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师课程与双快读写理论

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师课程与双快读写理论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新教师为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他的“双快读写”更有新的内涵与新的定义。可以说,“双快读写”是有效地培育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母语能力的具体方式、方法。“双快读写”可以从“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阅读与新写作”的角度来重新定义它的内涵。这就是“阅读的快和阅读的乐”相互作用推动阅读新境界的产生。这些通过特定“新写作训练方法”是能够实现的。这种互为依托、相互激励的情形我们就用“移动互联时代的双快读写”来简要概括。

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师课程与双快读写理论

“双快读写”即:快速阅读、快乐阅读与快速写作、快乐写作。一个新教师为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他的“双快读写”更有新的内涵与新的定义。新教师为了更好地在课堂内外进行文学阅读和写作,他要比一般人要更加懂得母语的阅读规律和写作规律,他要很深入、很广泛地研究阅读理论和写作理论;他要比一般人更加会阅读、会写作,更加懂得通过新读写来迅速地、不断地提高素养、研究、读写等各种专业能力。可以说,“双快读写”是有效地培育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母语能力的具体方式、方法。

“双快读写”可以从“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阅读与新写作”的角度来重新定义它的内涵。

一般人常常将阅读定义为:“了解、领会作者的意图”。这个传统的阅读定义是“被动式”的。新阅读的定义则是:不仅通过快速识别、吸收、融合、记忆阅读材料的信息,而且能将阅读获得的信息立即或最终投入包括写作和演讲在内的交流应用过程。这个新阅读的涵义具体展开有两个:一是汉语的传统阅读速度是每分钟约300个汉字,有“快速”涵义的新阅读要求通过特定的训练达到600个汉字以上;二是传统阅读是“被动式”的,是读者被动地接受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而有“快乐”涵义的新阅读则要求读者接受了信息后即时用于写作和演讲。这是“新阅读”的最核心、最有意义的内涵。阅读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有反馈的应用功能的。新教师通过阅读而掌握的信息是为了“输出”(写作与演讲),为了这个“输出”(写作与演讲),他会相当敏感地认知、吸收、融会、记忆相关的阅读信息,他为了输出(写作与演讲)的目的——在这个目的的产生、实现的过程中,阅读活动出现被选择、被激活状态,阅读被选择、被激活的新状态使得阅读主体获得一种已用于“输出”实践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这种新鲜感和成就感反过来要求阅读主体要用更大的、更执着的注意力投入阅读并展开丰富的阅读联想,这种新注意和新联想的产生使阅读主体有了一种快乐的、自足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成为了新的阅读动力反过来推动阅读主体开始新的阅读。这就是“阅读的快和阅读的乐”相互作用推动阅读新境界的产生。新教师在这种“阅读的快和阅读的乐”中,收获了大量的新的信息,刺激了主体的阅读动力和阅读效果的形成。这就是我们说的:新教师要比一般人更会读书、更会写作的实际情形。(www.xing528.com)

一般人常常将写作定义为:“用有组织的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个传统的写作定义也是“被动式”的。“新写作”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第一,通过新的写作技术和写作方法提高写作速度。对于新教师来说,他1小时能顺利完成2000字左右的文章写作,对于高中和初中学生说,他能在40分钟内完成800字的一篇内容完整并符合要求的高考作文和中考作文。这些通过特定“新写作训练方法”是能够实现的。第二,更重要的,“新写作”的“主动式”是通过博客(或微博、微信)的新技术使新教师的写作成果迅速得到发表,这种有效的发表(现代网络和传统平面媒体)将反过来让新教师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这种写作的“乐”可以进一步反馈给写作主体,让写作主体在“快乐的写和发表”中进一步激活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兴趣。主体的兴趣常常会使阅读、写作主体爆发一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新教师的读写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新教师的能力、素养结构图中,新阅读与新写作密不可分、互为促进、良性循环、相互激活。新教师的阅读(输入)是为了写作(输出);新教师的写作(输出)也激发他的阅读(输入)。这种互为依托、相互激励的情形我们就用“移动互联时代的双快读写”来简要概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