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的多元化视角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的多元化视角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动者网络”和“纠缠”理论是后SSK实践转向中最成熟,也最受关注的两种理论。两者间又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实际上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突破,产生的时间也相差将近十年。继承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对称看待人与非人、社会与自然方面;二是从知识生产的过程,而不是从认识的成果来审视科学,即转向实践科学观。突破主要体现在:1.对人与非人对称性的理解不同拉图尔使用“actor”一词,表示主动性的“行动者”。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的多元化视角

“行动者网络”和“纠缠”理论是后SSK实践转向中最成熟,也最受关注的两种理论。两者间又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实际上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突破,产生的时间也相差将近十年。继承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对称看待人与非人、社会与自然方面;二是从知识生产的过程,而不是从认识的成果来审视科学,即转向实践科学观。突破主要体现在:

1.对人与非人对称性的理解不同

拉图尔使用“actor”一词,表示主动性的“行动者”。他主张人与非人“完全对称”(或称“广义对称”),物质世界也是主动的行动者,反对人与非人之间的任何不对称:“我一再重复,行动者网络理论不是在人与非人之间建立某种荒谬的对称性。对我们来说,对称仅仅意味着不在人类有意图的行动和物质世界的因果联系之间强行优先地加上某些虚设的不对称性[5]76。为此,他对“行动者”重新定义,认为能产生制约作用的因素都可以理解为主动的行动者。比如一扇门的存在迫使人绕行通过,它就是主动的行动者;机器可以替代人类的操作,也是一种主动的行动;或者干脆否认人类行为的动机性。皮克林反对拉图尔这种人与物无差别的“超对称”,认为这种试图构建“无缝之网”的一元论哲学是一种歧途。他使用“agency”一词,表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行动。但两者毕竟不同,不是完全的对称。人类的行动有意志、动机和目标,是主动地去把握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没有意志、动机和目标,它只是人类实践过程中的偶然突现和遭遇,这种作用不应称为主动的行动。

2.对科学知识生产过程描绘的深度不同

法国学派采用人类学思路,他们自称是所研究对象的专业知识的外行。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谈论科学家的工作;他们虽然也走进知识生产的现场——实验室,但对知识的内容并不关心;他们把实验“黑箱化”,将其当成文本的“铭写装置”;他们只关心科学家的社会活动:如何与同行协商、与赞助商讨价还价、与出版商约谈、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等等。比如拉图尔的《法国的巴斯德化》通篇谈论的是围绕巴斯德的实验工作所形成的社会网路及其演变,却不见其实验的核心内容。皮克林经常戏称拉图尔的著作是“科学家的社会学”而不是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其后SSK实践转向并不彻底。相比之下,皮克林对所研究的实验案例,具体深入到仪器的构造、操作过程、现象的获取和解读等等,力图揭示知识形成的详细过程。这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旁观者。(www.xing528.com)

3.“共时性”与“历时性”之别

皮克林与拉图尔都主张研究形成中的科学(science in making),即实践过程研究。但拉图尔的重点在“网络”的形成过程。受法国结构主义传统的影响,他从共时性的概念结构来理解科学,“网络”“结点”等概念都是共时性描述的概念,而行动中的科学理应是历时性的,这在理论上难免出现不能自恰[6]82。皮克林曾抱怨拉图尔的理论对他的实践的历时性考察是一种侵蚀,认为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许多关键术语——“计算中心”“必经之点”,甚至“网络”等概念,都是文化描摹的艺术性术语[7]33。共时性概念的大量使用,必然弱化了实践研究的历时性考察,其构成论的本体论仍然是一种静态的本体论。比较而言,“纠缠”理论强调未知力量的“瞬时突现”,实践的进程围绕时间轴而展开;其科学实践的“动力学”是真正的历时性研究;其“纠缠本体论”强调一种开放式的、变动不居的生成本体论(becoming)。在这一解释模式中,现象、力量、世界是随时间箭头而不断涌现的,是不断的“生成”。

4.去中心化与后现代性

拉图尔对传统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有许多非议。他批评传统社会学以及实证主义哲学要么只关注人,以人为核心;要么只关注自然,只有自然在说话。他主张“去中心化”(de-centering),平等对待人与自然。但其分析批评仍然是现代性的,是立足于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现代性的不足的批评与反思,其哲学本体论是人与物无差别的“混合本体论”。他很少提及后现代,或借用后现代哲学家的批判性话语。与之不同,皮克林是比较彻底的后现代主义者,从“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又译“后人类主义”)的观点来阐发其本体论和科学哲学观。他认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是多种因素的突现和纠缠的过程,是“互动式稳定”(interactive stabilization)的开放过程,拒绝分析还原和传统的因果解释。他自称受到正规的现代物理学训练,最终却走向现代物理学世界观的对立面。受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赛博格宣言”(A Manifesto For Cyborgs,1991)的激励,他立志要对笛卡尔以来的西方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自然观(尤其人与物、心与身、社会与自然两分的二元论哲学)做彻底的批判和决裂。其纠缠哲学本体论是去中心化的、人与物共舞、多因素共同构筑和不同力量交替上升的“辩证的本体论”。在其近二十年出版的文献中,经常参引怀特海、福柯、德勒兹、海德格尔、普里戈津等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