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诺曼底登陆战的援军及时赶到

诺曼底登陆战的援军及时赶到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己的特遣队要正面强攻的话,“谢尔曼”坦克对预有准备的88 毫米高射炮,无异于自杀,而且特遣队也没有步兵,坦克完全是孤掌难鸣,所以他只能在莱福尔歇转入防御,并催促第8 步兵团赶紧前来支援,但此时第8 步兵团也遇到了德军第6 伞兵团的阻击,无法马上赶来,但却拖住了德军第6 伞兵团,等于是大大减轻了空降部队的压力。重要的是,101师得到了大部分补给品,这对于补给匮乏的101 师来说,无疑就是解了燃眉之急。

诺曼底登陆战的援军及时赶到

▲82 空降师师长李奇微,拍这张照片时他已经是四军上将。

相对空降部队的混乱和艰难,从犹他海滩登陆的部队却非常顺利。因此美第7 军军长约瑟夫·柯林斯少将决定迅速向内陆挺进,尽快占领瑟堡。在D日下午他命令第4步兵师迅速沿着梅德勒河和英吉利海峡之间的狭窄通道向瑟堡推进,按照计划,82 师和101 师应该分别占领圣佛索尔-勒-维孔特和卡朗坦,掩护第7 军侧翼,但他不知道此时82 空降师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空降部队根本就没能占领圣佛索尔-勒-维孔特和卡朗坦。

柯林斯这个命令下达时,第8 步兵团已经从1 号、2号堤道向内陆挺进。按照计划,由拉弗上校指挥的坦克特遣队(编有21 辆M4“谢尔曼”坦克)应该迅速超越第8 步兵团,赶往圣梅利-埃格利斯镇和空降部队会合,同时还要确保在圣梅利-埃格利斯镇以南约1.5 千米的机降场(代号W 着陆场),以保障当晚空降师后续梯队的机降。

13 时30 分,拉弗特遣队顺利上陆,按计划超越第8 步兵团向圣梅利-埃格利斯镇挺进。一路上根本没有遭到德军的任何抵抗,简直就像是在郊游。到了莱福尔歇后,拉弗决定左转,沿卡朗坦到瑟堡的公路前进,从莱福尔歇往北大约3 千米就是圣梅利-埃格利斯镇。但是利弗的好运马上就到头了,特遣队通过莱福尔歇不久就遭到了集结在圣梅利-埃格利斯镇南面树林中的德军阻击,这支德军还装备有对付坦克的神器——88 毫米高射炮,而且对公路早已经进行了准确的测距,所以利弗特遣队在公路上遭到了精准火力打击,转瞬之间就有1 辆半履带车和3 辆“谢尔曼”坦克被击毁,人员伤亡也不小,利弗只好率部撤回到莱福尔歇,确保W 着陆场的任务自然也就落空了。

拉弗见德军所在的树林地带地势较高,处在俯瞰公路的有利位置,而且88毫米高射炮已经构筑了阵地,以逸待劳。自己的特遣队要正面强攻的话,“谢尔曼”坦克对预有准备的88 毫米高射炮,无异于自杀,而且特遣队也没有步兵,坦克完全是孤掌难鸣,所以他只能在莱福尔歇转入防御,并催促第8 步兵团赶紧前来支援,但此时第8 步兵团也遇到了德军第6 伞兵团的阻击,无法马上赶来,但却拖住了德军第6 伞兵团,等于是大大减轻了空降部队的压力

▲运输机群飞过犹他海滩。

按照美军的计划,两个空降师分为伞降梯队(也包括少量机降部队)、后续梯队(基本通过滑翔机机降)和海运梯队(随登陆部队从海上登陆),其中后续梯队将在D日的21 时和23 时分两批机降着陆。

21 时的第一批机降分为两个波次,总共209 架滑翔机(172 架“霍沙”滑翔机和37 架“瓦科”滑翔机),运送1 200 名战士、163 辆机动车、24 门M3 型短身管105毫米榴弹炮以及136 吨弹药和其他补给品,分别在82 师的W 着陆场和101 师的E 着陆场降落,W 着陆场就是应该由利弗特遣队负责占领,位于圣梅利-埃格利斯镇以南约1.5 千米,而E 着陆场则就在W 着陆场以东约1.6 千米,两个着陆场几乎就紧挨在一起

