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委婉修辞研究:篇旨的重要性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委婉修辞研究:篇旨的重要性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见出何为“篇旨的委婉”。可见,“篇旨的委婉”是很重要的。“篇旨的委婉”,除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最为突出之外,在古代散文、小说作品中,其例亦不在少数。现代文学作品中,追求“篇旨委婉”之作也是时常可见的。

委婉修辞研究:篇旨的重要性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篇旨的委婉

所谓“篇旨的委婉”,是指某一修辞文本所要委婉表达的思想或感情不是由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语或某一个段落来体现的,而是由整篇作品来体现的。

在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很多文章,或在开头就亮出文章的总观点,或在文章的末了将观点总结出来。如秦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李斯的名作《谏逐客书》一文,是为了谏止秦王嬴正驱逐各国客卿出秦国错误决定而作的。为此,作者毫不掩饰上书的用意,文章一开头就直奔主题地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也。”把文章的主旨(即“篇旨”)说得明明白白。这是于文章开头即将观点(即“篇旨”)说出的著名而典型的例证。至于在文末点出“篇旨”的文章,则就更多了。如汉代大文豪贾谊的《过秦论》即很典型而有名。其文详尽地分析了秦之所以能削平六国及其自身灭亡的原因,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此文在作了长篇分析论证之后,文末有一段话说:“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即“篇旨”)说得一览无余,是地地道道的“卒章显其志”的写法。不仅政论文如此,有时连小说作品中也有将“篇旨”和盘托出者。如宋人乐史的传奇小说《绿珠传》,写晋人石崇爱妾绿珠能歌善舞,后被赵王伦看中,使部将孙秀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不忍,绿珠不肯,最后绿珠坠楼自尽以报答石崇的知遇之恩。而石崇则因此得罪了赵王伦而被弃世,赵王伦后则因与孙秀作乱而被夷门灭族。故事写完了,作者于文末另续一段文字云:“……绿珠之没已数百年矣,诗人尚咏之不已,其故何哉?盖一婢子,不知书而能感主恩,愤不顾身,其志烈懔懔,诚足使后人仰慕歌咏也。至有享厚禄,盗高位,亡仁义之性,怀反覆之情,暮四朝三,惟利是务,节操反不若一妇人,岂不愧哉?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亦是将写作意图说得个十分明白的。(1)

至于现代的文学作品中,这种于开头或结尾点明文章“篇旨”的情况就更多了。如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的开头就说:“我爱祖国,也爱祖国的大自然风景。”开门见山,一点也不掩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又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的结尾说:“现在,我把上面所说的一些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总结。……这就要求:(一)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来建立自己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建立自己的党和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刘少奇文末所总结的四条,也是典型的“卒章显其志”的点明“篇旨”的表现。(2)

而力求“篇旨委婉”的作品则既不同于文首一开始就像戏剧舞台上的旦角一样“自报家门”式地将全文的“篇旨”向读者宣讲一番,也不会“卒章显其志”式地在文末点明其全文的“篇旨”,而是让作品的主旨(即“篇旨”)从所描写的场景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特别地将它“指点”出来。如:

(121)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余的《闺意上张水部》)

例(121)这首诗表面上看是首爱情诗,它的表层语意是说:一位新婚的女子,第二天早上起来要拜见公婆。心里忐忑不安,不知公婆对自己印象如何,所以梳妆好之后,征询丈夫的意见:“我画的眉毛入时吗?”其实,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根本不是这个,而是别有寓意。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云:“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沈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由此可知,原来朱氏此诗是以象征的手法在征询张籍对自己诗作的印象,其全诗的主旨实际要表达的只是这样一句话:“张大人,您看我的诗写得到底如何?”由于作者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将全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尽行包含于新妇问夫的情景中,达意传情十分的委婉,可谓是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所追求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最高境界了。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见出何为“篇旨的委婉”。

又如:

(122)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的《咏煤炭》)

例(122)这首诗表面是歌颂煤炭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崇高精神,骨子里所要表达的题旨是作者自己愿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怀抱。由于诗以象征的手法抒写,所以题旨的展露显得相当委婉含蓄,给人以深切的感动。如果是直抒胸臆,则未免有自我标榜之嫌,那么也就不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了。可见,“篇旨的委婉”是很重要的。

“篇旨的委婉”,除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最为突出之外,在古代散文、小说作品中,其例亦不在少数。如清人曹雪芹的小说杰作《红楼梦》,它的“篇旨”就十分委婉,至今也令人参悟不透,以致自清及今出现了许多《红楼梦》的读法聚讼(即对“篇旨”认识的分歧),有人说它是写明珠家事,有人说它是写和珅家事,有人说它是写清世祖与董鄂妃的故事,有人说它是写国朝第一大事(即康熙末年允禩诸人夺嫡事),也有人说它是吊明斥清的政治作品,还有人说它是曹雪芹的自传(3),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何以如此?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小说作者没有在小说的开首开宗明义地说明作品创作的旨意,也没有在作品的末尾点出全篇的主旨,所以才有这么多的读法聚讼。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正因为《红楼梦》的“篇旨”委婉,所以才益发使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令人求索不已。

