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礼是制度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礼是制度规范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将礼解释为“制度品节”,泛指西周以来形成的维护统治者地位的礼节制度,是一种制度化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和论述。其三,礼表现为具有指导性的具体行为规范。这套职官制度被称作职官礼,军政制度则被称作军礼。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礼是制度规范

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将礼解释为“制度品节”,泛指西周以来形成的维护统治者地位的礼节制度,是一种制度化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这种制度辐射到整个社会,大则涵盖国家管理,小则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其一,“礼”记录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儒家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较为集中地保存古代各种礼仪规范。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和论述。“三礼”集中凝缩了中国传统礼仪思想。

其二,“礼”是典章制度,也即是政治制度。一个国家、一个王朝若要形成一个整体,并不仅仅由特定的地理范围确定,还需要一套政治制度使得上下形成有效运作的有机整体。在古代中国,这一套政治制度不仅仅表现为法规,更以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礼成为古代王朝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平级之间处理各种关系需要遵循的原则。《礼记·王制》讲:“天子五年一巡守。”天子定期到诸侯国视察,了解下情,称为“巡守礼”。同样,诸侯也要定期朝见天子述职,接受考核。天子巡守和诸侯朝见述职都表现为礼仪。

其三,礼表现为具有指导性的具体行为规范。“礼”不仅作为“理”记录在各种儒家经典著作中,而且还是一套具体的可操作性规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现实的可操作性,也就是可学习、可模仿性。如《仪礼·乡饮酒义》规定,主人要邀请客人到自己家中饮酒,须先到客人家中告知赴宴信息,客人要拜谢主人屈驾光临,主人要答拜。主人致辞请客人赴宴,客人要依礼推辞一下再应允。主人再次拜谢对方许诺,客人再次答拜。主人告辞时,客人再次拜谢主人屈驾光临。这些礼仪都非常具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制定遵循“法天”原则,要体现“天地之序”。《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礼记·乐记》也指出:“礼者,天地之序也。”在《周礼》中,天子和北极天帝相对应,天乙在紫薇垣,天子居住的地方就叫紫禁城。它还设计了一套理想的职官制度,以天地春夏秋冬为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六官又各自统辖六十职,共三百六十职,象征着天地三百六十度。隋唐之后,这套职官制度成为历朝历代的官制模式。这套职官制度被称作职官礼,军政制度则被称作军礼。(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天地”范畴

在古代世界里,“天地”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周易》讲:“天地img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并非是一个空荡荡的场所,其中装载了许多人和物。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健”和“坤”揭示了“天”“地”的品性,前者运动刚健有力,后者沉稳厚实和顺。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天地”保持运动和沉稳两种品性是有“道”(秩序)的,人应该把握这种“道”并顺之。《左传》文公十五年(前612年),季文子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在此过程中,人才能参赞化育,与天、地并为“三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