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天文学争议:修辞分析的研究

明清时期天文学争议:修辞分析的研究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段争论,以往的实证主义方法下大多是“理性重构”模式,即立足于当代已知的天文学知识,并据此判断争论的结局的前提下,来对科学理论的成败双方做出说明。修辞分析方法与实证主义研究的不同点在于回到历史截面中,考察两种不同知识形态在争取被接受过程中对知识的塑形,从知识、宗教、社会制度、形而上学观念等综合的大历史观中重构这段争论。

明清时期天文学争议:修辞分析的研究

谭 笑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北京,100089)

明清之际的中西方天文学交流及其中存在的争论长久以来是科学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把修辞学的分析方式引入到这一期间的一段著名争论中来,希望对这场争论做出新的理解。争论的双方是代表着第谷、开普勒水平的西方天文学的南怀仁,以及代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杨光先。(www.xing528.com)

对于这段争论,以往的实证主义方法下大多是“理性重构”模式,即立足于当代已知的天文学知识,并据此判断争论的结局的前提下,来对科学理论的成败双方做出说明。而本文将修辞分析方式作为一种切入方式试图展开这段历史的“社会学重构”。这种对争论的分析方式典型地由夏平和谢弗运用在对玻意耳和霍布斯的争论[1]中,成为科学史研究中革命性的经典案例。

修辞不仅是作者为了说服读者而使用的文字技术[2],它代表的是作者在当时的语境下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整体。一套知识的生产方式、理解方式都是与一套适合的言述系统结合在一起的,相互构造,也相互限制。修辞分析方法与实证主义研究的不同点在于回到历史截面中,考察两种不同知识形态在争取被接受过程中对知识的塑形,从知识、宗教、社会制度、形而上学观念等综合的大历史观中重构这段争论。并且将争论的双方放在平等的地位上,通过双方的理据来理解当时冲突的两种知识形态中的人们对于天文的认识,从而也将最终的成败不仅仅理解为一种逻辑和经验决定的必然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