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产生江湖的根源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产生江湖的根源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湖”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表层原因,又有深层原因,兹择其要阐释如下。不平等与不公正是产生“江湖”的社会根源。杜向阳在《江湖文化与文化认同: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机制》一文中阐述了生存焦虑是产生江湖文化心理根源的问题,他认为:游民是创造江湖文化的主体,其根本心理特征就是“生存焦虑”。这种焦虑与生存密切相关,对游民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产生江湖的根源

“江湖”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表层原因,又有深层原因,兹择其要阐释如下。

封建官僚制度的弊端是产生“江湖”的制度根源。古代在江湖上有些名气的人往往是想进入官场但很难融入这个官僚体制的人,或者是看透官场、厌恶官场而退隐江湖的人,也有一些是在官场混得不好或混不下去转而走向江湖的人。总之,绝大多数江湖名人是由于仕途不得志才奔走江湖。之所以发生这些情况,很大的原因是陈腐的封建官吏制度。两汉时期实施“察举”与“征辟”的选人用人制度,察举是由地方长官在所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中央以备录取;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宰相级或地方政府刺史级的官僚可以征聘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这些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就慢慢地变了味,成为任人唯亲和卖官鬻爵。魏晋南北朝实施“九品中正制”,但晋代以后,中正的职权把握在大小豪门士族手中,九品中正制也就逐渐转化为巩固门阀特权的工具,以致形成后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之后一直到清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来选取人才,由于科举考试注重的是文化知识,到了明代变成模式呆板、格调僵化的“八股取士”,不少真正有实践能力的人士就被挡在官场的门外。加之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位的险恶环境,所以有为数不少的人士看透了这种陈腐的官僚制度,退出官场走向江湖。

不平等与不公正是产生“江湖”的社会根源。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依附于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的等级关系。周朝实行世袭制和分封制天子之下有公、侯、伯、子、男、庶民百姓,战国秦国为奖励军功就专设20等爵,等级分明。秦汉之后在皇帝之下有三公九卿,其后官职分九品,人分为三六九等,即便是服饰衣着也彰显着尊卑贵贱、不同等级。以官吏而言,古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分为官、僚、吏,官是正职,僚是副职,吏是办事员,官与僚是“国家干部”,吏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到明清时期,吏既无正常的晋升渠道,又往往没有俸禄,为了养家糊口,就经常滥用体制力量在体制外谋取私利,甚至与江湖势力勾结共同为非作歹,《水浒传》中就描写了为数不少的“吏”投奔水泊梁山。再以庶民而言,也有良民和贱民之分,贱民即奴婢,既不可以和良民通婚,更不可能出仕做官,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此外,官员犯罪可以通过“请”“赎”“官当”等形式减免,而庶民百姓就完全不同了。至于“公正”,社会制度就对庶民百姓就更不公平了,不仅权利不平等,而且机会不平等、分配不平等,规则也不公平。权利不平等使得富贵者世代相袭,卑贱者很难摆脱当牛做马的境地;机会不平等使得少数人能够巧取豪夺,贪婪掠夺财富,多数人则望尘莫及;分配不公平和不合理使得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贫富两极分化;而规则的不公平则使得官员的权力可以寻租,权钱可以交易,庶民百姓永无出头之日。这些不平等与不公正迫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民众只有通过奔走江湖这条路才能找回一点人格尊严、才能改善一些窘迫的生活境遇。(www.xing528.com)

贫富差距过大是产生“江湖”的经济根源。从理论上讲,适当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但贫富差距太大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财富具有吸金效应,贫富差距太大,必然造成富者更富,贫者更贫。这种现象不仅容易引发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滋生仇富心理和仇官心理,加深对官府的不信任,致使社会心理失衡,而且会影响社会秩序,加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诱发违法犯罪活动,恶化社会治安形势,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结构,容易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甚至畸形化发展,激化阶层矛盾,甚至会造成社会对立与冲突动荡。黄巢起义就喊出“天补均平”的口号、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喊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的口号、南宋钟相与杨么起义喊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就是活生生的例证。中国素有不患贫而患不均、光脚不怕穿鞋的观念,当一个社会中有人腰缠万贯、挥金如土、奢靡腐化,有人却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疲于奔命时,那么这种由于贫富不均形成的社会现象就必然导致一些人为了谋生而奔走江湖,脱离原来的土地和原有的社会秩序,或仗义行侠,或聚啸山林,或结帮成群,或卖艺谋生,或乞讨行骗,成为浪迹天涯的游民或结伙成为称霸一方的势力。

生存焦虑是产生“江湖”的心理根源。杜向阳在《江湖文化与文化认同: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机制》一文中阐述了生存焦虑是产生江湖文化心理根源的问题,他认为:游民是创造江湖文化的主体,其根本心理特征就是“生存焦虑”。脱序的游民游荡于城市和乡村,他们失去了土地,没有恒产,今日还有酒肉吃,明日可能就横尸街头。危险不仅来自食物短缺和居无定所,还有统治阶级的律法和围捕,有产阶级的不仁甚至迫害以及游民群体内部的竞争和自相残杀。这种焦虑与生存密切相关,对游民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江湖文化的诸多特征都与生存焦虑有关,例如江湖文化崇尚结拜、建立团伙和人情关系网络,实际上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缓解生存焦虑。此外,江湖文化崇尚暴力和追求财富也源于生存焦虑,因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时刻处于生存焦虑中,使得这种焦虑成为一种内驱力,驱动江湖游民以暴力的手段去追求财富,只有掌握了足够强大的暴力和足够的财富,才能保障生存,缓解焦虑,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