第一波次32 架“霍沙”滑翔机在飞往科唐坦半岛途中十分顺利,但到了科唐坦半岛大部分运输机却都提前解开拖索,而这个错误对美军来说反而是因错得福了,有19 架在E 着陆场的东北3.2 千米处降落,这19架几乎没有任何损失,而准确在着陆场降落的5 架滑翔机则遭到了德军猛烈火力射击,运送的人员和装备都有不小损失。这次前哨式的小规模机降,总共有14 人阵亡,30 人受伤,10 人失踪。重要的是,101师得到了大部分补给品,这对于补给匮乏的101 师来说,无疑就是解了燃眉之急。

▲从滑翔机里卸下物资。

▲“霍沙”滑翔机机舱。

诺曼底田野上的“霍沙”滑翔机。

在第一波次降落半小时后,第二波次177 架滑翔机按时飞来,这时李奇微已经发现W 着陆场在德军的火力威胁下,所以急忙派人想法把滑翔机群引导到相对安全的O 着陆场,不但使用尤里卡系统引导,还在O 着陆场用绿色灯光和烟雾进行标示。在莱福尔歇的利弗特遣队也引爆了橙色烟雾手榴弹,试图引导滑翔机避开德军的火力。但滑翔机群没能发现引导信号,还是一头飞向了预定着陆场,不仅在降落时滑翔机因撞击损毁严重,而且幸存人员一下飞机就受到了德军火力的热烈“欢迎”,只能赶紧寻找隐蔽,根本顾不上卸载装备和物资。

23 时开始第二批机降,共有175 架滑翔机(139 架“霍沙”滑翔机和36 架“瓦科”滑翔机)。这次滑翔机收到了O 着陆场的引导信号,所以大部分在O 着陆场降落,但是O 着陆场也是在德军火力范围内,只不过比W 着陆场相对好一些而已,所以滑翔机降落时也遭到了德军火力射击,更要命的是O 着陆场实在太小,所以很多滑翔机实际上都降落到了着陆场外,撞上了树篱、石墙和德军布置的障碍物,导致滑翔机损毁严重。只有8 架滑翔机落地后还是完好无损的,整个机降共有33 人死亡,124 人受伤,其中90%(147 人)都是乘坐“霍沙”滑翔机的。虽然机降损失惨重,但是82 师还是得到了一些急需的补给品和重装备。在莱福尔歇的利弗特遣队也全力接应在附近降落的滑翔机,但特遣队里没有医护人员,所以对滑翔机降落时负伤的伤员根本无能为力。看到德军对滑翔机群射击的猛烈火力,拉弗认为自己前面的德军实力强大,所以更不敢轻举妄动,他命令将特遣队里的坦克全部集中起来围成一圈,排成环形防御队形,炮口全部对外,人员则在坦克围成的安全地带过夜。拉弗的这个决定后来饱受批评,认为他太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如果他连夜发动进攻的话,很可能一举突破德军防线冲到圣梅利-埃格利斯镇,因为对面树林里的德军兵力并不多,发现从海滩上登陆的美军正在源源而来,就主动向北撤退和德军第91 空中机动师的反击部队会合。

▲“瓦科”滑翔机残骸。

而此时的82 师师长李奇微所面对的情况确实非常困难,机降基本以失败告终,得到的补给品相当有限,被压缩在狭小三角地带的82 师,兵力少建制混乱,补给匮乏,更没有多少火炮支援。对任何一个指挥官来说,这样的情形绝对就是噩梦,但李奇微没有丝毫惊慌,还是从容不迫指挥战斗。505 团2 营的一支侦察分队在圣梅利-埃格利斯镇东北3.2 千米,距离犹他海滩约6.5 千米处和登陆部队第4 步兵师第12 步兵团的侦察分队会师,这才知道盟军主力已经登陆,之前李奇微甚至担心因为恶劣天气的影响,海上登陆会取消,那样自己就彻底陷入了孤悬敌后的危险境地。但还没等李奇微高兴,前沿部队就报告在圣梅利-埃格利斯镇以北发现德军大量坦克,实际上在这一地区的第91 空中机动师只是得到了1 个突击炮营的增援,当然在夜间,突击炮是很容易被误认为坦克的。李奇微很清楚,以目前自己部队的情况根本不可能顶住得到大量坦克支援的德军进攻,既然主力部队已经登陆,那就赶紧去寻求登陆部队的增援,于是他派作训参谋沃尔特·温顿中尉带领505 团2 营那支侦察分队去向第4 步兵师求援。

