首跪的女红妆,和合二仙开口笑,举案齐眉福寿长。”然后,由主持人命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象征夫妻相认。接下来举行拜堂仪式,所谓“拜堂”,就是拜认祠堂宗族。从此,新娘将要认真履行“生为×家人,死为×家鬼”的古训,所以仪式颇为庄重。在盐阜地区,过去新郎和新娘拜堂时,堂上焚香,红烛高照,左新郎右新娘,双双要并立于堂前,先请“全福奶奶”从早已准备好的首饰盒里各拿出一团线(男红女绿),把红绿线分别绕在一对新人的身上,谓之“一线到头”。然后,再由主持人主持三拜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过去,拜天地要朝外跪拜三次,拜高堂要朝内跪拜三次,拜高堂在此地多为跪拜堂前父母。夫妻对拜,女先作万福,男回敬作揖三次。拜毕,主持人还要唱祝贺词:“烛放红光呈吉祥,华堂设置尽辉煌。夫妻对拜千秋会,鸾凤合鸣百世昌。”接下来由主持人按照本地传统风俗,让一对新人同饮合卺酒,向众人行拜礼,再由“全福奶奶”唱进洞房词:“双脚站门台,举步莲花开。夫妻百年合,跟我进房来。”并将一对新人引入洞房。拜天地,作为盐阜古老的婚俗风行多年。形式比较简单,主持词也较为通俗,重点是突出“三拜”,强调青年夫妻要尊老爱幼,夫妻互敬互爱。

入洞房 这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入洞房即标志着新娘已融入了男方家庭,成了家庭的成员之一。新娘入洞房必须由“全福奶奶”搀入洞房,端坐床前。与此同时,新郎要解开自己的衣襟,将新娘搂在自己的怀中,此地俗称叫“坐福”。也有的地方让一对新人同坐床前,谓之“坐富贵”。与此同时,由“全福奶奶”点燃洞房花烛,并说贺喜词:“一对红烛摆中央,点起红烛照洞房。红烛点起亮堂堂,照你二人在洞房。上照金鸡共斗牛,下照玉兔配凤凰。二人共入桃花洞,一夜夫妻百年长。”由于新娘远道而来,接下来,“全福奶奶”定会让人给新娘送上一个热的手巾把子,为新娘进行“洗尘”。此俗也含有免得新娘子冷面冲了家人“热脸”的意思,可避免日后争吵。接下来,亦要进行“三道茶”仪式。有的地方会先给新娘子一碗红糖茶,用以解渴和暖胃,谓之“甜甜蜜蜜”;有的地方先由“全福奶奶”让新娘子拿出钥匙,打开新娘随身所带的箱子,取出由娘家早已准备好的“富贵碗”及枣子,为新娘泡上枣子茶,供新娘食用,以解“剀饭”之饥。当然吃枣子茶也带有“早生贵子”之意。这一切都在“全福奶奶”导演下进行,新娘子是只做而不作声。待过一会,“全福奶奶”还会为新娘泡上一碗“果子茶”或“糕茶”,意在开花结果,步步登高。最后,为了让新娘开口,“全福奶奶”则会叫家人再上“开口茶”。所谓“开口茶”,通常就是圆子茶,用开水冲的生圆子。所以,“全福奶奶”待新娘吃“圆子”时则会故意问“生不生啊?”新娘自然会如实相告“生”。这一问,便达到了双重目的,一则达到了新娘开口的目的,二则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即新娘婚后必定会生育的意思,可谓一语双关,尽多吉利。

