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好书推荐-第八本《刻意练习》

心理学好书推荐-第八本《刻意练习》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将给大家带来本书中最实用的干货,希望大家对“刻意练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并能够实践于自身的专业学习中。那什么是刻意练习呢?顾名思义,刻意练习的刻意就不同于天真的练习,而是有目的的、大量的练习。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四个阶段。根据以上的刻意练习过程,我必须要提一提本书中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心理学好书推荐-第八本《刻意练习》

这次要介绍的好书是《刻意练习》,本文将引出刻意练习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并且解释书中PDCA循环的具体含义,再分享书中有价值的七个观点——找准动力、保持专注力、利用好反馈机制、迈出舒适区、重视技能运用、改变单变量的思考模式等。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进行一些学习方式和态度上的改变,对于刻意练习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并且实践于自身的专业学习中,变得更加优秀。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是靖云,又到了我们分享好书的时间啦。这次我给大家带来的好书《刻意练习》在豆瓣读书获得了很高的评分,而作者是著名心理学艾利克森。这本书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各种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从心理学的角度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原则和方法。我将给大家带来本书中最实用的干货,希望大家对“刻意练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并能够实践于自身的专业学习中。

那什么是刻意练习呢?顾名思义,刻意练习的刻意就不同于天真的练习,而是有目的的、大量的练习。这种练习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明确的目标。比如,学会针灸就是一个模糊的目标,在2年内学会针灸的相关操作并能够在临床上熟练使用就是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其次,这种练习需要的是专注,还得包括有意义的反馈。所以作者建议在进行这种练习的时候,要找到一个好的导师,帮助我们并给予一定的反馈。还有一点就是,有目标的练习需要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也就是说,不能总待在舒适区内进行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持续再久都不会带来质变。总结便是,刻意练习应包含的要素有:1.有特定、明确的目标2.在练习时要保持一定的专注3.正确处理练习中的反馈4.走出自身的舒适区。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 ,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然后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兴趣逐渐加深。然后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我们变得更加认真,对这个行业里的大框架开始清晰起来,也知道了这个领域里的专家领航人物是谁。紧接着,如果我们还继续持有兴趣和热情的话,便会进入第三个阶段,我们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断地训练,根据训练结果的反馈,再不断地调整训练方式,这被称为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最后,随着时长的不断增加,我们开始成为这个领域小有成就的人,这个时候便需要进入第四个阶段­­ ——开拓创新。因为在这个时候已经很少有他人的经验能够帮到我们,如果这时还想要继续成长提升,便需要自己去摸索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练习方式。根据以上的刻意练习过程,我必须要提一提本书中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第一,找准并保持动力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很多时候,我们和天才的差距并不在于智商层面,而在于他们更加让自己投入到这件事情上,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动力。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能认真地在一天内背诵五十个单词,经过一年的积累也有起码一万八千个的单词量,足以应对诸多英语等级考试。可是很多同学并不能坚持下来,而且觉得完成这件事充满阻力。我们会遇见觉得困难的事情,主要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对这件事的兴趣,没有动力驱使的我们,又怎么能愉悦、轻松地去完成这件事呢?所以,找准并保持动力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第二,要保持绝对的专注力。就像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只要花费足够多的时间,那么最后一定可以获得进步。实际上,我们知道这是荒谬的定论。我们缺少的其实不是自认为需要的足够多的时间,而应该是绝对充足的专注力,因为专注程度也决定了时间的利用效率。如果只是一味地计算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所付出的非有效时间,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

第三,我们要找到可度量的反馈机制。虽然这个环节的反馈可能让我们感到不适,就像背诵方剂歌诀一样,每次背诵完之后的复习,都会发现明明没过多久,可自己背诵的内容又忘记或者记混淆了,可这个环节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发现自己记背的内容遗忘或者混淆,翻看课本和个人笔记,进行理解并再次记忆,这样反馈的情况便会在我们的应对下越来越好。总之,反馈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一个合理的反馈,可以让自己知道目前的状况,不至于被自己蒙在鼓里,还能及时地调整计划。(www.xing528.com)

第四,我们要勇敢地迈出舒适区。想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想要持久地待在舒适区以外,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坚持的,这意味着我们会伴有长久的不适感。现代心理学把人类感知外部世界并投射内心的呈象划分为三个区域:最里面一圈便是舒适区 ,没有什么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在这个范围。而中间一圈是学习区,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的范围。最外面一圈的恐慌区,是超出你能力范围太多的知识或事情,感觉可能会严重不适,导致崩溃以致放弃。显而易见,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处于学习区,学习一些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后,一部分的学习区将会慢慢变为舒适区,而一部分的恐慌区也会相应地变成学习区。

第五,除了知识外,我们要重视技能的学习运用。作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学子,我们要意识到,医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还得达到“实操有技术、上临床有能力”的标准。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就要重视起上实操课的机会以及课后的勤奋练习和实践机会。

第六,不要用单变量的模式去思考问题。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比如,“如果我以后有了很多钱,我要去哪里玩,我要做什么事……”“如果我以后有时间了,我要怎么样……”这些想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假设的变量只有一个,而默认现有的环境不变。书中提醒我们,生活复杂,变量之间是会相互影响而演变的,如果我们用单变量的模式去思考问题就容易忽略变量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偏差。这就好比“刻舟求剑”的故事,虽然那个人把记号刻在了小舟上,但是舟随水流,剑却沉在河底,并未一起移动。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关键点便是,思考行动时要考虑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说,当我们遇到一些自己觉得困难然后不能坚持做下去的事情,或者遇到一些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完美而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或者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没法去做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面这些都是没有考虑到变量的问题。比如,当我们开始早起的时候,也许我们就开始重构作息规律,开始能够按事情的重要顺序排列然后行动,开始变得爱运动……这都是有可能的。很多人在实践之后都表明,开始行动之后所带来的切身体会往往会带来欣慰,一种自己正在进步的满足感。很多事情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随着改变的,并不能所想就有所得。

第七,不必遇见所有人。我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可以进行个人选择的。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上面总有比我们厉害的精英大佬们,在下面也有与我们有差距的人,而我们在思考问题以及行动之前都要先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样才能决定自己往哪里走。在专业素养、综合实力、能力提升上面,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客观上还是存在的。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正因为这些差异性,我们与不同的人接触会有不同的体验。正如“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如果我们与能对我们的成长有帮助的人多接触,遇到上进又靠谱的人,不仅有共同的理念还能互相督促持续行动,我们的自我提升可能就会飞速,久而久之也成为优秀人群中的一员,反之,若是潜移默化地被不思进取的人影响,则可能让自己本来拥有的闪光点渐渐黯淡。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还谈到了其他的好点子和好方法,等待着你们去发现。希望这次的好书分享可以带给你一些思考,帮助你进行一些学习方式和态度上的改变,希望我们能一起变优秀。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

推荐文章作者及音频录制:修靖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