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作品导读

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作品导读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崇尚道德、追求道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兼容并蓄的合和特质中华民族具有兼容并蓄、讲求合和的精神特质,形成理性宽容、和谐共存的文化传统。兼容并包、共存并处、注重合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性。爱国情怀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作品导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和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涵深厚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讲,其特质主要包括: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儿女奋发进取、知难而进、刚强劲健、锲而不舍、刚健有为、薪火相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各族儿女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勤劳勇敢、崇尚奉献的品质 中国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崇尚奉献的民族。相传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就“教民农作”,《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传世文献中有大禹勤勉奉公、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还有“盘古开天地”的勇气、“女娲补天”的艰辛、“夸父追日”的坚毅、“精卫填海”的执着、“愚公移山”的坚持,无一不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崇尚奉献的品质的真实写照。延续至当代,从大庆和大寨人的战天斗地到两弹一星与航天人的吃苦奉献,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惧艰难,艰苦奋斗,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刻苦耐劳、勇于奉献的高尚境界。

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 崇尚道德、追求道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孝顺父母、尊师敬长、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见义勇为、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等,均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传统美德,其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我们的祖先倡导“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立德树人”“以德服人”,表现在义利观上,中华民族向来尊崇道义,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就是真实的写照。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不断阐释着“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穷不失义”的价值观,孕育出中华儿女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www.xing528.com)

兼容并蓄的合和特质 中华民族具有兼容并蓄、讲求合和的精神特质,形成理性宽容、和谐共存的文化传统。“和”即和睦、和谐、祥和、“以和为贵”,所谓“海内合和、万世蒙福、天下幸甚”“德莫大于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合”即调合、联合、融合、“天人合一”。古人认为,人既要与自然合和,所谓“与天地相参”“与天地合其德”,讲究“天人之合”,倡导厚德载物,像大地一样兼容并蓄万物,以宽宏博大之胸怀对待万物;同时人也要与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更要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先异后同。兼容并包、共存并处、注重合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性。

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心,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精神支柱。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情怀,《左传·昭公元年》的“临患不忘国,忠也”、《礼记·儒行》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体现出深深的爱国情怀。在近代以来爆发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中,为了国家的统一,英烈们抵御外侮、前赴后继、喋血沙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儿女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发愤图强。爱国情怀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