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造港口:诺曼底登陆战的壮举

造港口:诺曼底登陆战的壮举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没有完备的港口设备来保证补给物资的卸载,这样规模的两栖登陆战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在一次会议上,蒙巴顿见实在没有办法就提出“既然没有现成的可用港口,那么我们干脆造个港口,拖到诺曼底!”现在没有人笑了,因为这个办法成了唯一可行的办法。除了人工港,“考萨克”还有一项创举,那就是海底输油管线。人工港和海底输油管

造港口:诺曼底登陆战的壮举

确定了是在诺曼底地区登陆,摩根再将具体登陆地点划定在从维尔干河口的卡朗坦到奥恩河口的卡昂之间这段33 千米长的海岸线,随即根据现有两栖登陆舰艇的输送能力,计划在这段海岸线第一梯队同时投入3 个步兵师在3 个登陆场——也就是后来的“奥马哈”滩头(Omaha Beach)、“黄金”滩头(Gold Beach)和“朱诺”滩头(Juno Beach),同时在登陆地点的两侧和纵深空降2个空降旅,夺取要点阻止纵深德军增援海滩。等确实控制了登陆场后,再投入第二梯队8 个步兵师,争取在2 个星期内占领瑟堡。

▲在诺曼底登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工港。

▲人工港示意图
①混凝土沉箱组成的防波提
②舟桥通道
③坦克登陆舰码头
④驳船码头

困扰摩根最大的问题还是物资卸载,登陆一开始的两三天,所有的补给物资都只能在海滩上卸载。尽管盟军在西西里登陆时也是海滩补给,但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西西里岛完全不同,是世界上水文条件最恶劣的海峡,常年都是风大浪急,这对于海滩卸载和补给来说,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即便是在最适合登陆的5月、6月和9月这三个月,风平浪静的时候也不过只有几天,大部分时间都还是狂风恶浪。只要风浪一大,在海滩上的卸载和补给就只能停止。而登陆最初几天,第一梯队3 个师和第二梯队8 个师的全部人员、装备以及弹药、燃料、粮食等各种补给物资都要依靠这样的海滩卸载补给,几乎是不可能的。谁也不敢保证,仅仅依靠海滩补给就能保障登陆部队在几天时间里就攻占瑟堡。

而没有完备的港口设备来保证补给物资的卸载,这样规模的两栖登陆战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一时间,港口问题就成了最大的障碍,而且看上去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大难题让英国海军极为头疼,几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都毫无头绪。

在一次会议上,蒙巴顿见实在没有办法就提出“既然没有现成的可用港口,那么我们干脆造个港口,拖到诺曼底!”这话一出,不啻于奇谈怪论,引起了一阵哄笑。但是几次会议都想不出解决办法,所有的道路都山穷水尽的时候,人们这才想到了蒙巴顿的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建议,在英国事先造好人工港的配件,然后拖过英吉利海峡,在诺曼底海滩装配。现在没有人笑了,因为这个办法成了唯一可行的办法。

“考萨克”的海军代表约翰·休斯·哈莱特海军少将随即开始制订人工港方案,经过仔细研究和计算,认为需要两个人工港:一个在美军登陆地段,代号“桑葚A”(Mulberry A);一个在英军登陆地段,代号“桑葚B”(Mulberry B)。这一方案上报后,于1943年8月得到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批准,1944年1月在英国开工建造。

▲代号“凤凰”的混凝土沉箱。

这两个人工建造的大“桑葚”构思非常精巧,极富想象力。在距离海岸约1 海里的5.5 米等深线上,用146 个空心混凝土沉箱——每个沉箱根据沉没处海水深度不同而分为8种规格,最大规格的有60 个,每个长61 米,宽16.7 米,高6 米,排水量高达6 044吨;最小规格的有10 个,每个长61 米,宽7.6 米,高2 米,排水量为1 772 吨。每个沉箱就像一艘船,但没有自航能力,需要拖船拖带到指定位置,然后打开箱底阀门在20 分钟内沉到海底,但会有个浮在海面上的浮箱,上面可以供人员住宿,还可以布置2 门高射炮,并储存20 吨物资,包括粮食、饮水和弹药。建造这146 个沉箱,总共需要60 万吨(相当于25 万立方米)混凝土和3 100 吨钢材。在盟军的计划里,这些混凝土沉箱的代号是“凤凰”(Phoenix)——组成一条长约9 000 米的防波堤,两端和海岸相连接,从而围成一个面积约10 平方千米的防波水域。这个防波水域大小几乎和直布罗陀港一样,可以供7 艘大型舰船、20 艘中型舰艇、400 艘小型船只和1 000 艘小艇同时停泊。

