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凶礼、荒礼、灾礼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凶礼、荒礼、灾礼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凶礼是表达哀悯之情、实施救灾中的礼仪。若死者系高官名士,还要举行赠谥号之礼。荒礼荒礼是国家和官衙在救荒赈灾中采取的礼仪制度。灾礼灾礼是发生自然灾祸时,国君或天子率领官员前往恤灾之礼。古代的灾礼多用于地震山崩、日食月食等怪异灾变的情况。如发生日食,就要行天子救日的礼仪。此外,凶礼还包括吊礼、桧礼、恤礼、问疾礼等,其中桧礼和恤礼仅见于《周礼》的记载,后代亦无相应的仪制。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凶礼、荒礼、灾礼

凶礼是表达哀悯之情、实施救灾中的礼仪。主要有丧、荒、灾等三种典礼。

丧礼 丧礼是在举办丧事、殡殓死者及居丧祭奠过程中的种种礼节仪式,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亡者通过一定的服丧仪式和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哀悼。丧礼的名目繁杂,仪式琐细,从初终到终丧有一连串的仪式礼节。

病危之人初终,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寿终要居于正寝,诸子亲属侍者皆须哭泣。确认死者断气后,要举行招魂的仪式,称之为复。然后要安放遗体,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贝、米等类东西,称之为饭含。再为死者洁身栉发,修剪指甲,用特制的殓衾覆盖尸体,并在堂前庭中设置神主牌位,称为设重;晚上还要燃烛,称为设燎。同时要以帷帐把死者与活人隔开,死者的家属则要除去华装饰品,易服着素,并派人向死者的亲朋家属报丧,后世还要以死者长子的名义发送讣告,称之为命赴。亲友接到讣告后要前来吊丧,举行吊唁(对死者表示哀悼、对家属进行慰问)、致隧(赠送死者衣被)等仪式,之后举行小殓、大殓的仪式。小殓是为死者正式穿上入棺的寿衣,大殓是指入棺仪式,同时伴随规模较大的祭奠哭丧活动。大殓礼毕称既殡,既殡之后家属要按血缘的远近衣着不同等级的丧服,称之为成服。成服由重至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服饰、时间和行为限制。成服要穿到下葬之后,每天早晚要在棺前哭奠,下葬前两天晚上,要在棺前作最后一次哭奠,称之为既夕哭。同时请人占卜算卦,查看风水,选择墓地和下葬的日期。下葬的前一天,将灵柩迁入祖庙进行祭奠,称祖奠。若死者系高官名士,还要举行赠谥号之礼。

下葬之日要举行盛大的发引仪式,后世称之为出殡,有致丧乐队、家属亲友及送葬人等组成仪仗队伍,后世的仪仗队伍常有和尚道士跟随灵车念经诵祝,并一路抛撒纸线。灵柩到达墓地,仍要举行祭奠仪式,在默哀和哭声中,将灵柩及随葬品掩埋,并筑土成坟。埋葬死者之后,还有反哭、虞祭等仪式,反哭是家属回到停柩之处升堂再哭,虞祭是安抚死者灵魂的仪式。之后又有卒哭之祭,先秦时这种仪式因死者的身份不同而间隔的时间也不同,后世这一仪式一般在丧后第一百日举行,在民间则受佛教的影响,有“做七”的仪式,七七四十九天举行卒哭之祭,表示从此之后,死者魂飞魄散,离开家宅。丧礼的仪式繁复,这里不再细述。

荒礼 荒礼是国家和官衙在救荒赈灾中采取的礼仪制度。依据《周礼·地官·大司徒》所载,荒礼的内容主要有:

散利:遇有较大的自然灾害,以国君的名义无偿地赈给灾民;在发生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将食物钱财借给灾民,收获后归还。

薄征:遇有灾祸,国君下令蠲免、减少或缓征租赋。

缓刑:遇有凶荒之年,对于触犯刑律的灾民,在执法中适当宽缓,以示哀矜。

弛力:灾荒之年,对于灾民减免徭役,或实行交纳钱财以顶替徭役的方法。

舍禁:凶荒之年,对灾民开放皇家山泽园圃,使之入内采摘猎捕,以为生计。(www.xing528.com)

去饥:凶荒之年,对灾民放松关肆之禁,宽缓关市之征,使之通过关卡到无灾区域生活,或废除商贾进入灾区关卡的征税,从而使灾区的财物得到更多的调剂和流通。

省礼:国有灾荒,降低礼仪规格,减少庆贺、祭祀典礼或干脆省略其中的一些仪式。

杀哀:灾荒时期,丧葬之礼不得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蕃乐:大灾之年,朝廷和官府停止演舞奏乐的娱乐活动,取消一些节日的娱乐活动,并裁减乐工歌伎,使之归就农业

多婚:凶荒年份,提倡男女多为婚配,从简婚礼仪式,以补充和增殖人口。

鬼神:凶荒时期,广祭鬼神,以求神鬼庇佑。

除盗贼:凶荒时期,严厉打击盗贼,维护灾区的社会治安,以使民心稳定。

灾礼 灾礼是发生自然灾祸时,国君或天子率领官员前往恤灾之礼。古代的灾礼多用于地震山崩、日食月食怪异灾变的情况。如发生日食,就要行天子救日的礼仪。以汉代为例:日食发生时,天子身着素服,避于正殿,同时陈设五种兵器、五面大鼓,用朱色丝绳环绕社坛,由太史登灵台伐鼓,祝、史等官进行祝告,侍臣戴赤色巾帻,闻听鼓声,带剑入侍,其余高级官员亦皆持剑立于门户前,卫尉此间要率骑巡逻,整个礼仪要到日光恢复正常后方结束。这种灾礼称天子救日礼,又称“合朔伐鼓”“伐鼓救日”礼,历代礼书多有记载。

此外,凶礼还包括吊礼、桧礼、恤礼、问疾礼等,其中桧礼和恤礼仅见于《周礼》的记载,后代亦无相应的仪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