看新娘 所谓看新娘,不仅只看新娘的相貌,更主要是看新娘的人品。在盐阜地区,看新娘有一整套的规矩格式:先要让公婆看,尔后,是表叔、娘舅,再及其他亲戚。至于邻里乡亲,一般通常在后,也有的并不特意安排,而是让新娘在举行其他仪式时,让大家观看。公婆看新娘时,通常由“全福奶奶”领看。“全福奶奶”领公婆看新娘时,通常手点红烛,在新娘面前先要照一照,说:“请新贵人高升。”意在让新娘先要起身向公婆低头施礼。当公婆看新娘时,“全福奶奶”通常会说些吉祥的喜话:“点上红纸捻,照照新人面。今年吃喜酒,明年吃喜面(生子)。”“手拿红烛照上游,先看新娘头,绢花两边插,凤钗亮满头,就像西施坐床头。”也有的会说:“手拿红烛身上照,新娘衣服真时髦。不胖不瘦刚刚好,来年生个胖宝宝。”既以此来道喜,讨主家欢心,也用来打破公婆见新娘时因新娘害羞而带来的一时双方较为尴尬的场面。其他亲戚看新娘,通常都是由婆母领着,由婆母向新娘一一介绍。新娘同样要起身施礼,并和新郎一起按照辈分称呼对方。按照此地风俗,大凡来看新娘的长辈,只要在看新娘时新娘称呼自己,就必须要掏“红包”对他们新婚表示祝贺。对于此举,有的地方叫看新娘的“见面礼”,也有的地方叫“上拜钱”。这个钱与给主家的贺礼钱性质是不同的,而是专门给新娘的“见面礼”。

倒马桶 这既是一个风俗,也是一个形式。此俗通常在新娘喝了“开口茶”以后进行。马桶,盐阜地区又叫“子孙桶”,是妇女坐月子必不可少的。人们之所以称马桶为“子孙桶”,也都是由传说而来的。据说,三宵娘娘摆下九曲黄河阵,她最厉害的法宝就是混元金斗,众神仙一个个都被吸了进去,只有三位仙人功夫深厚未被吸入。这三个人就是元始天尊、李老子和陆压道人。什么叫混元金斗?它就是马桶。据说后世人类,在降生之前都要在马桶上转胎,头下脚上,才能顺利生产。由于马桶有如此神效,所以便称作“子孙桶”。所谓“倒马桶”,在此地婚俗中,就是让新娘子夹着马桶,由新郎撑着大红纸伞陪同新娘一起上厕所,用干净的刷桶把子,象征性地刷几下。这虽然只是个形式,但不无意义。第一,从传统的观念来看,马桶乃为神物,通过倒马桶这一形式,有催促一对新人早生贵子之意。第二,从现代观点来看,别小看这一形式,一来可以检点一下新娘子在娘家时是否做过这些活,可知新娘对妇道之事的熟悉程度;二来新娘子初来乍到,对周围环境并不熟悉,为的是让其知道家里厕所在什么地方,也好为其提供方便。

搂猪食缸 这也是盐阜地区婚事中的一个风俗。这个风俗,主要在盐城西乡包括建湖县内比较盛行。此俗通常也是新娘在完成“倒马桶”这一仪式以后安排的一个节目。所谓“搂猪食缸”,即新娘由“全福奶奶”带着,到锅灶前先敬灶神,然后动用火叉,在猪食缸里要象征地搂几下。新娘搂猪食缸时,“全福奶奶”在旁边还要说一些诸如“火叉一响,黄金万两”“猪食缸搂得稠又稠,新娘养猪大如牛”等吉祥话。搂猪食缸这一风俗,不仅充分体现了盐阜人勤劳为本的品德和勤耕力养的好家风,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在农耕时代,盐阜人对养猪业的高度重视。因为人们深知“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的道理,所以借助儿子新婚,仍不忘提醒新人崇尚勤耕力养,希望儿女能将此家风延续下去。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大农民都已经面向市场,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宽了,此俗在农村中已不多见。

