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国学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小学国学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就是“人学”,也就是重点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规范,解决怎样修身、怎样与人相处的问题,从而解决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德行、重修养是中国儒家文化主要推崇的核心思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的“文明礼貌”,实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由“礼”而生发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对于国民素质的扶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则可以承担起这重要的职责。

中小学国学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就是“人学”,也就是重点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规范,解决怎样修身、怎样与人相处的问题,从而解决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许多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感,诸如尊师好学、崇尚节俭、爱护自然、遵循规律、重视实践、任人唯贤、珍惜友情、乐观开朗等等,这些都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社会责任”强调的品质不谋而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社会责任”有详细的界定,这些字眼都是以当代人的语言表述出来的,但是仔细推敲,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不谋而合。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如若能承担社会责任,首先要“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这是对学生能融入群体和社会的基本道德素质的要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修身”;其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这实际上就是“齐家”;而“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制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驶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提出,实际上就是每一个个体为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所能做到的“治国”行为;最后提到的“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行动”实际上就是和平年代每一个人能够“平天下”的具体行为规范。

“自尊与自律”,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讲德行,重修养,即“修身”与“克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德行、重修养是中国儒家文化主要推崇的核心思想。“修身”与“克己”,早在《周易》《大学》《中庸》《论语》《荀子》等儒家典籍中常见,最初指的就是磨炼自身、约束自己的意思。儒家提倡的道德体系就是通过修身养性,改变个人,从而适应、维护社会、国家的正常秩序。个人首先通过学习增强自我约束力,成为合格的家庭成员,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儒家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家”,所以合格的家庭成员才是基本的道德伦理角色。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国家公民,构成儒家的道德修养评价的统一对象。所以孔子提出“修身”和“克己”。“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而自尊就是要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为人之道”的认识,首先就是要肯定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生命是宝贵的,但是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人的尊严。人格的尊严在于道德的自觉,有道德自觉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的“文明礼貌”,实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由“礼”而生发的一系列行为准则。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礼”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礼”是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要内容,孔子、孟子、荀子都强调“礼”对节制人的行为、修身成德和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其内在蕴含了尊敬、节制、谦让、和谐的精神,这对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当下学生能表现礼敬谦和、遵守规范、举止文明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实则就是中国儒家学说反复强调的“仁”与“诚”“信”。“仁”是中华传统文化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和谐共生原则。“仁”即爱人,它以血缘之爱为基础,最终体现为推己及人的“仁民爱物”,就是要抱有“泛爱众而亲仁”的宽厚情怀,体现了我国古人的一种宇宙情怀和极高的价值追求。“诚”“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的品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把“信”视为“仁”的主要德目,孟子则把“朋友有信”纳入“五伦”规范,汉代董仲舒把“信”列为“五常”之一,确立了“信”在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诚”“信”就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的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仁”“诚”都已形成系统性的教化理论,以这些理论来教育当代学生,完全可以实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孝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尊老爱幼为核心的良好的民族礼仪,其中最为推崇“孝”。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孔子强调,人首先要对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有“孝悌”之情,但是,他又没有将“孝”仅仅局限于小范围的亲近群体,所以,孔子还指出,人的“仁爱”之心要推己及人,要“泛爱众”,由此再推及至更广泛的人,建立一个同心有爱、和谐有序的社会群体。如何建立这样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孔子指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并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由儒家学者提出的这个观点,后来则成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尊老、敬长、爱幼的思想根源深远,对构建现今和谐的社会群体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由于长期以来对“利”的推崇和追逐,导致人民的公民意识、群体意识、责任意识、友爱意识等严重崩塌,现在许多城市的路上、车上,扶老携幼、尊老爱幼、互相礼让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人们利己思想极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反思,而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更要率先提上日程。对于国民素质的扶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则可以承担起这重要的职责。(www.xing528.com)

有修身克己的道德规范,有自尊自爱的独立的人格精神,有推己及人的感恩之心,有文明礼貌、诚信友善的道德意识,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制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等。[14]这些也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例如“敬业奉献、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实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业”传统。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素来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传承着尽责敬业的职业操守,《尚书·周书》中就提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指出,人应该“执事敬,与人忠”,“敬其事而后其食”,朱熹也曾经说道:“主一无适便是敬”……正是历代人民对“敬业”的恪守和提倡,才有了我们灿烂的中华科技和文化。

再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社会责任之一还有“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制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一再强调的“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要战胜自己的私欲,做事恢复到合理化,即“具有规则和法制意识,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在当下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很大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使得当下学生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矛盾突增;自我约束能力差,常常以个人利益冒犯社会规范、法制的现象。而“克己复礼”则强调通过自我道德的提升,在交往中做到坦诚、宽容、克制、体谅,从而实现人的自身和谐和人际和谐。现在看来,不论是其思想内涵,还是其实践要求,对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的秩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如“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这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文明中最伟大的一个贡献,最早来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道两家思想体系,历经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宋代程朱理学的“天理”之说等,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哲学体系。其内涵一方面包括人在改造自然时要不违天时,对天、地、人三才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则强调人应当依法自然,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其核心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共消共亡的和谐共融的生存观念。近代以来,随着工业主义机械化的产生,战争工业化的泛滥,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现代科技改变了自然界某些事物本来的属性,甚至超越了自然所能承受的阈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完全的转变,人类“把自然当作是可以任意摆布的机器,可以无穷索取的原料库和无限容纳工业废物的垃圾箱”[15],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生态的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各种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甚至是信息危机扑面而来。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逐渐步入世界强国的中国,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智慧,对未来的世界建设者——中国学生开展以尊重自然,绿色生活的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从而让未来中国的生态环境参与到全球生态圈的共生互利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