尽管温顿和侦察分队的士兵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但温顿深知这一任务事关82 师生死存亡,还是立即出发了,而且很快找到了第4 步兵师师长雷蒙德·巴顿少将,巴顿这才知道空降部队竟然如此困难,他马上答应天亮后就派出部队增援82 师,同时将空降师的困境报告了第7 军军长柯林斯少将,柯林斯这才了解到第一手的情况,他立即命令第4 步兵师的预备队第746 坦克营紧急出动驰援82 师。温顿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再也坚持不了,躺倒在地就沉沉睡去了。

▲美军第7 军军长柯林斯。

▲美军第4 步兵师8 团团长范佛里特。

天刚亮,拉弗就找到第8 步兵团团长詹姆斯·范佛里特上校——范佛里特和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是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虽然他后来也是陆军上将,但此时显然和两位同学相比差距不小。范佛里特正在重新调整部队准备向北进攻,从拉弗这里了解到当面德军的情况,范佛里特便督促部队抓紧开始进攻,但是第8 步兵团的士兵绝大部分都是从没上过战场的新兵,这还是第一次参加实战,所以自然格外小心翼翼,即便树林里的德军大都已经撤走,只留下极少数士兵,但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停止不前,尽管范佛里特不断催促,进展还是非常迟缓。反倒是第4 步兵师副师长特迪·罗斯福准将在7日一早就和几个随从开着一辆吉普,超越了第8 步兵团,径直到达了82 师师部,和李奇微见面。两人本来就认识,所以此时此地重逢,更是格外高兴。但罗斯福只是单车前来,并没有带来一兵一卒,李奇微知道第8 步兵团到来还需要时间,现在能指望的就是7日一早的机降补充了。

6月7日清晨7 时,60 架滑翔机运送第325 机降步兵团1 营和工兵、炮兵分队总共717 人,由于在进入科唐坦半岛后遭到德军高射炮火的猛烈射击,运输机为了躲避防空火力,偏离了预定航向,结果没有1 架在E 着陆场降落,而且降落时有17 人死亡98 人受伤,连325 团1 营营长阿·克莱默中校也受了重伤,只好后送治疗,由副营长特德·萨福特中校接替指挥。

9 时,100 架滑翔机运送325 团2 营和401 团2 营总共1 330 人,这次预定在W着陆场降落,着陆时比较分散,在着陆场以南降落的比较幸运,得到了拉弗特遣队的接应,但在着陆场以北降落的就遭到了德军的火力射击。整个降落总共有16 人死亡74 人受伤。

这一批机降总体还算成功,325 机降团约2 000 人基本上都降落在莱福尔歇附近。在降落时的伤亡绝大部分都是在“霍沙”滑翔机上造成的,所以从此以后美军对“霍沙”滑翔机彻底失去了信任,再也没有使用。

▲伞兵和从海滩登陆部队会合。

▲阵亡的美军伞兵。

当天上午,盟军还分别出动208 架和126 架C-47 运输机对82 师和101 师空投补给,由于天气恶劣以及德军高射炮火的阻挠,大部分运输机都没能发现空投场,所以投下的补给品大部分都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中午11 时,在第325 机降团团长哈里·刘易斯上校指挥下,将部队集合起来,赶到了歇福杜邦桥附近,作为82 师的预备队,李奇微得到了这支援军总算可以稍稍宽心了。不过直到此时,他得到的支援少得可怜,最大宗的还是手下的伞兵从降落时撞毁的滑翔机里扒拉出的2 门105 毫米榴弹炮和7 门75 毫米山炮,这才算好歹有了炮火支援。而拉弗不知道当面树林中的德军已经撤退,所以还是不敢直接进攻,而是从西北绕了一大圈才到达了歇福杜邦桥。

