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老子》:小国寡民不相往来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老子》:小国寡民不相往来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回归到远古结绳记事的状态。因为国家小,相邻的国家互相都能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都听得见,但是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趣味国学世外桃源据说,晋朝时,有个打鱼人误入桃林深处。这情景仿佛就是《老子》中所说的“小国寡民”。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老子》:小国寡民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注释]①什伯之器:各式各样的器具。②舆(yú):车。③陈:陈列,摆阵。

参考译文

国土狭小,人口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让人民重视生命而不冒险迁移到远方。虽然有船有车,却没乘坐的必要;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有必要使用。使人民回归到远古结绳记事的状态。虽然吃的食物没有五味,但是吃饱了也觉得很香甜;虽然穿的衣服没有五彩,但是暖和了也觉得很美好;虽然居住的地方不华美,但是能遮蔽风雨也觉得很舒适;虽然风俗不是很完美,但是也乐于在那里生活。因为国家小,相邻的国家互相都能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都听得见,但是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趣味国学

世外桃源

据说,晋朝时,有个打鱼人误入桃林深处。那里有一座小山,山脚下有个小洞。他好奇地穿过山洞,竟到达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苍翠的桑竹和整齐的房屋相映成趣;肥沃而平坦的田野上,长满了茂盛的庄稼;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隐约能听见鸡犬之声;人们往来劳作,老人和小孩都怡然自得。

当打鱼人与那里的人攀谈后,才知道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战乱,来到这块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便与外界断绝了消息。他们不知道秦朝过后是汉朝,更不知道魏、晋。这情景仿佛就是《老子》中所说的“小国寡民”。

由于这个与现实隔绝、生活安乐的境界在桃花林深处,后来人们便用“世外桃源”比喻环境幽雅、生活安逸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追根溯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为今用

远离喧嚣(www.xing528.com)

记得小时候我迷恋一种游戏:用粉笔在水泥地上画上一条长长的弯曲的线,这条线不能断,但是尽我所能画得弯曲一点。我一边画一边还嘀咕:“要到了要到了,就要到了。”妈妈觉得奇怪,问我在干啥。我说:“我在画回老家的路。”

我说不清为什么那么迷恋老家。我的老家是世代农耕之地,出产红苕(sháo)。小时候个子不高,看什么都大,于是那些并不高的丘陵地被我叫作山。

真正的老家有什么呢?有外婆、外公、舅舅、舅妈、表姐、表哥,有山、水、树木、庄稼、茅草、胡豆苗(开紫色小花),有架子上的番茄蚂蚱、竹节虫、灶火、炊烟、猪圈、刚出生的小猫……

一天,我们全家总动员,回了趟老家。

农村的环境比城市的好多了。我深吸一口气,空气凉爽中透着清新。我向他们请了个假,先出去逛逛,再回家。

村里条件好的人家都修了崭新的楼房——贴瓷砖的二三层小楼。整栋楼都贴瓷砖,夹杂着铝合金窗子和绿色玻璃。

这里没有汽车的鸣笛、熙攘的人群、脏乱的街道,有的只是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这里没有灰蒙蒙的天,天空的颜色是湛蓝湛蓝的。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滚滚的车流,有的只是青砖绿瓦和小河潺潺。

拨开那高高的芦苇丛,展现在眼前的是那一片绿草丛,这可真有点“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了。可能是这一拨,惊起了正漫步在这宝地捉虫的鸟,它们马上“扑拉扑拉”地往远处飞走了,宛如走进那“月出惊山鸟”的意境中。

在老家,离开喧嚣,安详,温暖,舒心。

[解读]离开喧嚣的城市,回到静谧的农村,接触大自然,让人感觉很安详、温暖、舒心。

知行合一

写一写

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回到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那里一派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你心中的理想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不妨把它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