煎豆腐 此俗主要流行在滨海、阜宁、响水等县的农村里。所谓“煎豆腐”,就是通过煎煮普通豆腐这一道家常菜,来测试一下新娘子的烹调手艺如何。同时,通过“煎豆腐”这一形式,来看看新娘子对做菜的一般程序是否知晓和手脚的快慢。当然,也取豆腐与“逗妇”(富)的谐音,以此来作为家庭和睦发财致富的一个兆化。这个程序通常安排在新娘新婚当天做团圆饭时,由新娘子上灶亲自操作。同时,“全福奶奶”亦会说上一些诸如“豆腐煎得黄,来年生个状元郎;豆腐煎得跳,新郎定坐八抬轿”等类喜话以祝福。一般情况下,新娘子对于这一测试是没有不过关的。但是,在古老的农村,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有些做婆婆的,自己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做了婆婆又反过来想管媳妇。她们往往会借“煎豆腐”来故意为难媳妇,也有的故意找碴,想以此来捺媳妇的头,好抬高自己的身价。伴随思想的不断解放,特别是妇女地位的提高,后来婆婆开明,媳妇精明,大家都注意讲文明,所以这类事情很少发生。代之的是婆媳之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十分融洽。与此同时,作为传统的“煎豆腐”的风俗现在已淡出了婚礼仪式。

摆喜宴 即在“正日”晚上,为了庆贺儿女婚嫁,亦为答谢各位亲戚朋友的登门祝贺,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大摆宴席,宴请各位嘉宾。此地通称“喜宴”,也有的地方叫“吃喜酒”。

盐阜地区的家庭喜宴,历来崇尚淮扬菜系。所办宴席有鱼翅席、海参席、剁席之分。其中鱼翅席、海参席为上等,过去在一般家庭较为罕见。盐阜地区多数地方兴剁席。筵席上,最普通的为“六大碗”或“八大四小”(即八个大菜、四个冷菜),即人们常说的团席或羹团席。当然,现在要比过去丰富得多,除了传统的规定菜以外,烹炒、蒸烩、蒸烤兼备。

盐阜地区喜宴的座次十分讲究,每桌都有上、下之分。方桌一般横缝对门的里座为上,其左侧为首席(俗称上座),通常以咸鸭蛋或者皮蛋为标识,右侧为次席(又称陪席);多桌同时举行的,以左上靠里对门为首席。圆桌一般以直对门中间里座为首席,其左右分别为陪席。移居在本地的启(东)海(门)人,以及东台、大丰的有些地方,与本地做法正好相反。常例是“大面为主不朝门”,通常都以小面朝门,即竖缝朝门。

定位时,一般以年龄大、辈分长、职位高者坐首席,专门邀请的则以主宾坐首席,然后以年龄、辈分、职级等从高到低按序入座。特别要注意的是,对诸位亲戚的安排,一定要按照盐城的地方风俗把握好。尤其是内亲和外亲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多年来约定俗成的是舅父母为长、姑父母为次。入座虽也兼顾年龄大小,但一般都是按辈分入座。需要强调的是新郎的舅舅,一定要安排一个所谓桌面子,而且应该是上席首座。即便是舅舅未来由子女代替的,也应该让其坐首席,否则常会惹出事情来。此外,开宴桌数较多的,也要注意规矩,以免节外生枝,惹出是非。过去,此地摆桌子有定制,谓之“一桌当堂摆,两桌并排开,三桌品字相,四桌双喜排,若设第五桌,定是梅花开”。但是,在家庭中摆喜宴,一般三桌以上就摆不下了,必须安排到楼上或其他人家的堂屋开席,每桌均设有主、次席位。

盐阜人“吃喜酒”,一般情况下都会想方设法劝人多喝几杯,以表对对方和各位来宾的感激之情,故有“喜酒喜酒,吃得歪歪扭扭”之说。也就是说一定要喝得尽兴,大家喝得越开心,主家也才能越高兴。但不管怎么闹,此地风俗规定,鱼到酒止,即主家上菜如果上到煮鱼了,一般情况下,也就不再劝人喝酒了。除此以外,盐阜地区在婚宴上吃鱼也是有规定的。一是端鱼上菜时,鱼头必须对着首席宾客。人们认为,鱼头就是“福头”,这样做才是对首席宾客或长者的尊重。二是上桌的鱼,客人可以将鱼段吃光,但要留下鱼头,表示留下“福头”,留下鱼尾则表示有头有尾。三是如果上桌的鱼上面有红纸,盐阜地区叫“跑鱼”,是不能吃的。这种情况大多为冰封雪盖天气条件下,因为鱼难买,上鱼是为了图吉庆,只是一个形式。

