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政治伦理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政治伦理色彩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长于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历代哲学家谈天说地论人,始终带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易传》则把天道、地道和人道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人伦效法自然,将整个宇宙秩序体现到上下尊卑的社会伦理关系之中。上述诸种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与交融,最终凝聚为中国传统哲学鲜明的政治伦理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政治伦理色彩

伦理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两千多年来,许多国家和民族以宗教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中国却一直没有踏上宗教社会的阶梯。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社会现实生活方面,以伦理道德为立身之本,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而有人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一部伦理哲学。在哲学光芒辐射下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也都或多或少地被罩上了一层伦理的色彩。

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许多氏族制的残余东西,形成于殷商周时期的宗法制成为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此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长于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历代哲学家谈天说地论人,始终带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儒家宣扬的“仁政”与“王道”就是典型的政治伦理体系,强调人的主体修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孔子推崇的“克己复礼”“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便是以政治理想制约个人的欲念,表现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孟子最先把天与道德伦理联系起来,认为“性天同德”,即人性天道有相通之处,只要人们恪守仁、义、礼、智的信条,就“足以保四海”。《易传》则把天道、地道和人道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人伦效法自然,将整个宇宙秩序体现到上下尊卑的社会伦理关系之中。《易传》认为君子应“与天地合其德”,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张“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其后,无论是汉代的董仲舒讲天有善善恶恶之心,“天生五谷以养人”,还是宋代程朱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天理人欲之辨,都是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的表现。北宋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更是渗透了伦理精神。以“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哲学的儒家修养论和认识论,完全是以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道家向往小国寡民,绝圣弃智,视功名为粪土,向往逍遥于“无何有之乡”,是以消极的形式,从反面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关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张目。墨家学派患民生艰难,要选贤任能,最终尚同于天子。这也反映出墨家热心政治和社会现实。中国佛家宣扬的四大皆空、了无自性、慈悲为怀、善度众生,也以因果报应、惩恶劝善为旗帜,仍不能摆脱尘世间伦理的禁锢。背负着“非道德”之名的法家,虽主张“人皆以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实际上,董仲舒宣扬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却源于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可见,法家思想也颇具伦理色彩,且与儒家伦理是相补相融的。上述诸种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与交融,最终凝聚为中国传统哲学鲜明的政治伦理特色。(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