现代文学作品中,追求“篇旨委婉”之作也是时常可见的。如当代小说家宗璞的小说《鲁鲁》,即是“篇旨委婉”的佳作。全篇小说以狗“鲁鲁”为主角,却通篇氤氲着人间的离愁与别恨,情调温柔而委婉。一条小狗,人世的变迁使它更换了三次主人。每换一次,它都疯了似的到处寻找旧时的主人,不但往最近的住地寻找,而且去以前的故居寻觅,甚至长途跋涉,去很远很远的故乡探询。一去半年,回来时已由一条可爱的白狗变成了一条憔悴的灰狗。它还记得城外有一处瀑布,旧主人曾去观赏过。从此便常常跑出城外,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很显然,小说并不是真的是为写狗而写狗,而是借狗的忠义而讽喻世道人心的浇薄炎凉,深切地呼唤着人性苏醒。但是,这层意思(即题旨)作者却没有在小说的任何一处做过交代,读者要了解作品的意蕴,就必须认真研读作品,透过作品所描写的形象去把握。因此,作品的意旨表达不仅显得委婉含蓄,而且别有一种发人深省、意味深长的韵味。

又如台湾《联合报》副刊1995年1月23日刊登的作家晓风的《“巴伐洛夫”是谁的名字?》一文,亦是“篇旨委婉”之文的典型例证。现节引如下:

(123)快吃晚饭了,我在厨房切姜丝,刀工还不错,切得极幼细,女儿走过来看,叹了一声,说:“切姜丝?晚上难道吃包子吗?”

“不是啦!是吃卡果,你怎么那么头脑简单,像心理学课本里说的那只狗,叫巴什么洛什么的?而你一样,你看到姜丝就只会想到包子。”(www.xing528.com)

(心理学说的那只狗一听摇铃就会流口水,因为习惯上一摇铃就给它吃肉。这叫“制约反应”。)

我当时正在找醋,一时取决不下要取金门高梁醋还是工研醋、镇江醋……

“什么叫巴什么洛什么?就是‘巴伐洛夫实验’啦!”女儿说。

“哦,”我继续找醋,如果是荔枝醋就好了(酒红色,广东人最爱),“你要搞清楚,心理学是我大一读的,大一离我太多年啦,我能记得那只狗算不错的……”

我把调味料弄好,端上桌,想着想着,又迷糊起来:“巴伐洛夫到底是谁的名字?是那个科学家?还是那条狗?”

“当然是科学家啦!”女儿大笑。

“可是那只狗又叫什么名字呢?”我怔怔地发起愣来。

“谁管狗叫什么名字!”

“可是实验是它做的呀!狗也该有个名字嘛!”我一面继续热汤,一面开始愤愤不平,那只狗,怎么都没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我们吃饭,然后洗碗——像故事里的赵州和尚,他劝人单纯过日子,而禅意自然含蕴其间。所以,当远方来投的和尚殷殷问道于他的时候,他也只是简单的反问一句:“你吃了稀饭没——吃了?好,——那么,去洗碗……”

赵州的名字,我是知道的,可是,那向他问道的和尚又是谁呢?而且,“去洗碗!”这种话,千千万万个妻子都曾向丈夫叮咛过,可惜都没有记载到什么“传灯录”或“指月录”那样的禅学典籍里去。我把碗洗好,放在花架上——这是我的近期发明……碗反叩,徐徐地滴下水来,我看着滴滴的水出神,为什么有些人或有些狗注定没有名字?

项羽的马叫乌骓,关公的马叫赤兔,燕太子丹的马却叫个什么来着呢?他把爱马宰了,用马肝待上宾荆轲。太子丹和荆轲都有名字,史家却懒得打探那匹马姓甚名谁,虽然,倒霉的遭人扒心扒肝的明明是它。唐代的大将张巡,死守孤城,到了弹尽援绝之际,城中食人,张巡交出爱妾给军士去吃。张巡是史学家和文学家深致同情的失败英雄,但,那美丽的女子又是谁呢?那以自身血肉为军粮供人一饱的女子。

帮过韩信的那女人又是谁呢?那时节韩信落魄街头,三餐不继,有个河边的洗衣妇人给她饭吃——对英雄而言,其实最重要的事就是饭,没有饭,活英雄变成死英雄,也就不再成为英雄了。至于遇不遇到明才霸主,那已是次要的问题了。

然而那女人是没有名字的,《史记》上她的名字是“漂母”,也就是“洗衣妇人”的意思。洗衣妇人就是洗衣妇人,名字是奢侈品,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

例(123)后文还列举了不少女人无名与狗无名的故事。这篇文章从作者只记得俄国科学家巴伐洛夫(大陆译为“巴甫洛夫”)的名字而不知道那只对“巴伐洛夫条件反射实验”作出重要贡献的狗叫什么名字说起,中间又胪列了中国历代有贡献的女子没有名字,而有些大人物的马反倒有名留传青史的故事。文末虽然颇是旷达地说有名与无名都一样,实则不是这个话。明眼人一眼就可看出,这篇文章的意图绝不是为谈名字而谈名字的,其实质的内涵是表达这样一个题旨:中国的女人命运真是悲惨,如同狗的境遇一般,对人类有贡献而连名字也没有,社会地位是何等之低!然而,这样的一个“篇旨”,作者没有在文中直白地提半个字,一切都溶入了所有的文字叙述之中,让人思而得之,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