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通常是安排在喜宴之后,主要是为了表明新娘子已融入了大家庭,是全家人的一次聚餐。由于这顿饭的主题是欢迎新娘子加入大家庭,谓之“团圆”,故一对新人通常是上坐,父母只能坐两边,谓之“巴横头”。其他兄弟姐妹则随便坐。这时候,“全福奶奶”或是媒人,一般是在新娘后边伺候,并不时夹一些鱼、鸡蛋之类的素菜给新娘。新娘饮酒也只是象征地用嘴唇靠一靠酒杯。主食通常为面条,称为“长寿面”。酒,通常称为“暖门酒”。由于这一顿饭主要为一对新人所办,重点突出,为了表明全家对他们深深的祝福,按照盐阜地方风俗通常在一对新人所坐的酒桌两边,各要放置一只染红的鸡蛋,并且中间还要用红线相连,以示夫妻永不分离,并含有早生贵子之意。此外,上桌子的鱼很有讲究,不仅鱼要成双成对,切不可上一条,而且两条鱼在盘子中摆放必须背朝外,鱼腹相向上桌。这叫“双鱼吉庆”,含有子孙众多之意,也象征着夫妻生活和谐甜蜜。从这些风俗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为儿女成婚的一片良苦用心。现在,这个风俗亦在变化。通常的是和喜宴同时。但仍要为一对新人摆上一桌,相陪的多为一对新人的朋友,父母及家庭成员的桌席只是安排在一对新人的旁边,以便照应。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他们同各位亲戚朋友的相识,这无疑也是一大历史性的进步。

闹新房 闹新房,通常是由参加新郎和新娘喜宴的平辈和小辈发起。他们等新郎和新娘吃过“团圆饭”以后,常常会涌入新人洞房,以取闹新娘为乐。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年龄相仿的长辈,借此来凑热闹,盐阜地区俗称“闹新房”。

盐阜地区有“洞房三日无大小”和“闹发”之说,谓之“闹发,闹发,不闹不发”。盐阜人之所以如此强调闹新房,其原因有三。其一,不闹不安宁。相传鬼中的好色者常常会乘隙入帐作祟,闹一闹,特别是大闹一番则可以将其吓跑。其二,不闹不亲爱。过去小夫妻多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彼此间接触较少,相互比较生疏,在洞房中小两口不言不语,拘拘束束,难以打破僵局。其三,不闹不热闹。他们认为,白天鼓乐齐鸣,晚上冷冷清清,与新婚喜庆的气氛不协调。为此,他们不但主张闹新房,而且突出一个“闹”字。在盐阜地区,闹新房有“文闹”和“武闹”之分。所谓“文闹”,就是只动口、不动手,取闹的对象仅仅局限于新娘子本身。这种闹法,多以提出许多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或者是带有绕口令性质的语言,让新娘子回答,或者请其重复模仿,从中来捉新娘不慎说漏了嘴的一些“话把子”,以此来取乐。所谓“武闹”,不仅动口,而且动手;不仅涉及新郎和新娘,有时还牵涉到公婆和叔公等长辈,且语言粗俗,行为鲁莽,常使公婆或者叔公狼狈,使新人难堪。

