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生礼仪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

中职生礼仪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文明礼仪教育,能够提高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能力,使广大中职生更自觉主动地遵礼守礼。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中职生进行礼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与现代多元文化教育相结合,在辅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其次,不断提升教育者文明礼仪效能感,增进中职生文明礼仪认同感。

中职生礼仪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教育系统,具有现代多学科特征,使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独揽文明礼仪教育开展的要求。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全过程,可借助于构建中职生文明礼仪认知、认同和践行一体化模式,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结合教育模式,运用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教育模式,以多学科视角构建全面而深入的教育范式现代教育模式,以产生协同效应,使文明礼仪知识呈多维非线性融合的形式展开,最终形成立体的文明礼仪教育发展格局。

(一)构建认知、认同和践行一体化模式

首先,要提高文明礼仪教育课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职生文明礼仪认知。通过文明礼仪教育,能够提高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能力,使广大中职生更自觉主动地遵礼守礼。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中职生进行礼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与现代多元文化教育相结合,在辅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坚持开展对文明礼仪教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之后,当代中职生能够树立较高的文明礼仪认知自觉。但是随着时代快速变化发展,中职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还是遇到了瓶颈:由于传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以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为主,理论性较强,在缺乏以中职生为中心的道德需求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深入的教育延展。相应地,学生在长期接受空洞乏味的文明礼仪理论教学中失去了原有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而教育者又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只是按部就班地复制课文内容,丧失了教课的热情。另外,中职生在物质主义的影响下,认为文明礼仪教育对自身发展和就业方面的直接帮助不大,对文明礼仪课程报以敷衍了事的态度,丝毫无法顾及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课程的用心。因此,文明礼仪教育要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把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贯穿于文明礼仪教育的全过程,将家庭、学校和个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明礼仪教育效果的共同推手。沿用古人的教育智慧,让中职生在形式各异的礼文化践行活动中亲近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礼文化宏博的历史底蕴,进而自觉瞻仰更高层次的文明礼仪认知,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礼仪素养和文明礼仪践行能力,在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

其次,不断提升教育者文明礼仪效能感,增进中职生文明礼仪认同感。建立一支极具文明礼仪效能感的教师队伍,对职业院校文明礼仪教育能否达到最优教育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首要接收人,教师文明礼仪教育的效能感决定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吸收程度与整合效率,是作为学生接受文明礼仪教育的最直观的知识来源。可见,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传播者。效能感高的教育工作者会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尽其所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中的精华,并将所学知识和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认同感一并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礼仪价值观念,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教育者应该改变“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育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充分利用课堂多媒体设备扩充课外相关知识,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新颖的教学形式让中职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避免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厌学情绪,以及囫囵吞枣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方法创新的前提下,教育者要增进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同感,除了对优秀传统礼文化进行充分整合,并将其作为教育内容融入文明礼仪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学要不断总结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对当代社会文明礼仪的了解,以增加文明礼仪的认同感。

最后,充分激活文明礼仪教育“第二课堂”的潜力。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文明礼仪理论知识,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要积极开辟现实课堂教学之外的文明礼仪实践基地,即开展以配合传统文明礼仪教育课堂为目的的第二实践课堂。而第二课堂的开展是以学生自主进行文明礼仪实践为主,教育者从旁辅助的全新教育理念促成的,即从文明礼仪活动的策划、筹备、开展、总结都由中职生自发组织的学生团体配合完成。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干部和学生积极分子的号召组织,中职生在参与每一次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文明礼仪活动的教育质量和总体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要使中职生总体文明礼仪修养达到较高水平必然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中职生自身的长期通力配合才能实现的。中职生应当主动亲近优秀传统礼文化,形成文明礼仪自觉意识,从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抽身,体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内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结合教育模式

