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委婉修辞研究:次范畴分类及理据

委婉修辞研究:次范畴分类及理据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我们说“委婉修辞的典型表现形态”主要包括上述“用典”、“讳饰”等14种辞格,“委婉修辞的非典型表现形态”包括“比喻”、“借代”等12种辞格,并不意味着这两类表现形态只能包括这些辞格,而不会有别的辞格,而是基于我们所考察过的比较成熟的辞格而言。

委婉修辞研究:次范畴分类及理据

一、委婉修辞的两大次范畴分类及其理据

在汉语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修辞手法(或称之为“辞格”)。这些修辞手法之所以产生,皆是表达者为了实现不同的表达目标而逐渐创造出来的。如“对偶”,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达到形式上对仗、均衡、整齐的视觉美感效果;又如“协韵”,它的产生是为了达到音声和谐、韵律优美的听觉美感效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汉语中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产生,都是为了不同的表达效果,经过无数人无数次的语言实践而精心创造并逐渐凝固成“格”的。

我们都知道,汉民族是一个崇尚“中庸之道”的民族,主张为人处事不走极端,因此在言语表达方面也就极其推崇温婉蕴藉的境界,不愿意把话说得太白太直,说得不留余地。中国诗教上推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文章学上主张“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这种民族语言心理的突出表现。正因为如此,在汉语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追求婉转蕴藉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不断产生,并为汉族人所情有独钟。

那么,在汉语修辞中,究竟有哪些修辞手法(或曰“修辞格”)能够企及达意传情的委婉效果呢?通过对现有的汉语修辞手法的反复考察,我们发现,在汉语修辞中,能够企及这一修辞目标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个辞格的运用,无论在什么情境下都是为了达意传情的婉转蕴藉,而且也确实能达到这个表达效果;另一种是某个辞格的运用,在某些情境下有着达意传情的婉转蕴藉效果,但在另外的情境下则不能达到这个表达效果。前一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委婉修辞的典型表现形态”,其所包括的辞格,主要有“用典”、“讳饰”、“藏词”、“析字”、“双关”、“讽喻”、“留白”、“设彀”、“倒反”、“绝语”、“起兴”、“歇后”、“推避”、“折绕”等14种;后一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委婉修辞的非典型表现形态”,其所包括的辞格,主要有“比喻”、“借代”、“设问”、“同语”、“镶嵌”、“移就”、“比拟”、“映衬”、“层递”、“异语”、“夸张”、“引用”等12种。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我们说“委婉修辞的典型表现形态”主要包括上述“用典”、“讳饰”等14种辞格,“委婉修辞的非典型表现形态”包括“比喻”、“借代”等12种辞格,并不意味着这两类表现形态只能包括这些辞格,而不会有别的辞格,而是基于我们所考察过的比较成熟的辞格而言。也就是说,我们的说法是“就事论事”的,是有几份材料就说几份话的,决无绝对无疑之意。(www.xing528.com)

那么,我们为什么将上面所提到的26种辞格分别划入“委婉修辞”的“典型表现形态”与“非典型表现形态”呢?这一点,我们在此需要作点说明。

我们之所以将“用典”、“讳饰”、“藏词”、“析字”、“双关”、“讽喻”、“留白”、“设彀”、“倒反”、“绝语”、“起兴”、“歇后”、“推避”、“折绕”等14种辞格划入“委婉修辞的典型表现形态”一类,那是因为这些辞格的运用,无论是在何种情境之下,其所企及的修辞目标都是为了达意传情的婉转深沉,而没有别的表达效果要追求。比方说上面提到的“用典”与“析字”二格,可能最容易引人提出疑义,认为这两种辞格的运用都有卖弄学问或文字技巧的用意。我们承认,确实有这种情况存在。不过,这只是表达者运用这两种辞格的心理,而不是他运用这两种辞格表情达意的修辞效果。就“用典”来说,无论是什么难度的典故之运用,它所要传达的意思都是要接受者通过典故本身来领悟出来,而不是意思写在典故所叙述的文字上。就“析字”来说,不管是表达者主观上故意要卖弄文字技巧,还是因为客观情况不许可而不得不在文字上做文章,反正结果都是一样,即他所表达的意思要接受者用心体会,而且还要精通汉字结构规律与“析字”修辞法,才能领悟得出表达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至于上面所提到的其他12种辞格,情况亦然,因为下文我们将逐个详细论述,并在每个辞格分析之后都有一个总的理论阐释与理据说明,兹不一一。

我们之所以要将“比喻”、“借代”、“设问”、“同语”、“镶嵌”、“移就”、“比拟”、“映衬”、“层递”、“异语”、“夸张”、“引用”等12种辞格,划入“委婉修辞的非典型表现形态”类别中,那是因为这些辞格的运用,其要企及的修辞终极目标并不都是单纯为了表情达意的委婉含蓄,而是别有其他多种修辞目标要追求。比方说“比喻”,作为一种辞格,它的表达效果就非常复杂。表达者运用这种辞格,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是各有其不同表达效果的追求的。有时是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有时则是为说理叙事的浅显易懂,有时则是化未知为已知,有时则是为了讽刺嘲弄,有时则是为了婉转含蓄等等,不一而足(关于这一点,我在所著的《修辞心理学》、《现代汉语修辞学》、《妙语生花:语言策略秀》、《传情达意:修辞的策略》等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证,这里不复一一)。既然婉转蕴藉只是“比喻”辞格(主要是“借喻”)表达效果中的一种,并非全部,因此,我们将其归入“委婉修辞的非典型表现形态”是合适的。其他各类,情况亦然,因为下文我们将逐个详细论述,并在每个辞格分析之后都有一个总的理论阐释与理据说明,这里也就不必一一说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