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传播学:大众传播特点与电影传播分析

电影传播学:大众传播特点与电影传播分析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传播的受众是由大量的个体构成的,这些个体对于讯息的接受程度受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为了快速地向社会传递大量、新鲜的讯息,而讯息一定是具有权威性和公开性的。下面就从大众传播的要素来对应电影传播,分析电影传播的特点。

电影传播学:大众传播特点与电影传播分析

大众传播和其他类型的传播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不仅体现在传播者和媒介方面,还包括大众传播对讯息的处理等方面,概括起来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媒介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的媒介是具有组织化和专业化的,包括报社、电视台、杂志社、电影创作机构等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又有着严格的分工。组织中的个人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的工作就是大众传播。

第二,大众传播的媒介是机械化的。大众媒介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媒介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从传统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无不反映了媒介的机械化特点。

第三,由于大众传播的受众范围广,所以具有复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由大量的个体构成的,这些个体对于讯息的接受程度受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大众传播机构的角度来看,对于讯息接收的受众数量,从原本的愿望上来说是越多越好,但是,由于受众的复杂性,实际上对于受众的接受度来讲是不可控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群体入手,因为个体都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而单一的个体放在群体里,只有找寻群体的共性特征,才能更加容易和清晰地进行受众研究。

第四,大众传播的内容也是讯息,只是这里的讯息是经过大量复制的、多元化的,也是具有商业化和产业化的。

第五,大众传播活动是公开的。大众传播活动就是为了快速地向社会传递大量、新鲜的讯息,而讯息一定是具有权威性和公开性的。所以,受众需要获取信息的时候,也会选择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权威渠道。

(一)大众传播和电影传播

电影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理所当然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下面就从大众传播的要素来对应电影传播,分析电影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者是电影传播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了传播内容的取舍、质量、数量和流向等方面的内容。电影传播的传播者和大众传播一样,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电影作为媒介,不可忽视的就是其宣传功能,所以,当传播者在发起传播活动时,就要对传播内容进行审视,使其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并且最大限度地形成舆论导向,这些都是作为组织的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之前就应该考虑的内容。除此之外,电影传播者也具有专业性,并且分工明确。在这一特性之下,电影传播者应该受到专业的训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还要接受思想理论学习,具有较高的专业观念和职业道德。在电影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各司其职,以便能够把控电影内容。

在电影传播中,由于受众的人数众多,所以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作为电影的传播者,通过电影(信息)作为内容进行传播,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受众接收到电影中传达的信息,这里就谈一谈叙事伦理的理论。

从传播者的角度看,传播者希望受众能够完全接受讯息。但是,常常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影视叙事伦理来探讨这一原因。影视叙事伦理分为以下两个层面: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故事伦理指的是影视叙事的故事层面内容,或者说是伦理内容,换句话来讲,就是影视剧的内容所蕴含的伦理现象和这些伦理现象所揭示的伦理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传播者在进行内容传递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感受、伦理等方面的体会,将故事以自己理解、感受到的形式传达给受众,这就是传播者在传递信息之间进行的第一步筛选。因此,每个叙事者,也就是传播者的伦理意识都会或隐或显地影响其叙述形式。

当代修辞叙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费伦在《修辞叙事伦理》中认为,叙事具有四种不同的伦理情境,即故事里人物的伦理情境、叙述者的伦理情境、隐含作者的伦理情境、拥有不同背景读者的伦理情境。在电影的传播者和受众中,我们讨论的是故事里人物的伦理情境,与讲述行为有直接联系的叙述者的伦理情境,以及有血有肉的受众的伦理情境。也就是说,对于传播者和受众来说,传播伦理成为影响他们对传播内容理解的又一个因素。

比如,在灾难电影《紧急迫降》中,影片开始,故事的主人公乘务长邱叶华,以及她的前夫机长李家棠,两人因为工作和生活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表现出了两人不和谐、紧张的关系;而后,两人出现在同一趟航班上。在此,对于故事中的“英雄”——机长的形象刻画可谓欲扬先抑,我们没有看到一个舍生取义的形象,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平凡的机长形象。两人从一开始关系就不和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冲突,当面临危险时候,两人是否能够改善不和谐的关系,在乘客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面前,舍弃个人情感。当然,在中国式伦理中,面对灾难时总是以集体主义和个人牺牲为宣传的主调,所以,在大家的努力下,最后,飞机终于渡过难关,迫降成功。在这一故事当中,故事中的人物伦理是:乘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操守,面对死亡之时,对乘客生命的尊重,对工作的尽职,为了这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及机长和乘务长面对灾难,找回亲情,也在告诉观众亲情的重要性;而叙述者,也就是传播者要表达的伦理,不关乎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间的信任、团结和理解。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作为电影的传播者,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叙述者的角色,更承担了传达意义的任务。

