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委婉:《委婉修辞研究》揭示修辞文本的典型特征

深度委婉:《委婉修辞研究》揭示修辞文本的典型特征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诸如此类的修辞文本,实是典型的“深度委婉”。这一语意的委婉也是具有较深的程度的,当属“深度委婉”。

深度委婉:《委婉修辞研究》揭示修辞文本的典型特征

一、深度委婉

“深度委婉”,一般说来,是指表达者的用语措辞相对比较艰深、隐僻,而接受者在解读表达者话语(修辞文本)意蕴时需要好好思量一番或要查阅相关典籍,或有特定的知识背景才能洞悉其内涵的,这种委婉表达我们可以称之为“深度委婉”。如:

(141)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文嬴请三帅……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例(141)记述秦晋殽之战,秦国惨败,秦国的孟明等三员大将都被晋军俘获。幸得文嬴(晋文公夫人、晋襄公嫡母、秦穆公之女)不忘娘家秦国,向晋襄公求情,使孟明等人获释归秦。然而,晋国大臣先轸很有识见,认为不能放虎归山以成后患。但待晋襄公醒悟,派阳处父想以赠马为饵再次诱捕孟明等人时,却被孟明识破。但孟明没有明说,而是用极其委婉的外交辞令说了上述一番话。表面上是说:“承蒙晋君恩德,没有将我这个俘臣杀了祭鼓,而是让我回到秦国受罚。回到秦国,我即使被我们的秦王杀了,但晋君的大恩也是不朽的。如果托晋君的福,回去后可以免去死罪,那么三年后,我会来拜答晋君的恩情的。”这番话乍听起来很客气,特别是最后一句“三年,将拜君赐”尤其动听。实际呢?这最后一句的真意是“三年后,我一定兴兵来讨伐晋国”。原来,不是要来谢恩,而是要来问罪的。表层语意与实际语意大相径庭。孟明的这番话的真切含义,如果不仔细推敲、思量,是难得真谛的。这种语意表达的委婉程度,可谓深矣!

又如:

(142)李河南素替杜公兼,时韩吏部为河南令,除职方员外郎,归朝,问前后之政如何,曰:“将缣来比素。”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四

《俊辩・韩愈》条)

例(142)记韩愈评品人物的故事(1)。韩愈不便于直白地说李素不如杜兼,而是运用了“藏词”的修辞手法,将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一诗中的“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两句的后一句藏起(同时以“缣”谐“兼”),以前句代后句。很明显,这种语意的表达也是极其委婉的。首先,解读者必须熟悉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这首诗,其次还要马上联想到这两句诗的关系,最后才能真正了解说者的话语真意。这种语意的破解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这也是“深度委婉”。

再如:

(143)镜子荩,早聪慧,位尚书殿中郎,尝从武帝幸京口,登北顾楼赋诗,荩受诏便就。上以示溉曰:“荩定是才子,翻恐卿从来文章假手于荩。”因赐绢二十匹。后溉每和御诗,上辄手诏戏溉曰:“得无贻厥之力乎?”

(《南史・到溉传》)

例(143)是记到荩早慧之事(2)。上文中梁武帝所说的“得无贻厥之力乎”一句的语意,如果接受者不十分熟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一诗中“贻厥孙谋”一句,不知道所说的话用的是“藏词”的修辞手法,是以“贻厥”代“孙”的,那么他就根本不知梁武帝所云何物。只有了解了“贻厥”代“孙”的奥妙所在,才能知晓梁武帝所说的“得无贻厥之力”是问到溉的诗是不是由孙子荩代做的,内含嘲弄之意。可见,要破解梁武帝所说的上述一句话的内涵,亦是要有很深的学问且对《诗经》特别熟悉者才能企及的。所以,诸如此类的修辞文本,实是典型的“深度委婉”。(www.xing528.com)

现代汉语修辞文本中虽然没有古代那么多的“深度委婉”之例,但是这种“深度委婉”的修辞文本还是可以时常得见的。如:

