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灾难电影中的传统伦理警示

中国灾难电影中的传统伦理警示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观众还要认识到灾难的破坏力。当灾难过后,对于灾民来说,重建的不仅是家园,更多的是心理的重建。而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更是用震撼人心的特技效果,将尘封了三十多年的地震又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地震带来的沉重的后果、亲情的重新建设,也使得每个人后怕,所以,警示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中国灾难电影中的传统伦理警示

首先,由于灾难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不可预知的局限性,尤其是自然灾难的发生,所以当不幸突然降临到某些人身上时,人类常常尚未做好准备,这就必然导致悲剧的发生。

1976年唐山大地震,伤亡人数很多,就是因为地震发生在凌晨,人们都在睡梦当中,对于地震的发生丝毫没有感觉和准备。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刚开始时向人们展现了地震前的征兆,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谁也没有认为这是灾难的前兆,大强猜测是“憋了一场大雨”。直到凌晨,天边的那一缕橘红,天崩地裂,大强为了救一双儿女,将失去理智的妻子李元妮拉到身后,自己冲向倒塌的房屋被砸死;震后,李元妮在邻居的帮助下,从废墟里刨出了儿子方达;丈夫和女儿的死给李元妮带来的是打击和震惊,这些复杂的感情埋在她心底三十多年,一直折磨着她,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远远大于肉体的折磨。尽管李元妮守寡多年,但是她再也不会和别的男人在一起了,因为在她心里,没有人会再像丈夫大强那样爱她,用命护着她,也正因为此,她无法接受丈夫的死。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李元妮原本幸福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

灾难的发生是很难预测的,虽然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要想在第一时间百分之百地进行预报,还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灾难电影将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难搬上银幕,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觉到灾难的发生,除了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展示灾难的突然性,让更多的人有忧患意识,并且在面对灾难时能够从容。除此之外,观众还要认识到灾难的破坏力。灾难的可怕之处就在于突然和破坏,突然,让人们没有时间去反应和应对;破坏,不仅是对生命的破坏,还有对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当灾难过后,对于灾民来说,重建的不仅是家园,更多的是心理的重建。(www.xing528.com)

在这种情况下,影视作为一种视听的综合艺术,在展现灾难的破坏力上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可以通过逼真的影像画面,还可以配上完美的音响效果,使灾难更加逼真地展示在观众眼前。这也是影视作品优于文学作品的一点,尤其是科学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放大了电影的视听效果,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1999年上映的电影《紧急迫降》,整部电影都是在模拟机舱里拍摄的,但是电影在银幕上的画面展现却是逼真和有震撼力的。导演通过这种叙事手段以及数字技术,尽量将灾难真实地展现给观众,也是为了警示观众,灾难的无情、后果的严重。而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更是用震撼人心的特技效果,将尘封了三十多年的地震又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地震带来的沉重的后果、亲情的重新建设,也使得每个人后怕,所以,警示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