“闹新房”的本意是为了打破男女新婚的拘谨气氛,通过闹一闹来调节一下洞房中的氛围。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不便于捅破的含义,那就是通过闹一闹来挑逗和启发新婚男女之间的性意识。过去,盐阜地区的通常做法有,除了让一对新人手挽手吃交杯酒以外,有的地方常会让一对新人面对面同吃一只吊在半空的苹果或者是一块糖,以此来造就接吻的机会;也有的地方以风俗规矩之名,让一对新人互相交换所戴的胸花,并且要互相为对方别上去,让男女双方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触摸对方;也有的地方常常会把一块糖放在新郎的舌尖上,让其递送到新娘的嘴里去,美其名曰“甜甜蜜蜜”,让一对新人在嬉闹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掉生疏感和羞涩感。现在,随着精神文明的倡导,多为就一对新人的美满婚姻进行祝福。比如:先让新郎吻新娘的手,谓之“吻了新娘手,永远跟着走”;再吻新娘的脸,谓之“吻了新娘脸,幸福到永远”;最后吻新娘的嘴,谓之“吻吻新娘的嘴,一辈子不后悔”。或者是请新娘介绍恋爱史、唱歌或表演节目等。但是,闹新房作为地方一俗,理应适可而止,往往由一位老年人出面协调,认为时间不早了,也该让一对新人休息,况且大家明天还有事,于是才会慢慢散去。

戳窗户 所谓“戳窗户”,就是找一个新郎的平辈,多数人家则让新郎的姐夫或者是妹夫,手拿一把红色的“喜筷子”,要将新娘洞房窗户上贴有红双“喜”的窗户纸捅破,谓之“戳窗户”。

“戳窗户”,在盐阜地区最早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本地人无论谁家办喜事,新房的窗户都是大开的,而且在窗台上还布置一个“迎喜台”,等待晚间麒麟前来送子。不知什么时候,海边的水母娘娘生了一只九头鸟,别看它长得丑,可羽毛特别漂亮。九头鸟自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到处与人比美。当它听说新娘子出嫁进洞房打扮得特别漂亮时,它经常到人间来找新娘子比美。据说,办喜事的人家经常发现有九头鸟从窗户口飞入洞房,吓得新娘子魂不附体。这种鸟会飞会跳,任凭人们怎么捉也捉不到。一次,有户人家娶新娘,晚上九头鸟又飞来了,刚飞到窗外,正巧这时有一个人举着火把从窗下经过。九头鸟一见火把,赶快逃跑,原来它怕羽毛被烧掉。从那以后,人们都知道用火把可将九头鸟吓跑,可是这样做又很容易引起火灾,于是人们便想出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即在洞房窗户上糊红纸,映着洞房内的烛光,远看就像一团火,九头鸟见了同样害怕。但是,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即夜间送子的麒麟从哪里进洞房呢?于是人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找一个男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手持红筷子,将红纸周围和中央戳许多洞,这样麒麟就能把子送进洞房了。这便是此地“戳窗户”风俗的来历。

现在,“戳窗户”风俗历经沿袭和发展,已成了闹新房的延续和整个婚礼结束的标志。说它是“闹新房”的延续,全在于人们历来把“娶亲”和“生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说“闹新房”是为了在喜庆的同时,能给一对新人以性意识启蒙的话,那么,“戳窗户”把这一层纸捅破,说白了就是给他们以性知识的示范,让他们从中能有所感悟,以达到早生贵子的目的。说它是整个婚礼结束的标志,则在于地方上的婚姻礼俗到此基本可以告一段落。

听新房和守夜 新婚之夜,即人们常说的洞房花烛之夜,在盐阜地区还有两个风俗。一个是听新房,即此地人所说的“听壁根”,主要听洞房中新婚夫妇的动静。做这种事的人,大多为家庭或亲戚中的老年女性长辈。听壁根的目的,主要是看看一对新人是否会做房中之事。如果有动静会很高兴,若没有动静,第二天则会对一对新人进行“开导”。这一做法和风俗,全因过去对性知识禁锢,致使人们对性知识无知。另一个风俗就是新婚夜洞房点燃的灯烛忌吹灭,要一夜长明,故叫“守夜”。有道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事,谁不珍惜呢?为此,有的新婚夫妇常常通宵不睡,看守着洞房花烛,不让其熄灭。由于盐阜地区风俗中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的说法,故在此地若见有一烛熄灭时,则应随即也将另一烛熄灭的做法,意在取夫妻“同生死”之意。