(144)蔡孑民先生一到上海,《晨报》就据国闻社电报郑重地发表他的谈话,而且加以按语,以为“当为历年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之结果,大足诏示国人,且为知识阶级所注意也”。

我很疑心那是胡适之先生的谈话,国闻社的电码有些错误了。

鲁迅《无花的蔷薇》)

例(144)所说的蔡孑民,即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蔡元培。他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五四”运动时期,他赞成并支持新文化运动。1926年2月3日,他由欧洲回抵上海,对国闻社记者发表了关于国内政治、教育等问题的谈话,说“对政制赞可联省自治。对学生界现象极不满。谓现实问题,固应解决,尤须有人埋头研究,以规将来”等等。蔡氏的这一观点与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见解相似,有导引青年走上脱离现实的道路之嫌,所以鲁迅表示反对。但是,鲁迅与蔡氏有旧交,不便于说得太明白,所以就有了“我很疑心那是胡适之先生的谈话,国闻社的电码有些错误了”一番委婉的批评。这话表面上看,是说蔡氏在重弹胡氏的老调,有拾人牙慧之嫌。实际上,鲁迅的真意不在此,而是说蔡氏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的观点与胡氏相似。这一语意底蕴,只有了解鲁迅与胡适观点相左者才能参悟出其中的玄机。这一语意的委婉也是具有较深的程度的,当属“深度委婉”。

又如:

(145)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小小的一幅横额是沈尹默写的。是北平式的平房,书房占据了里院上房三间,两明两暗。里面一间是知堂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偶然也延客品茗。几净窗明,一尘不染。书桌上文房四宝井然有致。外面两间象是书库,约有十个八个书架立在中间,图书中西兼备,日文书数量很大。真不明白苦茶庵的老和尚怎么会掉进泥淖一辈子洗不清!

梁实秋《书房》)

例(145)的一段文字,作者在述说周作人书房的雅致的同时,顺及说到周作人的为人,即最后一句“真不明白苦茶庵的老和尚怎么会掉进泥淖一辈子洗不清”。这句话说得极其委婉,是指周作人抗日战争期间投敌变节,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一事。如果读者不了解周作人的这段历史背景,单从字面上或字里行间,都是推究不出作者这句话的微言大义的。因此,梁氏的这种语意表达也是“深度的委婉”。

再如:

(146)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例(146)这副挽联,乍一看,颇是令人费解。确实如此,它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说的是民国初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做了中华民国总统后还不满足,最后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恢复帝制,做起了洪宪皇帝。结果,引起全国民众的公愤,在一片声讨声中,于称帝83天后便忧愤而死。为此,当时四川的一位名教授给袁世凯写了上面这样一副“挽联”。“挽联”写出后,“教授的亲友和学生看了,都很惊奇:教授平日作联,非常严谨,怎么这副挽联上句五个字,下句六个字?百思不解,便去请教。教授含笑反问:‘你们说袁世凯对得起中国人民吗?’大家异口同声:‘对不起’。教授便道:‘这就是了,我写的不正是这样吗?’大家细看字面,才恍然大悟。”(3)这副“挽联”的妙处就在于其语意的极其委婉与表意形式的十分巧妙。它以中国人都熟悉、喜爱的对联形式来抒发对窃国大盗袁世凯的愤恨之情,但他又不明说,而是用了上述那副奇特的对联形式来极其婉转地抒而出之。按照对联的要求,上下两句在字数上相等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此联却是上句五字,下句六字。其中,用以对仗的上句“袁世凯”是三个字,下句“中国人民”是四个字,在形式上不可对。而对联的作者恰恰就在这形式上做出了文章,通过形式上的不能相对,将“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寓意包涵于内,使人很难意料得到。如果教授不提示,一般人根本解读不出其深刻的内涵所在。很明显,这种语意的表达明显是“深度委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