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使用《爱无痕》教材,促进生活融合教育

创新使用《爱无痕》教材,促进生活融合教育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创新使用《爱无痕》教材,促进生活融合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补充、删改,这样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只有扣准了学生的“兴趣”,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

如最近在为统编本《道德与法治》四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进行教学设计时,发现教材上要求学生探讨电视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于是在课前对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发现上海地区的孩子,手机对他们的影响比电视更大。家庭中会看电视的只有爷爷奶奶;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多不看电视,手中捧着的总是手机;连年幼的孩子都是用手机做作业,用手机搜集资料,用手机玩游戏,用手机看动画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把“手机的危害”作为重点加入课堂的探讨之中。

又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它们都姓公共》这一单元中,有一课文《有效使用好建议》,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懂得公共设施来之不易,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为维护、改进公共设施出主意。(www.xing528.com)

生活中公共设施被损害的现象比较严重,三年级孩子年龄较小,纯真、善良,他们有着朴素的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但对于公共设施被损害的后果并不太了解。而且,由于不懂或顽皮,有些孩子就是公共设施的破坏者。对他们进行以此为主题的教育,无疑对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将有更大的帮助。教材中,安排的是为怎样爱护社会公共场所的设施提建议。我觉得,三年级的孩子对社会的关注度还较弱,而且即使提了一些有效建议,后续的操作也不太可能实现。与其空谈,不如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们为天天接触的学校中的公共设施提提有效使用的好建议。果然,当老师把改变后的活动内容告诉学生后,学生个个兴致勃勃。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只有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我们的课堂才能生机葱茏,收获精神的喜悦和生命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