2.讯 息

讯息在电影中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包括画面、声音等元素,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又涉及专门的符号学的内容。这些在上文的“艺术特性”中也做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www.xing528.com)

3.编码和译码

在人际传播中,扮演编码和译码者角色的都是个人,而在电影传播中,编码者变成了一个组织,组织中有明确的分工,并且组织中的个体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由于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所以具体的编码行为,就是由编码者将内容(讯息)转换为声音、图像、字幕等形式。而完成译码工作的就是受众,受众通过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声音、图像),进行个性的理解后产生意义。译码最终得出的意义并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受众对于讯息的处理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个人背景,也包括传播者对于信息的处理。传播者运用台词和画面作为讯息的载体,而画面本身具有多义性,如果传播者充分利用这一特性,那么就会给受众接受讯息造成一定的困难,也会影响到译码的结果。

4.反 馈

反馈在电影传播中同样必不可少,只是和人际传播相比,电影传播的反馈十分薄弱。因为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大众传播比起人际传播,无论是组成的要素还是目的都要复杂。大众传播要完成反馈,需要专门的反馈渠道,比如观众来信、来电等方式;反观受众,对于这种反馈方式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就造成电影传播的反馈并不及时和全面的情况出现。虽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自媒体背景下,有很多观众通过自媒体手段提供了观影感受,但是,这种反馈的有效性也是有待考察的。

5.电影传播的模式

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并且结合“5W”的线性传播模式来分析,每一次电影传播都是电影创作者将电影所蕴含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单向地传输给受众,而受众对于电影的反馈却是有限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电影传播的反馈渠道有限或者比较复杂,难以实现即时反馈;另一方面是电影传播的反馈比起人际传播不够灵活和快速,即便受众会进行反馈,也没有办法做到快速和及时。

尽管这样,电影传播依然很注重反馈。因为反馈的信息会对电影的再创作和后续票房带来重要的参考意义,也会影响到电影创作者以后的创作,甚至对以后的电影创作、生产和电影产业带来影响。

换句话来说,单次的电影传播是一个线性的传播过程;但是,电影创作者依然通过各方渠道搜集受众的反馈意见,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电影传播又是一个循环过程。电影创作者会根据受众喜爱观看的电影类型、喜欢的电影演员,以及影像风格来对电影创作进行调整,而这些反馈的信息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片方的决定。

尤其是在电影产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受众的关注度也就越高,所以,创作者为了能够让电影更加有竞争力,会想尽办法来吸引受众。通常,票房高、受众评价好的电影就会引起电影传播者的注意,这也成为电影类型和内容同质化的原因之一。而受众因为不同背景、文化程度、性别等因素产生的接受差异也成为电影传播者细化受众定位的一个根据。

在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中,还有另外两个“W”也是值得电影传播者注意的,一个是时间(When),另一个是地点(Where)。在电影传播中,时间通常指的是电影什么时候上映,包括上映的具体时间,也包括电影上映的档期,而地点就是上映的范围,比如小范围的点映或是全国上映,甚至海外上映等不同的形式。有的国产电影将上映时间刻意地定在没有好莱坞大片上映的时段,而有的电影会选择点映的方式上映,先来积攒一定的口碑和人气。所以说,一部电影成功与否、效果如何,不仅仅要看电影的内容,对于以上说的两个“W”的选择也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由于电影传播是大众传播的分支,所以,电影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大众传播过程。在电影的传播过程中,可以说有三个核心环节,分别是制作、发行和放映。根据这三个核心环节,以及电影传播的特性和电影生产的流程,在“5W模式”的基础之上加入反馈。

可以将电影传播的模式解释为:电影传播者被看作是电影的制片方,也可以是投资方,作为传播者,他们有着自己的传播目的。根据行业经验,他们将电影通过电影的发行方出售给院线,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上映,借助电影银幕为电影传播的媒介,将电影内容传递给受众,并且会带来一定的电影传播效果,而这个效果除了受众的反馈和评价以外,还有电影的票房收益。这些信息再通过预先设定好的专业的传播渠道,将受众的接受情况和效果反馈给传播者,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电影传播过程模式。

在这个电影传播模式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电影营销,而电影市场的竞争不断激烈,也使得电影从制作环节就开始加入各种营销手段。营销也成为电影能够取得电影传播者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电影既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推广,而时下流行的首映会方式也是电影营销常常使用的方法。

电影在发行环节进行宣传可以增加影片的曝光度,对于电影营销来说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就是说,电影营销手段不仅仅在发行阶段使用,而且要把营销活动覆盖到所有的传播活动的过程中,这也就是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主张。所以,电影营销并不局限于某个环节,而是贯穿于电影传播的整个过程,该理论也最切合电影营销的理念。尤其是对于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来说,他们会从前期策划就开始对影片的市场定位、演员阵容等要素进行策略性的运用,并且选择上映的时间和地点,这些前期的准备一方面会保证电影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是影响电影传播效果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