一般而言,中职生根据年级递增大致分为思想懵懂期、思想活跃期、思想稳定期和思想外化期四个思想时期。根据中职生思想的成熟状况,合理运用共时性与历史性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首先,传统意义上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共时性教育,采用的是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注重同化效应。而文明礼仪理论课作为教学形式,是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渠道,所以要高效率完成文明礼仪教育任务,提高文明礼仪教育效果的明显优势。然而,为了更明晰地彰显和发挥文明礼仪理论课教学的独特优势,还需要深入改革其教材、教法。一方面,在国家教育目标指导下,依照课程标准完善职业院校文明礼仪理论课教材,增强其优秀传统礼文化传播和释疑解惑作用的针对性。教材是开展学科教学的实际依据和实现学科任务的物质载体,作为职业院校文明礼仪理论重要知识载体的教材,要在符合历史必然性方向的基础上与中职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结合,实现体系的循序渐进、相对稳定和内容的可读性和分量的弹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联系教育内容实际,为中职生实际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上,运用形象的讲演、深刻的讲述和生动的讲解向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启发学生对优秀传统礼文化的深入思考;在课外实践上,围绕文明礼仪主题进行并适时给予控制和引导,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因此,为了抓住教育对象的情感要求、及时沟通、创设情境、升华情感,将文明礼仪理论内化为素质,促进中职生文明礼仪认知,必须把具有共时性传统教育模式作为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存在方式和载体。

其次,在整个职校学习期间,中职生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表现出递进式的理性化发展。第一学期,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不成熟,而一年级又是受“灌输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引导性的文明礼仪教育并帮助其确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一年级时采取共时性教育模式还是比较有效果的。第二学期,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一些思想和基本判断,加上职校时期的时间支配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安排,因此这一时期应当加强学生的“鉴别教育”。教育者加强对学生总体的思想状态了解,针对其文明礼仪认知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学期,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思想,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应该注重的是“选择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礼仪观念,避免被“失礼”现象同化。到了三年级下学期,这一时期的中职生已经具备了较完备的文明礼仪知识,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文明礼仪品质,同时也正处于中职生文明礼仪思想的外化期,也就是对职校时期所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实效性的展现。因此,这时期的文明礼仪教育要注重“巩固教育”,即对所学文明礼仪内容的全面翻新,促进中职生知行合一的切实践行。

最后,历时性文明礼仪教育是在实施共时性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主要通过对学生在不同时期所需要的文明礼仪认知内容进行阶段性划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三)运用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教育模式(www.xing528.com)

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包含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两者在功能上是互为表里的。特别是隐形教育的存在,对显性教育的发展起补充的效果。因此,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职业院校的校园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学风,强化文明礼仪教育资源的“合礼”优化与配置,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衔接的文明礼仪教育新模式。

首先,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即在显性教育中渗透隐性教育。渗透式教育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它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文明礼仪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优化,开展丰富多彩并为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内风气,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愉快情绪和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职校文明礼仪教育如果缺乏隐性渗透,那么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能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整个课程的进展就容易起到反效果,使学生对呆板无趣、毫无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感到失望,并逐渐失去对文明礼仪课程的兴趣。因此,只有把握好文明礼仪隐性渗透的教育方法,才能让教育者在对显性教育的不断改进中赋予教学课堂以新鲜感和趣味性。

其次,加强职校文化建设,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陶冶式教育是一种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职校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特点,经过长期的教学活动所积累的运行机制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良好文明礼仪的品质和土壤,是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学生文明礼仪认同感的培育和养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必须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迎合社会文明礼仪的发展趋势,营造有礼文化色彩的校园景观与校园风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可见,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在历史的沉淀中能够“活”起来,为学生创造生动的校园文明礼仪氛围,推动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职校整体文明礼仪精神面貌是校园隐性教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校园中每一个成员都受到整体精神面貌的影响与熏陶。而职校整体文明礼仪精神面貌是学校综合环境结合形成的一种隐性的文明礼仪教育环境,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总体精神风貌和校园氛围,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情感认同。

