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明时期酿酒业规模发展-金徽酒文史资料选编

元明时期酿酒业规模发展-金徽酒文史资料选编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代时宝井堡已享有酒乡的盛名。明代是中国酿酒业空前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徽县酿酒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并出现了几个显著的变化。外销酒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徽县境内的酿酒业出现了规模化发展的趋势。随着酿酒业的规模化发展,酒的储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就出现了制作酒笼、酒海的新兴行业。明代徽县的酿酒技术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更加注重筑酒窖。

元明时期酿酒业规模发展-金徽酒文史资料选编

元代时宝井堡已享有酒乡的盛名。元代至元五年(1268年),官府再修嘉陵江水路,避激流险滩,增修阁道、桥梁,方便了漕运,在栗亭天河恢复了祭河大典。金徽酒由此走向陕、川、贵、滇,并通过徽县境内的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连接,销往宁、青和西藏、新疆。秦州人把金徽酒称为家乡酒。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二月,官府免巩昌等地田租税赋,徽州在列。由于免税政策的实施,加之蒸馏技术日益成熟,徽酒产量明显提高。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永昌寺高僧张惠印(徽州人)被崇尚佛教的文宗召至京师,授光禄大夫、司徒,赐银印,赐法号“真慧国师”,掌管天下僧籍,并大修永昌寺。永昌寺成为佛教圣地,各地香客纷至沓来,宝井堡名酒之乡美誉亦随之远扬。

明代是中国酿酒业空前发展的时期。明代的各类酒宴上盛行行令饮酒,总结推广酿酒技术和酒文化知识的书籍也逐渐增多。这一时期也是徽县酿酒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并出现了几个显著的变化。

第一,生产方式的转变。“洪武十年,徽州降州为县,并将两当县并入徽县。不久,徽县又升为州,两当亦复县,隶徽州。在虞关设巡检司,于高桥置高桥关。”徽县通过白水路、茶马古道连接巴蜀、关中和丝绸之路,来往官旅、商旅甚多,新的酿酒方法和技术工艺很快传入徽县。外销酒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徽县境内的酿酒业出现了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李氏后人再次扩大作坊规模,年产白酒达十多吨。明崇祯年间,徽县又出现一个酿酒老作坊宽裕成,产量近十二吨。

第二,储酒器具的变化。明代以前,徽县的酿酒作坊一直用坛、罐、笼等储存。随着酿酒业的规模化发展,酒的储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就出现了制作酒笼、酒海的新兴行业。据《徽县工业志》记载,缫纸是徽县的传统手工业产品,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缫纸的主要原料是枸树皮、竹子、大麻,主要产自于北部山区的高桥、榆树、麻沿、江洛、柳林等乡镇的部分山村,产品有高黑纸、高令纸、改连纸等,以高桥乡生产的高黑纸最为有名。高黑缫纸是糊制酒笼、酒海不可缺少的材料。

据徽县档案馆馆藏文献记载,酒海的制作始于李氏酒坊,在唐宋已开始试制。先选用槐木做成木柜,形成酒海的壳。再涂以动物的血、荞面,以及富含蛋白质的胶质状物等,配以高黑纸糊其内壁。糊的层数根据酒海大小而定,少则三十多层,多则百层以上。酒海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而且周期长,一层干透,才能糊第二层,否则容易形成包浆,出现渗漏。明代的酒海做工非常考究,木柜有浮雕,有字号,就连酒海上的铜锁也有生产作坊的名称,这说明明代的酒坊很注重品牌。至今,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仍然保存着明代的酒海,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在国内都是唯一的。金徽酒养酒馆现存明万历年间徽县“万盛魁”老作坊使用的酒海,最大的一具可储酒3.3吨,其余两具分别可储酒3吨和2.9吨。(www.xing528.com)

徽县酒海制作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酒海外部结构已发生变化,有了角铁、钢筋等物,代替了原来的牛皮绳和卯榫,其内胆粘糊物也和明代李氏酒坊的酒海不同。

第三,管理模式的变化。规模化生产也促进了作坊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像老作坊万盛魁,本身就是酿酒世家,也精通经营,因此只招收普通工人。有的作坊主人有资金实力,但不懂酿酒或经营,就只能请懂酿酒和懂经营的工匠能人搞生产和经营。这应该是徽县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职业经理人,体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剥离。

第四,酿酒技术的变化。明代徽县的酿酒技术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更加注重筑酒窖。首先是选择宜于微生物繁殖的地方,其次是对窖池的深度、宽度、长度逐步进行统一。二是在老作坊普遍采用蒸馏技术,对窖池的发酵时间进行规范,且开始有了有专业的酿造匠。酿造匠不但要熟悉酿酒的每道工艺,而且要能分等摘酒,以区分酒之优劣。到明晚期,李氏的“万盛魁”又恢复为“李家酒坊”。在这样的老作坊,有专门品酒的工匠负责酒的勾兑调制。有史料记载:徽县的筑酒窖技术和酿酒技术在明代时已由略阳驻军传至巴蜀之地。

·酒海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