不出李奇微所料,德军的反击在6月7日上午还是如期打响,第1 058 团从北面进攻圣梅利-埃格利斯镇,第1 057 团从西面进攻拉费埃尔桥。505 团2 营得到了507团和508 团部分失散伞兵的加强,以及6 门57 毫米反坦克炮的支援,坚守圣梅利-埃格利斯镇,尽管德军的攻势很猛,不但先进行了长时间的炮火准备,而且还有突击炮直接掩护步兵,但2 营表现非常英勇顽强,最终将德军进攻击退。505 团1 营在拉费埃尔桥的防御也是可圈可点,代理1 营营长的副团长亚历山大布置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布设了雷区,还用打坏的汽车残骸作为路障堵塞了公路,将唯一的一门反坦克炮和2个火箭筒小组部署在有利位置。德军投入4辆法制雷诺坦克直接支援步兵进攻,但打头的1 辆坦克被美军火箭筒击毁,将道路完全堵住。而后步兵的进攻虽然一度让美军阵地岌岌可危,但最后也没能取得突破。美军也付出了不小代价,防御的骨干部队1 营A 连有66 人阵亡或重伤,伤亡高达一半以上。

▲6月7日盟军运输机向空降部队空投补给。

▲着陆场上的滑翔机。

德军付出了上百人的伤亡依然毫无进展,而德军这次进攻失利,也等于宣告了在圣梅利-埃格利斯镇方向作战基本失败,因为中午过后,第8 步兵团、拉弗特遣队和第746坦克营都先后到达圣梅利-埃格利斯镇,和82师会师。第7 军军长柯林斯和第8 步兵团团长范佛里特一起挤在一辆装甲车里开进了圣梅利-埃格利斯镇。随后在柯林斯的主持下,82 师和第8 步兵团联手发起进攻,由于第8 步兵团经验不足,进攻组织太拖沓,最后进攻等于是82 师独立发起,不过这次伞兵们得到了拉弗特遣队和第746 坦克营的坦克支援,进攻气势如虹,德军一直退到诺维尔欧布兰才算站稳脚跟转入防御。这次进攻彻底解除了德军对圣梅利-埃格利斯镇的威胁,使这个交通咽喉牢牢掌握在美军手里,有力保障了登陆部队侧翼安全,因此指挥圣梅利-埃格利斯镇防御作战的505 团2 营营长范德沃特荣获优异服务十字勋章。

在圣梅利-埃格利斯镇和拉费埃尔桥的危机解除后,李奇微准备向梅德勒河西岸发起进攻,接应还在西岸失去联系而各自为战的伞兵。由于第8 步兵团之后向北进展迟缓,而柯林斯军长对505 团强悍的战斗力印象深刻,所以特意将505 团抽出来和第8 步兵团一起向北进攻,等于是给第8 步兵团做个示范。这样一来,李奇微能够用来向梅德勒河西岸进攻的就只有作为预备队的325 机降团了。

6月8日上午8 时,美第7 军开始全面进攻,第8 步兵团和505 伞兵团并肩进攻圣梅利-埃格利斯镇以北约10 千米的蒙堡,325 机降团进攻梅德勒河西岸,101 师则向圣科姆迪蒙发动了进攻。至此,美军在诺曼底空降的第82、第101 空降师和海上登陆的主力会师,但仍以步兵师的身份继续作战,直到7月底才撤回后方休整。

当82 师返回英国时,参战的1.2 万人中有1 282 人阵亡,2 373 人负伤,伤亡率高达46%。101 师的情况也差不多,伤亡4 670 人,伤亡率也有40%。

▲在诺曼底空降中盟军损失了大量滑翔机,这是滑翔机残骸。

▲空降部队与地面部队配合示意图。(www.xing528.com)

