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CQSP 教学法:打造基于英语三化特色课程

CQSP 教学法:打造基于英语三化特色课程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QSP”教法总则提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可操作的英语教学模式。“CQSP”教法总则关注语言内容与形式的融合。“CQSP”教法总则强调教与学的语言内容与形式不仅要两者之间匹配,而且两者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相适应。“CQSP”教法总则强调英语教学调增语量必须纠正局限于输入量的增加,而应该增加学生英语的输出量,是整体的语量调增。

CQSP 教学法:打造基于英语三化特色课程

在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语量、语境、语感、语用”为四要素的英语教学法。这“四语”教学法的总则,即“为学生创设交互语境,通过增强有效语量、培养多元语感,发展学生语用能力”。具有特色的“四语”英语教学法,不仅在理论上阐述四个英语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四要素整合发挥的整体功能。还从教与学的条件—语境(创设、交互、环境)到路径—语量(增强、有效)与语感(培养、多元)交互达到目标—语用(发展、能力)开展研究。这条件、路径与目标是互为依托,互相转换的,如语量可以作为目标,通过语境来丰富;再如语感也可以在语用过程中不断增强。由此可见“CQSP”教法总则的表述表明“语境、语量、语感、语用”四个要素是一个整体,只有完整地全面地把握与发展这四个要素,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从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理论来考量,“CQSP”四个要素的结构,即四者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交互与运作,决定其教与学的功能,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

“CQSP”教法总则的价值在于从语言的规律,特别是外语的规律,来建构英语语言教学法,而不是一些教育概念的堆积。例如,在英语教学方法上大谈“兴趣”,兴趣固然重要,但是所有学科的学习中“兴趣”都是重要的,这样的教学法缺少英语学科特质,还不是在本质上形成的英语教学法。也有人在中小学提出“集中识词”“阅读原著”(大量阅读),这种基于母语扫盲的经验用到外语学习上,完全抹杀了母语以外学习语言的特殊性。英语教学不能背离英语语言规律、外语学习规律,甚至完全套用母语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外语。英语学习误区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在过多的语法分析、枯燥的单词记忆和背离语言学习的课文分析上。陈旧的英语教学造就了无数的“哑巴英语”学生。

“CQSP”教法总则提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可操作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语量着手,不断积累语言素材,不断增强语感,获得目标语的感性与理性经验,达到发展语用,在目标语使用中学习,在学习目标语过程中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整个学习目标语过程中创设或浸沉于语境中,使学生的目标语学习在与目标语环境交互中得以不断丰富。学生学习外语时,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多接触英语,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英语知识,并在交际活动中把英语知识活化为语言交际技能,进而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应用素质。(www.xing528.com)

“CQSP”教法总则关注语言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英语教学中语言活动是一种师生语言的交际形式。它包含两个基本过程,即:理解和输出。理解是输出的基础,没有理解,也就没有输出。然而,理解只有在输出中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正,如果没有输出,就很难评价理解。理解和输出是交互的,互相作用,贯串教学的全过程。没有互动的交流活动,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环境,没有输出就无助于语言的习得和学习。“CQSP”教法总则强调教与学的语言内容与形式不仅要两者之间匹配,而且两者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相适应。“CQSP”教法总则强调英语教学调增语量必须纠正局限于输入量的增加,而应该增加学生英语的输出量,是整体的语量调增。同时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语境的作用,忽视语境的学习,不仅会产生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障碍,还难以实现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发展的交际性教学。新旧英语教学观念之差就在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从知识出发的,重视是否理解所学的语言材料,关注认知意义;现代英语教学则从目标语运用出发,重视语言材料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从语境意义的把握上达到语用能力的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