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浓郁社会情结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浓郁社会情结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思想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国的哲人来说,学术的必要性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价值,更在于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与伦理关系有着不解之缘。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如何恢复社会的有序性是当务之急。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所以倡导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成为主流。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每个历史时期的新面貌及每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与时代课题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浓郁社会情结

作为思想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国的哲人来说,学术的必要性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价值,更在于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与伦理关系有着不解之缘。

首先,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围绕着时代的课题和现实问题来展开的。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如何恢复社会的有序性是当务之急。所以,孔子倡导“仁爱”,老子主张“无为”。战国时代,动乱进一步加剧,战争也更为残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国家对于统一的期待更加迫切。问题在于统一的大业会由“七雄”中的哪一个完成,它应当奉行什么样的思想才能够完成。孟子认为是“仁政”,荀子认为是“礼制”,墨子认为是“兼爱”,韩非子认为是“法、术、势”,由此展开了百家争鸣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所以倡导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成为主流。西汉中期,经济恢复,国力强盛,无论是对内维护统一安定,还是对外抵御强敌匈奴,都需要统一思想,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儒学危机,因此“援道入儒”的玄学应运而生。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民众对宗教的向往使佛、道二教得以流布。隋唐时期,兼容并蓄,三教并行,外来的佛学得以大行其道。两宋时代,中原王朝统治力衰落,生存空间被压缩,国家面临异族的威胁,而经济的繁荣又带来人们物欲的膨胀,因此,号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占据上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积重难返、日趋没落,而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工商业者和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由此导致强调务实、注重实用的实学兴起。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每个历史时期的新面貌及每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与时代课题密切相关。(www.xing528.com)

其次,中国哲学立足于人际关怀,以人为本。中国古代哲学首先是要在现实社会中追求和塑造理想人格,无论是儒家推崇的“内圣外王”或“谦谦君子”,还是道家提倡的通过遵循自然规律而达到的精神自由,最终都是要实现人格的完美。同时,古代哲学也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学者都会主动承担探索“治世之道”的责任。古人的“格物致知”是为了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准,再把这种道德推广开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