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色彩认识与运用指导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色彩认识与运用指导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色彩的认识与运用学习一般结合物体画、情节画、意愿画和图案画等活动进行。(一)了解学前儿童色彩认识与运用的特征1.最初使儿童感到激动和兴奋的不是色彩在绘画过程中,最初使儿童感到激动和兴奋的是绘画本身,而不是色彩。这并不是说那时的儿童不懂得色彩,而是儿童所具备的运笔能力占据了核心地位。大班儿童喜欢鲜艳的色彩,但不注重颜色的协调。教师应引导儿童运用色彩区别主次。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色彩认识与运用指导

色彩是美术表达的重要元素。重视儿童期色彩感的培养,提高儿童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引导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增强儿童的审美情趣,并有利于儿童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地应用,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健康品格。学前儿童色彩的认识与运用学习一般结合物体画、情节画、意愿画和图案画等活动进行。

(一)了解学前儿童色彩认识与运用的特征

1.最初使儿童感到激动和兴奋的不是色彩

在绘画过程中,最初使儿童感到激动和兴奋的是绘画本身,而不是色彩。例如,儿童在涂鸦期一般对绘画所运用的色彩的选择并不给予太多的理会,他们或者只是使用单色笔在纸上涂划,或者偶尔交替着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重复地涂划。这并不是说那时的儿童不懂得色彩,而是儿童所具备的运笔能力占据了核心地位。

2.根据自己的偏爱,毫无顾忌地使用颜色

儿童往往不受现实物体固有颜色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偏爱,毫无顾忌地使用颜色,把人头画成红色,把人脸画成绿色或蓝色,把天空白云画成紫色……鲜艳夺目的红、黄、蓝最受孩子们青睐。当你参观一个儿童绘画展览或翻阅一本儿童画册时,会感到强烈的色彩对比,大红大绿单纯简练,颇有些现代感。而灰暗的颜色,几乎无人问津。很多专家学者研究证明:鲜艳的颜色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刺激,使儿童兴奋。

3.各年龄段儿童的色彩感知特征不同

小班儿童能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但不能区别色度,不能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进行一一对应;中班儿童能认识紫、橙、黑、白等更多的颜色,逐渐能区别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并偏爱某种色系;大班儿童颜色辨别能力强,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对混合色产生兴趣,画画时还能运用各种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比较喜欢鲜艳的、对比性强的颜色。

(二)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儿童对色彩的鉴赏能力

对色彩的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组织儿童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的魅力,培养儿童对色彩的鉴赏能力。如带领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以及观察社会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服饰等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给予儿童美的感受,对儿童的色彩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把树涂成一种绿色,天空涂成一种蓝色。那么树究竟是不是一种绿色,天空是不是一种蓝色?我们应该深入自然,让儿童去观察一下,他们马上会说:“树不是一种绿,向光部分是黄绿,背光部分是深绿,还有点发紫……”这样画出的色彩就不单调了;指导儿童欣赏不同题材的名人名作,可以培养儿童对色彩的鉴赏能力。如吴作人的《小金鱼》、韩美林的《熊猫图》、齐白石的《虾》等,强调笔墨的趣味、浓淡相宜、色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建筑作品中如永乐宫三清殿的壁画,色彩灿烂而沉着协调,富有装饰性,具有非凡的气魄;民间艺术以其质朴大胆的色彩渲染作品,吸引儿童等。如农民画家的作品、京剧脸谱天津泥人布老虎玩具、剪纸等。欣赏时可让儿童先比较鉴别,教师再加以评点,引导儿童懂得色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只要搭配和谐就能达到美的效果。

(三)在各种形式美术活动中认识颜色,提高儿童对色彩的理解能力

儿童喜欢涂涂画画,教师要引导儿童在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中儿童认识颜色,激发儿童对色彩的兴趣,了解颜色变化的过程,加深儿童的色彩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如在折纸添画、棉签画、印章画、指点画、吹画、蜡笔水彩画版画水墨画水粉画等不同的形式的绘画活动中,通过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及技法,激发儿童对色彩的兴趣,认识颜色,了解颜色变化的过程,提高儿童对色彩的理解能力。

(四)引导儿童掌握用色方法,提高儿童审美表现能力

在引导儿童学习色彩中,要为儿童介绍各种配色方法,让儿童感受不同色彩搭配所产生的各种视觉效果,使他们掌握一些用色规律与方法,更懂得选择和使用颜色,提高审美表现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配色方法:[4]