美军空降师诺曼底空降行动营级以上军官简况

第82 空降师

师长:马修·李奇微少将,副师长:詹姆斯·加文准将

师炮兵指挥官:弗朗西斯·马奇准将,师参谋长:拉尔夫·伊顿上校(负伤)

第505 伞兵团:团长威廉·艾克曼上校,

第1 营:营长弗雷德里克·凯勒姆中校(阵亡)

第2 营:营长本杰明·范德沃特中校(负伤)

第3 营:营长爱德华·克劳斯中校(负伤)

第507 伞兵团:团长乔治·米勒特上校,副团长阿瑟·曼罗利中校

第1 营:营长埃德温·奥斯特伯格中校(负伤)

第2 营,营长查尔斯·提姆斯中校

第3 营:营长威廉·库恩中校(负伤)

第508 伞兵团:团长雷·林奎斯特上校

第1 营:营长赫伯特·拜切勒中校(阵亡)

第2 营:营长托马斯·谢尼中校

第3 营:营长路易斯·曼德兹中校

第101 空降师

师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少将,副师长:唐·普拉特准将(机降,阵亡)

师炮兵指挥官:安东尼·麦考利夫准将,师参谋长:希金斯上校(后继任副师长)

第501 伞兵团:团长哈罗德·约翰逊上校

第1 营:营长罗伯特·卡洛尔中校(阵亡)

第2 营:营长罗伯特·巴拉德中校

第3 营:营长朱利安·厄威尔中校

第502 伞兵团:团长乔治·莫斯利上校(负伤),副团长约翰·麦克利斯中校

第1 营:营长派特里克·凯斯迪中校

第2 营:营长斯蒂夫·查普斯中校

第3 营:营长罗伯特·科尔中校

第506 伞兵团:团长罗伯特·辛克上校

第1 营:营长威廉·特纳中校(阵亡)

第2 营:营长罗伯特·斯特耶

第3 营:营长罗伯特·沃尔夫顿中校(阵亡)

在这场美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空降作战中,空降着陆并没有能够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只有10%的伞兵是准确在预定着陆场落地,25%的伞兵是在距离着陆场1.6千米落地,20%的伞兵在距离着陆场3.2 千米落地,另外的伞兵落地就非常分散了,有25%伞兵距离着陆场9 千米,15%的伞兵降落地点在距离着陆场10 千米到40 千米之间,还有5%的伞兵失踪。到D日黎明时,82 师只集合起约1 500 人,101 师集合起来的人员更少,只有约1 100 人。到当天晚上,82师和101师集合起来的兵力也分别只有2 000 人和2 500 人,只占空降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但是即便如此,82 师和101 师依然占领了各自最重要的目标——圣梅利-埃格利斯镇和海滩后面的四条堤道。

▲受到法国民众欢迎的101 师伞兵。

原计划空降区域为3 千米X12 千米,实际空降区域达到了25 千米X40 千米,整整扩大了3 倍!由于空降非常分散,大量伞兵在科唐坦半岛上落得到处都是,反倒在事实上形成了盟军发起全面空降突击的局面,这些失散的伞兵到处开花各自为战,完全打乱了德军的部署,并牵制、迟滞了德军向海滩的增援,同样为登陆成功做出了贡献。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空降作战中,共空降35 000 余人,其中伞降17 600 人,还空降了504 门火炮,110 辆轻型坦克,1 000 余吨补给。使用运输机2 400 余架次,滑翔机1 130 架次。在战斗中空降兵伤亡约8 200 人,占空降总人数的23%。运输机被击落42 架,被击伤510 架。人员和运输机的损失都大大低于利-马洛里战前悲观的预计。因此当利-马洛里接到空降行动的初步报告后就立即兴冲冲地去见艾森豪威尔,报告了空降基本成功的喜讯,而这时艾森豪威尔也没有睡着,他一边抽烟一边看着喜欢的西部小说,他当然很高兴空降行动成功。随后利-马洛里还正式给艾森豪威尔写了道歉信:“我的疑虑是没有根据的,这么说也不足以表达我的歉意……请允许我向您最终的英明决定表示由衷地祝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