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活动的不同》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活动的不同》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心主义者费希特认为,认识的主体,是心灵上的“自我”,是一种理智的力量;认识的客体,是由“自我”所派生的“非我”。[1]在唯心主义者看来,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世界,认识只不过是精神对精神的认识,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唯物主义者从这一特性出发,从而认定认识的主体是有认识能力的人,认识的客体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认识就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活动的不同》

人们的认识活动,就是由认识主体(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和认识客体(被认识的对象)这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发展起来的。

唯心主义者费希特认为,认识的主体,是心灵上的“自我”,是一种理智的力量;认识的客体,是由“自我”所派生的“非我”。这相当于说,认识的主体是我的心灵,认识的客体是我的心灵生出的东西,认识就是我的心灵对其派生的东西的探索、了解。

黑格尔则认为,认识的主体是在人类产生以前就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认识的客体就是“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

在唯心主义者看来,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世界,认识只不过是精神对精神的认识,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

我们在前文就讲述过,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者从这一特性出发,从而认定认识的主体是有认识能力的人,认识的客体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认识就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种观点,我们称其为反映论。

反映论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表现为:(www.xing528.com)

一是脱离了实践来看待认识问题。客观事物千千万万,无穷无尽,只有与从事实践的人发生联系的事物,才会闯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被认识的对象,成为认识的客体。

二是没有运用辩证法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去看待、认识问题,把认识看成一次性完成的,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反映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实践和辩证的观点,认为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目的地改造物质世界,以获得生活资料。

在这个改造过程中,被改造的物质的属性、特点和规律被人们所认识,从而转化成人的知识、技能。人的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去追求和实现某种价值。客体对主体具有价值意义,主体才会在实践中去认识,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