第一,使用固有色。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所呈现的固有的色彩。例如:香蕉是黄色,叶子是绿色,大海是蓝色……但有时事物会因不同状态或种类而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太阳有时是黄色,有时是红色,有时是橙色,故此,指导使用固有色时不可千篇一律,重点还是要引导儿童细心观察。(图6-49,50)

图6-49

图6-50

第二,使用对称用色。通常使用在一些对称图案上,蝴蝶就是儿童最常见的对称图案了,对称用色会产生平衡稳定的视觉效果。(图6-51)

(www.xing528.com)

图6-51

第三,交替用色。交替用色在规律中有变化,摆脱单色的沉闷和多色的花乱感。(图6-52)

图6-52

第四,使用渐变用色。彩虹的色彩是儿童常见的渐变用色,使用渐变用色方法很多,儿童仅局限用在彩虹上。(图6-53)

图6-53

第五,同一范畴用相同颜色。这样会使事物形象更突出。(图6-54)

图6-54

第六,使用同类色或近似色。同类色主要指在同一色相中不同的颜色变化。例如黄颜色中有深黄、土黄、中黄、橘黄、淡黄、柠檬黄等等。这样的色彩效果比较协调和谐。(图6-55)

图6-55

第七,使用对比度大的颜色。可以冷色与暖色,深色与浅色,鲜艳色与灰颜色的对比,这样的用色效果比较鲜明活泼。主题与背景之间用上对比色,会相得益彰,主题更鲜明。(图6-56)

图6-56

用色没有固定标准,可以千变万化,随儿童兴之所至。在指导中,要为儿童介绍各种配色方式,让他们感受不同色彩搭配所产生的各种视觉效果,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在绘画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寻找到最能展示自我的色彩。

小班儿童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应鼓励儿童运用涂染法大胆地用色,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儿童的思维,如太阳一定是红的,鸡的羽毛一定是黄的等。只需要求他们在描绘事物时颜色有区别就可以了。因为,要做到有区别,就不能都画成一种颜色,就要能识别色相,也就是区别红、橙、黄、绿、青、蓝、紫;进一步可以增加深浅颜色的区别,画得更有层次一些。如引导儿童尝试将每种物体用线条分割后涂上不同的颜色,儿童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相搭配的效果,积累初浅的颜色经验。

大班儿童喜欢鲜艳的色彩,但不注重颜色的协调。教师应引导儿童运用色彩区别主次。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儿童最常用的,把主体形象画得色彩丰富,将背景用单一的色彩来画。另一种是利用色彩的对比,如:在蓝色或绿色的背景上画出红色、黄色的形象,在浅颜色的背景上画出深颜色的物体,在深颜色的背景上画出浅颜色的物体等。如画“过新年”时,可让儿童大面积地使用红色,形成暖调,突出渲染过年的热烈气氛。画“海底世界”时,可引导儿童自选三种固定的颜色涂各种鱼的花纹,整个画面色调协调,能给人和谐的美感。同时教师要指导儿童认识更多的颜色,能够说出名称,区别深浅色度。如让儿童观察树叶的深浅之分,新长出的叶子是果黄色的,较老的叶子是鲜草绿的,老叶子是深绿色的,让儿童用不同的颜色去表现叶片色彩的层次变化。

(五)引导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用色彩表达情感

儿童对生活的感悟带有情绪色彩,对所画事物的好恶也能决定其用色的变化,如有的儿童非常喜欢太阳和公鸡,就将其涂抹上五彩的色调,有的儿童讨厌某些事物,就常用暗色涂抹。教师应引导儿童用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些成年人把色彩的情感表现性看得过死,如,把红色看作热烈的颜色,把蓝色看作冰冷的颜色。其实艺术家运用色彩表现情感是灵活多变的,在色彩的对比配合中产生情调,十分微妙。但是这些非儿童所能掌握,也非儿童所需要,不过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对儿童做些启蒙。如,尝试探索运用简单的色彩配合的规律表现情感,提示儿童若要画出很痛快的感觉,可以用纯一些、互不相同、看起来区别大的颜色来画。若要表现轻轻的、柔柔的感觉,就用那些不太纯、有些类似、区别不太大的颜色画。在以近似色表现较细腻的情感时,需要给儿童提供各种各样颜色的画笔,若是能够配备可调配的颜料就更好了。在运用可调配的颜料时,由于颜料的混合,可以产生出无穷的色彩,使儿童能获得更丰富的颜色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