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人才发展报告:重点解决两群基础薄弱问题

重庆人才发展报告:重点解决两群基础薄弱问题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群”与“一区”在人才发展平台、人才政策、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导致其人才集聚能力弱。二是“两群”人才发展平台新增难。三是“两群”平台成果转换率低。一是“两群”人才政策精准度缺乏。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公共文化体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两群”均不及“一区”。

重庆人才发展报告:重点解决两群基础薄弱问题

“两群”与“一区”在人才发展平台、人才政策、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导致其人才集聚能力弱。

1.“两群”人才发展平台量质双低

平台是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和发挥人才效能的基础,也是人才协同发展的依托,但“两群”在平台存量、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平台成果转换率等方面均较弱,制约“两群”人才聚集以及与“一区”的协同。

一是“两群”人才发展平台存量少。重庆市人才发展平台和其他省份比处于中下水平,分散到各个区县后数量差距更加明显,“一区”占全市人才发展平台总量的88.1%,“渝东北”“渝东南”分别占7.7%,4.2%。其中在创新创业平台方面,市属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在“一区”,产业园区、科研机构、专家工作机构、人才服务平台等主要人才发展平台也集中在“一区”,“两群”不到“一区”的1%。以城口县为例,城口几乎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平台,众创一类的创新创业平台几乎都只是一个概念,没有落地,更谈不上效果。人才发展平台少导致对研发、创新等人才吸附力弱,难以产生人才聚集效应。

二是“两群”人才发展平台新增难。目前重庆市的各类平台申报条件为全市统一标准,对于本身科研条件、高层次人才数量就不足的“两群”而言,申报门槛偏高,往往难以企及,勉强提交申报材料,也会在综合评选中落败。“两群”有心建立和发展平台却因达不到要求而有心无力,导致“两群”陷入“平台少—人才少—新增少”的恶性循环中,不仅当地的企业、机构逐渐失去了申请和建设的热情和信心,一些本有回乡发展意愿的人才,也由于没有信心申报、创建平台或缺乏平台的吸引,而最终放弃。对于已经建立的平台,也面临持续性人才入驻不足的问题,部分处于半停滞状态,不仅难以保证当前的成果产出,平台的验收和后续发展更是堪忧。

三是“两群”平台成果转换率低。一方面,重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整体低于其他对比省市,大部分平台依托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在整体成果转化效果较差的情况下,平台也面临着科研转化率低的问题,带动各区县的平台转换成果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两群”人才发展平台自身在引企入驻、引资投入、引入留驻等方面明显弱于“一区”,平台集聚资源效果不佳,导致其转换成果的基础不足,成果转换率不高。比如黔江的工业园区与涪陵的工业园区相比,在地理位置、经济投入上都处于弱势,难以吸引需求人才留驻,从而加大了园区成果转换的难度。

2.“两群”人才政策精准、持续性不足

“两群”人才政策缺乏对人才分类分层的精准刺激,加之执行偏差和中断,严重降低政策的竞争力。

一是“两群”人才政策精准度缺乏。现有人才政策对区县所需人才类型、特质及引培方式的清晰度不够,导致政策成效不好。例如,城口县以文旅、大健康农业、物流业等为主要产业,对此人才需求也比较大,但并没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或人才协同。万州区2018年出台了《重庆市万州区“平湖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但受财力等因素制约,政策关注和惠及的更多是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但对农村实用人才、企业技能型人才等的政策措施却较少涉及。黔江区在引才留才上主要依托更高的工资待遇、更好的住房保障,对子女教育医疗服务、配偶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不足,没有抓准人才的多方面需求。(www.xing528.com)

二是“两群”人才政策执行的持续性弱。人才政策持续稳定性不够,各区县可能由于财政能力、发展重点等实际情况,选择不执行或者部分执行人才政策中的内容,在政策落实上出现较大差异。比如黔江区2011年就出台了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通过安家补助和特殊津贴等方式引进人才;而2015年,黔江区出于负债较高、财政压力大等原因,对新引进的研究生不再发放安家补助和特殊津贴,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2018年,黔江区又出台了一项人才强区行动计划,虽然有相应的奖励办法,但是始终与人才理想的“报酬”水平存在差距,且经常“形同虚设”,政策落实不到位。

3.“两群”人才服务乏力

受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各区县人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两群”的人才服务水平普遍明显低于“一区”,难为人才提供保障。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难匹配需求。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公共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方面,“两群”均不及“一区”。如城口县人民医院2020年才成功创建二甲医院,仍无法吸引主任医师来城口从医,医疗服务水平难以满足人才就医需要。同样,对积极增强教育集散、医疗集散的黔江区而言,其在“渝东南”片区虽已相对较好,但仍无法与“天然”集聚全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一区”相比,因而被很多人才视为发展“跳板”。虽然区县对人才可以发放重庆市英才服务B卡,但也受限于服务能力的不足,部分“两群”区县的B卡功能还尚未完全开通,即使开通了该服务的区县,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也有限,难以满足人才的各类需求。

二是创新创业服务弱。主要体现在研发经费和创新创业要素资源上。2018年,重庆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一区”,“两群”受益则较少,尤其是对“渝东南”城镇群而言,其研发投入仅占全市研发投入总量的1.3%,不仅远低于“一区”,也不及“渝东北”城镇群研发投入总量的1/3。此外,“两群”在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方面也仍处于劣势,难以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4.“两群”人才流失严重

尽管“两群”对人才给予了安居、培训、绿色通道等激励和服务,但因区位差距、资源差距以及主观认识等影响,难以避免“人往高处走”的现象频发。如城口县引进的人才中,少数为城口籍回乡定居人才,多数是将其视为进入重庆的较低门槛,服务期满后,就会争取流向“一区”,且以中青年人才居多;卫生领域从2015年至今共招录156人,目前已流失40人,流失率达25.64%,其中自动辞职、外调者居多。本地人才也在成长中不断外流,城口县没有高等学校,前往“一区”或市外求学的人才返城率极低;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人员经过培训之后,也倾向于前往“一区”实习、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