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俗语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

俗语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俗语”就其形成而言,绝大多数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在民间广为流传、约定俗成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定型语句。俗语是约定俗成的惯用语,广泛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则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此外,俗语与俚语、谚语有时的界限也并不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既是俚语、谚语同时又是俗语,当然仔细考究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俗语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

俗语,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的定型的语句,也称为常言、俗话,即人们口头或文学作品常见的“俗话说”和“常言道”。狭义的俗语既不同于俚语、谚语、歇后语和成语,但又介乎俚语、谚语、歇后语和成语之间,具有自己的语类特点;广义的俗语则包括大多数的俚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俗语词、方言词和书面语中的成语等。

俗语浓缩着民间智慧,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日积月累对社会生活的总结,它不像有些书面语言晦涩难懂,往往用一句形象顺口的语言就能简洁明了地点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口口相传,言简意赅。俗语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字数少,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容易让人一目了然,熟记于心。

“俗语”一词的形成应当不晚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的《西门豹治邺》(褚少孙补写)一文曰:“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其后,汉刘向《说苑·贵德》曰:“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作“画地为狱”。“俗语”就其形成而言,绝大多数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在民间广为流传、约定俗成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定型语句。(www.xing528.com)

俗语与成语、俚语、谚语、歇后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有时彼此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俗语是约定俗成的惯用语,广泛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则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例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与“弱肉强食”,“捡了芝麻,丢掉西瓜”与“因小失大”,“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与“分道扬镳”,前者为俗语,后者系成语。但有些时候俗语与成语之间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有的俗语同时也是成语或歇后语,例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等就既是俗语,也是成语;“老虎屁股摸不得”既是歇后语,也是俗语。此外,俗语与俚语、谚语有时的界限也并不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既是俚语、谚语同时又是俗语,当然仔细考究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