在这片防浪水域的中央有一条主码头,代号“鲸鱼”(Whale),由2 条直接通到岸上长约1 000 米的舟桥通道组成,驳船将物资卸载在舟桥通道上,然后装上卡车送上岸。在主码头东侧是坦克登陆舰码头,供坦克登陆舰卸载人员和装备;西侧则是驳船码头,大型运输船将物资卸到驳船上,再由驳船卸载到舟桥通道。

▲提出人工港设想的蒙巴顿。

▲海底输油管。(www.xing528.com)

除了舟桥通道,主码头还有23 个直码头,这些直码头全部都是由每个长61 米,宽17 米,高18.4 米,排水量5 000 吨的钢制浮箱连结组成,这些浮箱固定在打到海底的桩子上,可以随着海浪的起伏上下浮动。浮箱上设有人员住舱、物资储藏室和发电机组。直码头上安装有倾斜跳板,可以供登陆艇直接停靠,车辆可以通过跳板开上直码头,再经过舟桥通道一直开上岸。

考虑到这样组成的防波提只能抵御中等以下风浪,而英吉利海峡经常会出现大风浪,所以又安排英国的“百人队长”号战列舰、法国的“孤拔”号战列舰、荷兰的“苏门答腊”号巡洋舰等3 艘老旧军舰和56 艘旧商船在人工港建成之后在防波堤的外侧组成一条长约7 000 米的沉船线,代号“醋栗树”(Chestnut),为防波堤多提供一道安全屏障。在登陆开始两周后那场风暴中,这条沉船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在防波堤外侧约1 000 米的18 米等深线上,系留了两排长61 米的十字形钢制构件,代号“低音大号”(Bass big),形成了一个深水锚地,可以供大型舰艇停泊。

由混泥土沉箱、主码头、舟桥通道、直码头、坦克登陆舰码头、驳船码头、沉船线以及十字形钢制构件,组成了完备的人工港,确实一举解决了登陆初期没有港口的难题。除了人工港,“考萨克”还有一项创举,那就是海底输油管线(Pluto)。因为登陆作战开始后,会有大量的车辆参战,消耗的燃料数量也极为惊人,如何保证燃料供应,才想出了海底输油管线的办法。计划总共布设4 条输油管线,分为直径15 厘米和25 厘米两种软质钢管,美军登陆地段和英军登陆地段各布设一大一小两条,从英国岸上经过海上的系泊装置,再到诺曼底海滩,每小时可以输送600 吨燃料。比原来依靠油船运输的效率大大提升,有效满足了盟军大量机动车辆的燃料消耗,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首创。

▲人工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舟桥通道。

人工港和海底输油管线工程由坦南特海军少将负责,坦南特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表现极为出色,因此受到英国海军高层的器重,才被赋予了这项重任。为了完成这项大工程,他领导500 名军官和1 000 名士兵,以及1.5 万名工作人员,3 000 艘大小船只。

当时英国各造船厂的船坞和船台都在忙于建造各种作战舰艇,而人工港的建造又刻不容缓,因此便想出了高招——在泰晤士河岸边挖掘了12 个大坑,在大坑里建造沉箱的基础部分,然后往大坑里注水,再在漂浮状态下建造沉箱的其余部分。在这种简易船坞里建造了48 个沉箱,其余98 个沉箱有57 个是在干船坞里建造,18 个是在湿船坞里建造,23 个是在船台上建造。每个人工港的造价高达2 000 万英镑,工程量极为浩大,为此英国许多工厂、船坞、船台都不同程度参与了建造。这对于已经经历了4年战争的英国来说,几乎榨干了已经满负荷运转的工业能力。

建造只是第一步,完工之后还要将这些庞大笨重的部件拖带过英吉利海峡,在登陆地点安装到位。总共有400 个大型部件,总重量超过了150 万吨,每天需要160 艘拖船拖带35 个部件横渡英吉利海峡,整个拖带和安装过程就动用了约1 万人。

▲负责人工港项目的坦南特少将。

在坦南特的不懈努力下,两个人工港终于在6月初全部建成,并于6月7日拖带横渡英吉利海峡到达诺曼底登陆海滩,到6月11日安装完毕开始投入使用。在6月19日至22日英吉利海峡出现罕见的大风暴,狂风横扫了登陆滩头,“桑葚A”受损严重无法使用,“桑葚B”虽然也受到一定损毁,但总算经过抢修后还能继续使用。直到1945年春,“桑葚B”通往内陆的公路因为长期高强度的使用而破旧不堪,加上人工港入口处也被淤泥逐渐堵塞,而盟军又已经攻占并开始使用了比利时北部包括安特卫普在内的港口,因此盟军这才宣布关闭“桑葚B”人工港。但是不可否认,两个人工港在诺曼底登陆尤其是登陆初期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