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4个层面要求的实践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4个层面要求的实践指导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确了各学段习作目标四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在习作教学时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这四个问题:第一:习作内容与表达形式是否体现自主化与个性化?可见,儿童习作的个性来自“自己”与“自由”。因此习作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新课程标准在作文目标中将作文的兴趣培养放在了第一位。相对于兴趣,作文习惯的养成是新课标的一个焦点。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4个层面要求的实践指导

明确了各学段习作目标四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在习作教学时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这四个问题:

第一:习作内容与表达形式是否体现自主化与个性化?

新课标鲜明地指出:“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实,就是在提醒广大语文教师,要将儿童自身当作丰富的习作资源。周国平先生有一段话意味深长:“如果一个人出自内心需要而写作,把写作当成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他首先必须为自己写作的。”可见,儿童习作的个性来自“自己”与“自由”。因此习作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第二:教学策略是否注重了习作兴趣和态度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作文目标中将作文的兴趣培养放在了第一位。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到第二学段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再到第三学段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起初的兴趣到自信,到为生活中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根据学段和心理的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态度,逐步让学生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第三:教学过程是否关注了学生作文习惯的培养?

相对于兴趣,作文习惯的养成是新课标的一个焦点。具体而言,重视培养这样几个习惯:一是观察、积累的习惯。观察与积累习惯的培养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长期工程。我们应该注意到: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少观察及积累的引导和有效训练。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与积累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以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www.xing528.com)

二是在作文中主动修改以及与人交流的习惯。儿童习作的提升在于“自改”与“互评”。课标在各学段要求儿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的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从本质上就是让每个儿童“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另外,主动与人交流是作文交际需要功能的体现,其实也是兴趣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是在作文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好词佳句的习惯,其指向是语用。以上三个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以关注的。

第四:习作指导中是否注重了语文知识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中将知识教学融于写作过程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在修改中达到语句通顺,没有明显错误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从新课程标准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语文知识:一、常见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二、语法,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掌握什么语法知识,但在表述中不难看出主要有词及句式两方面。三、书写的规范: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说明,其实质就是强调这些语文知识在作文中的实际运用,最终实现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能从这四个方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那么习作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