最后,发挥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构建开放型教育模式,以有效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锤炼人。中职生最终走向社会,为社会做贡献。针对中职生思想活跃、有激情,但了解社会和实践经验较少的特点,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要积极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推动文明礼仪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从根本上说,学校文明礼仪是生活的一部分。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课堂就是一个小社会。课堂拥有自己的思想道德,这种思想道德与它的规模、各个要素的特征以及它的功能相应,这既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文明礼仪实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文明礼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文明礼仪实践的意义;另一方面,中职生在校园生活间隙中的文明礼仪实践。总之,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的内隐性、渗透性和实践性特点,增强对中职生实践思想和行动能力的指导,从而培养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意志。

当前,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模式亟待创新,以此作为切入点,强化职业院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在各自教育影响领域发挥最优的教育和熏陶作用,以最大限度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四)以多学科视角构建全面而深入的教育范式

“范式”是美国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即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在整体中,它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因此,要构建全面而深入的文明礼仪教育范式,让中职生在了解、热爱并内化优秀传统礼文化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我们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展开教育活动,以潜在的方式影响高效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和价值判断。

首先,以社会学习理论提升中职生文明礼仪认知。根据观察学习理论的观点可知,文明礼仪行为习得的首要步骤是获得文明礼仪认知。班杜拉认为,“在观察学习过程里,认知决定了哪些环境的事件能被观察到和赋予它们什么意义、它们是否会产生持续影响、它们将具有的功效以及所传递的信息被如何组织为将来行为的外化过程所用的关键问题”。然而,在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参与者包括家庭教育者、学校教育者以及作为受教育者的中职生。因此,教育者拥有正确的文明礼仪认知是达成文明礼仪教育“知行合一”教育目的的关键。一方面,提升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认知。榜样教育可以增加中职生对文明礼仪行为的关注度。同时,对榜样进行适当的外部奖惩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文明礼仪认知,树立正确的文明礼仪标准,是帮助青少年培养明辨是非、善恶的文明判断。另一方面,提高教育者的文明礼仪认知,加强家长的文明礼仪榜样示范意识。在家庭生活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父母自身成为榜样示范,无疑会影响孩子对文明礼仪行为的认知,从而起到文明礼仪的教育目的。而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严格规范,并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践行文明礼仪行为。

其次,以心理学教育理论促进中职生文明礼仪认同。从我国职业院校的总体文明礼仪教育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还是文明礼仪规范的践行,总是以一种较为极端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规范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这容易造成学生对文明礼仪行为认知的偏差,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文明礼仪自主判断的智慧;另一种是以放任自流的形式提醒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这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明礼仪认知摇摆不定。因此,我们必须吸收科尔伯格的教育目的观,在教授文明礼仪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文明礼仪认知、认同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在确定教育的目标时,科尔伯格还强调了发展原则,即基于中职生的文明礼仪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循序渐进,符合中职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见,我们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既要重视对学生共性的培养,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科尔伯格的发展性原则,制定具有层次性的文明礼仪教育发展目标。教师在文明礼仪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特点,又要符合中职生总体认知结构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文明礼仪心理认同水平发展。

最后,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由理念层次向践行层次转换。在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而现实实践中活生生的人是其出发点和直接作用对象。由此可见,构建以人为本的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首先要以作为独立个体的中职生为出发点,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表明,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确认和提升的,而且实践活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众所周知,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文明礼仪教育的最终价值就是实现文明礼仪行为的践行。可以说,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理论价值需要在中职生的生活世界中转向实践。因此,做好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实效性,既要对文明礼仪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化思考,又要有具体落实文明礼仪实践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应该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形成独特的学校教育特色。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应该统筹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中职生文明礼仪践行的动力,以及注重研究文明礼仪实践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关心学生的道德需求,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文明礼仪践行发展的契合点等,以此促进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从理念层面向践行应用层面上的自主转换。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社会主义今天,党和国家愈来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伦理道德思想宣传与教育,这是民族文化及其伦理道德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遗憾的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中职生,对礼文化知之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然而,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科技人文知识的殿堂,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中职生的重要使命。由此,对中职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关系到中职生的自身发展,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所以,教师要立足传统优秀传统礼文化对学生进行礼仪教学,借此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但需要注意一点,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礼文化教学时,教师还要立足时代发展的背景,在信息时代下对学生进行网络礼仪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