三朝 在盐阜地区,“正日”的第二天被人们称为“小三朝”。按照地方习惯,对于新娘子而言,这天还有两个风俗。一是必须由“全福奶奶”为新娘“绞脸”,俗称“开脸”。这个“开脸”与出嫁时的“开脸”内涵不同,出嫁时“开脸”,主要是化妆所需,要对新娘子进行装扮;新婚后“开脸”,主要是为了祝福,通常先让新郎在新娘头上拔下3根头发,再让“全福奶奶”为新娘“开脸”。待“开脸”时,盐阜地区的风俗是一边让新娘吃煮熟的鸡蛋,一边由“全福奶奶”说喜话,诸如“透壳黄,养儿郎”等。意在告知新娘,新婚标志着她角色的转换,正由一个姑娘变为相夫教子的女人。二是这一天新娘必须下厨烧菜。在盐阜地区,新娘通常烧两个菜,先煎豆腐后煮鱼,谓之“富贵有余”。此俗的寓意,全在于通过新娘之手,能给家庭带来幸福。

回门 即婚后第三天,也有的是七天或者是十三天,新娘的兄弟受父母之命,手持家中请帖,请一对新人回娘家,此地俗称“回门”。过去,此地新郎、新娘回门时一般都是乘轿子,新娘身佩铜镜或手持铜尺在前,新郎居中,新娘的兄弟在后。现在大多用自行车或者是乘轿车。此日,岳父家礼炮迎女婿、女儿进门,并请亲朋六眷来陪女婿。由于是回门,中午宴席女婿必坐首席,平辈亲友相陪,女儿不入席。为了防止新郎喝醉酒,新娘通常要频频为新郎辞酒。

散席以后,岳父家备茶水让女婿享用并稍做休息。因为盐阜地区有结婚一月内不能空房的风俗,所以岳父母决不在回门当天留女婿、女儿在家住宿。通常的做法是,待女婿、女儿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岳父母便会命儿子适时将女婿、女儿送回婆家。来时新娘引路,回程新婿在前。若路途遥远,当日回门来不及返回的,一般是待新人满月后再回门,以避新婚当月不能空房之忌。

谢媒人 从儿女谈婚论嫁提亲开始,到儿女完婚成家立业,如果说做父母的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话,那么,作为媒人在这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少做工作。为了能成全一对青年男女美满幸福的婚缘,媒人不仅穿梭于男女双方及家庭之中,而且就男女双方所提出的问题,还要进行认真周旋,亦可谓煞费苦心。

盐阜人从来不做“新娘过了房,把媒人甩过墙”的事。所以,在婚姻风俗中还有一俗,那就是要“谢媒”,即对媒人在儿女婚嫁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所付出的辛劳进行答谢。在此地,“谢媒”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成亲的前一天,男方会主动包一个红包子,连同鸡、鸭、肘子、鞋袜、布料等一起送到媒人家。第二天媒人定会去引导接亲,此地称之为“圆媒”“启媒”“发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都必须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另一种情况,通常是在儿女完婚以后,由男方家来举行和主持这一仪式。常规的做法是,先由男方主动向媒人发出邀请,届时要特地为媒人置办一桌酒席,请其上坐,并由男方家向其表示感谢,以兑现提亲做媒时的承诺。酒席以后,主家还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礼品和茶食,赠送给媒人以作酬谢,这叫“谢媒”,尽表感激之情。因为是地方风俗,媒人虽然客气,但通常也是照收不误。至此,儿女成亲的婚姻礼俗便可告一段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