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位于徽县城西南28公里的大河店镇王家河村白水峡、十天高速公路左侧、徽县大河店镇瓦泉村悬崖上,此地宋朝以后为秦陇入川要道。摩崖刻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碑额为“新修白水路记”六个字,雷简夫撰文并书写。雷简夫,字太简,早年隐居,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为秘书省校书郎,代理秦州观察判官,不久辞官居长安。时关中“三白渠”(今泾惠渠前身)毁坏已久,京兆府推荐雷简夫治理。先前治理的人,每年用6个县的民夫役作40天,用梢木几百万,且水不足。简夫使民夫役作30天,梢木减少三分之二,而水有余。简夫后历任坊州(今黄陵)、简州(今四川简阳)、雅州(今四川雅安)、虢州、同州知州,升尚书职方员外郎。简夫在雅州时,结识苏洵,读苏洵《洪范论》,两人相见恨晚。苏老泉(即苏洵)携其二子苏轼、苏辙,拜谒雷简夫,以师事之。雷简夫遂以书信投老友益州太守张方平、文坛泰斗欧阳修、韩琦等人,推荐“三苏”父子,使他们脱颖而出。雷简夫擅长书法。
·金徽酒文化展览馆《新修白水路记》复制碑
《新修白水路记》,197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摩崖上架设遮檐,予以保护;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修白水路记》镌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六日,摩崖石刻距地面高7米,碑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碑文正文从右至左竖写颜体楷书26行,每行37字,共883字。刻石评述白水路的修建和变迁情况,为研究青泥古蜀道的兴废和变迁史及古代交通运输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刻石右下方有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陕西布政司陇右道按察司副使高应夔题石刻一方。
·宋《新修白水路记》
在古代,修路一直是国家的大事。古代自秦陇入川的古道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青泥岭就是陈仓道(也称嘉陵道、青泥道)上最艰险的一段,处于枢纽位置。鉴于青泥岭道路多悬崖峭壁,道路过于难行。宋仁宋至和元年(1054年)冬,在河池县令王令图的倡议与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的主持下,改道、新修了白水路。李虞卿与知兴州军州事刘拱,兴州判官李良祐,权知长举县事、顺政县令商应祥、河池县令王令图发动兴、凤二州军民,协同兴修。至和二年(1055年)春动工,八月新路已能通行,年底完工,修成自河池驿(今徽县银杏树镇)至兴州长举驿(今略阳县白水江镇)的新路51里。沿途增修栈道阁道2309间,邮亭、营屋、纲院383间,缩短旧路里程33里,废掉青泥驿,减少邮兵驿马156人骑,每年节省廪铺粮5000担,畜草10000围,精减执事役夫30余人。碑刻详细记录了白水路改道、修建的史实。
《新修白水路记》碑刻书法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宋代雷简夫的真迹。碑刻不到900字,但它涵盖的信息量是全国碑刻中少有的,它的文献价值在全国的碑刻中也是罕见的。
碑刻记录了当时中央政府对青泥路改道、新修白水路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至和元年冬,利州路转运使、主客郎中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新修白水路记》开头的这段文字,说明了修路的目的和给中央政府上报事宜。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转运使、工部郎中、集贤校理田谅,以书面形式给中央政府报告,请求表彰其前任李虞卿和王令图、刘拱、李良祐等人。这充分说明北宋时立项、报批、实施、竣工、考核、嘉奖机制已完善,离任审计制度已形成。而今的十天高速陕甘接头处就在《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的对面。
碑刻把李白《蜀道难》诗中的青泥岭锁定在徽县,位于徽县境内的青泥岭就是李白笔下的青泥岭。在碑文中这段文字足以证明:“主客郎中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岭旧路高峻,请开白水路……大抵蜀道之难,自昔青泥岭称首。一旦避险即安,宽民省费,斯利害断然易晓,乌用听其悠悠之谈耶!”青泥岭在唐宋时期是军事重镇和经济重镇,是闻名遐迩的名镇,民间一直相传李白醉卧青泥岭的故事,应是可信的。(www.xing528.com)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碑
碑刻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展现了青泥岭的繁荣,展现了青泥岭的军事地位、经济地位,是研究古代青泥岭这一地区军事、交通、邮传、酿酒、旅游、博彩、驿站、物流、商业贸易等不可多得的物证。
碑刻中“且驿废则客邸酒垆为弃物矣”,在全国碑刻中首次出现“酒垆”二字,也是唯一的。这就为金徽酒唐宋时期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撑。
碑刻也透露出修建白水路中的利益冲突。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就决定且修通了此路,但由于青泥岭工商业者的反对,而搁置五十多年。由此可以推断当时青泥岭的酿酒业是一个支柱产业,关乎青泥岭的兴衰。
·清《大河店修路碑》
·佛爷崖岩雕石窟
·佛爷崖岩雕石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