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苹果和土豆都是好选择

苹果和土豆都是好选择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啊,在我看来,红艳艳的苹果固然好,但如果我们把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萝卜、土豆都捏成了苹果,这有悖于萝卜、土豆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自然要求与规律。而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习惯于团体化,习惯于统一标准,这种方式面对活生生的形态各异的“萝卜、土豆”们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已很难应对个性化需求非常强烈的当代青少年了。

苹果和土豆都是好选择

今天为我们主讲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虽说讲的是大家都提不起兴趣的话题——思想道德教育,但“高人一张嘴,便知有没有”。她幽默风趣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心。她就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帧教授,一位长期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知名专家。

首先吸引我的是陆教授的“苹果土豆”说:“传统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以社会为本的,现在的培养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过去我们的教育爱用‘塑造’这个词,这是一个社会对青少年的一种要求,我把它想象成一个出口苹果,是一个模子,固定的模式,社会为本的模式。而青少年儿童呢,我把他想象成:有的像土豆,有的像萝卜,有的像西红柿,长得都不一样,那我们的教育是干什么呢?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把这个萝卜弄成出口苹果,我们任务就完成了。问题是过去的一代青少年愿意被塑造,同意被塑造,现在的青少年,不让你塑造。所以有一次,我到一个小学看一个小孩,我说:你看吧,你就像土豆,家长和老师为什么教育你呢?就是想把你弄成一个出口苹果,等你长得像出口苹果一样,你就有远大的前途了。小孩说:那全是大人想的。我说:那你怎么想?他说:我告诉你们,土豆要是长好了,照样能出口。我们今天的教育,可能没有办法把多种多样的人都塑造成同样的出口苹果,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以人为本,推动他个体的发展。”是啊,在我看来,红艳艳的苹果固然好,但如果我们把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萝卜、土豆都捏成了苹果,这有悖于萝卜、土豆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自然要求与规律。苹果高挂树枝,土豆深埋大地,但只要我们施以肥沃的养分,细心呵护,它们都能长成个大果实且营养丰富的品种。现在的孩子,他们是能动的、有潜能的、独特的。他们只要做自己,不想为谁而改变,他们需要的是主动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使命归根结底是推动“苹果、土豆”们自己的发展,培养他们持续性自我发展的能力。

今日青少年的发展,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社会从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过去人都是喜欢跟别人一样,从服装到发式,大家都跟着主流走,现在的青少年是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引领潮流与众不同。而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习惯于团体化,习惯于统一标准,这种方式面对活生生的形态各异的“萝卜、土豆”们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已很难应对个性化需求非常强烈的当代青少年了。(www.xing528.com)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它强调集体化、标准化批量生产。大家生产出来的杯子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一个边上歪一点,它就是次品。而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这样的次品放在新的视角下就成了个性化的产品。这就是创新呢,这个不同的视角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它强调个性化与创造力。道德教育也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个别化的问题,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德育“说教”式、“报告”式,不断探索适合个性化发展的方式方法。

如何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本?我们可以从改变态度开始,特别是一线老师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这样几个最基本的取向:第一就是尊重主体,把儿童作为活的、有发展性的主体来对待,变“俯视”为平视。第二就是接纳,我们的老师要有接纳的想法,因为当代孩子,跟你生活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当中,我们要容许孩子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认知,你可以不赞赏,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你要接纳,接纳是当代社会保持和谐、包容理解的前提。对于一线老师来讲,要尽可能拒绝判断,判断是老师的职业病,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老师判断孩子的对错直接就下结论。第三叫作自我决定,给更多的机会让孩子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而不是把结论告诉他。第四就是个别化,把每一个青少年都看作唯一的、不同的实体,让他们受到不同的对待,很多老师都喜欢“整齐划一”,不喜欢团体中长“触角”的人,而这“触角”往往是优良的“土豆”品种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