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挖掘乡土地理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乡土地理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以乡土文化的形态为标准,可将乡土文化分为物质性乡土文化和精神性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包括对乡村历史发展脉络的学习,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与人文意识;对乡村传统生产技术与传统手艺的学习,让乡村学生在掌握乡村生存技能、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产生乡土自豪感。

挖掘乡土地理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然环境是多样文化产生的条件,乡土区域的销蚀也便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文化源于乡土地理环境,而后向城市集中,并在城市产生新的文化类型。乡土文化中不乏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乡土课程需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捡”起来,让乡村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在乡土文化被定义成落后、愚昧文化之前,或者说在社会追求利益与现代化之前,具有善良、朴实的代表性,甚至可以说是真、善、美的文化。

(一)挖掘乡土地理内容

乡土地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具有十分鲜活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熟悉家乡,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情感的良好教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学生虽然生长在家乡,但对家乡的很多文化资源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地理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专题性的实践和探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之感。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良资源。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挖掘其中的知识元素,精选相关内容,在地理学习中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志向,这无疑是实施乡土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良资源。

(二)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可被理解为是一个地域内长期积淀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地域是乡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特征。若以乡土文化的形态为标准,可将乡土文化分为物质性乡土文化和精神性乡土文化。物质性的乡土文化主要是指当地人民创造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服饰、传统的设施等;精神性的乡土文化是指当地人民创造的精神文化,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如民间文学作品、当地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民间艺人的手工技能等。笔者所指的乡土文化包括物质性的乡土文化和精神性的乡土文化,是指一个区域内长期积淀的文化,它包含当地的建筑、人物、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技能队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方式。由于学生对于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资源并不一定了解,因此地理教师平常应注意挖掘乡土文化,将其有机地引入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土文化包括对乡村历史发展脉络的学习,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与人文意识;对乡村传统生产技术与传统手艺的学习,让乡村学生在掌握乡村生存技能、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产生乡土自豪感。

1.构建多元化乡土课程

(1)构建多元化乡土课程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增强学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和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开设多元化乡土课程,在普及乡土文化的同时,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感受民间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理解、热爱乡土文化,并唤起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若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便是该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民族文化传统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唯有全民族成员认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血液”中,民族文化的永世传承才得以实现。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只有对他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才能使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第二,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学生通过对乡土课程的学习,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知识,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及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本民族的崇敬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来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知道现代的建设成就,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转变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同时,将民族平等观念、民族团结意识渗透其中。因此,尊重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的乡土教育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有助于推动本地民族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多元化乡土课程的开设将学校教育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可以激发师生的创造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直接或间接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提供重要途径,如湘西地区可对民族服饰银饰、剪纸、锉花、蜡染、刺绣、织锦、纸扎、陶艺雕塑、傩面具等进行搜集和挖掘,并对这些传统工艺技能进行传承,这样既丰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既培养了具有一技之长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乡土能人,又可以开发物质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和对民族知识、民俗礼仪、传统表演艺术的挖掘学习,还可培养民俗表演人才和导游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从远期看,学习本土文化还有利于学生逐渐产生对家乡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思考,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多元化乡土课程的原因

第一,乡土课程是以培养乡土民族文化意识,激发乡土民族情感,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乡土课程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意识,了解民族历史和民族风情,掌握生产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乡土课程作为地方或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还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施个性化、多元化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开发实施多元化乡土课程,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无疑是民族地区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方式和可行途径。

第二,乡土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需从多渠道进行资源挖掘,“乡土课程资源”是学校及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涵盖了乡土历史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

第三,乡土课程的孕育载体乡土文化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开发实施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课程时,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把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的目标。要根据校情、学情去构建多元化的乡土课程体系,从多渠道精挖那些促进学生发展和地方需要的乡土课程资源,同时采取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形式及评价方式。

(3)如何构建乡土课程体系

第一,教材编制多元化。“乡土教材,即在学科课程标准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通常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主要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及农业发展的新成就等。有利于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树立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乡土教材再现了地方文化艺术与人文特征,是民族地区学校实施乡土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载体。因此,要切实发挥乡土教材的功用,首先需根据学生、学校及地方的多元需求,使乡土教材种类、内容编制多元化。例如,可编制普及乡土知识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综合性乡土教材;专题性乡土教材,如乡土历史、民族风情、民族艺术、乡土文学等校本教材,既可辅助国家、地方课程,又可促进乡土民族文化的传承;联系本地实际的乡土民族文化读本,以拓展国家课程的教学资源。其次,呈现的方式多样化。特别要注意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展现学习内容,从语言、版式和绘图等方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可见,多元化系统化的教材能全方位展现民族地区绚丽多姿的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将民族文化纳入高中乡土教育之中,可促进个性化、多元化教育,切实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

第二,课程形式多样化。乡土课程要坚持灵活多样、生动有序的形式。可采用常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开放式教学,或进行研究性学习,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预设目标,也可注重生成性;可以是国家或地方课程的辅助课,还可以是专题讲座、竞赛比武、成果展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例如,开设综合性或专题性地方、校本乡土课程,也可将国家课程进行“乡土”延伸,还可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运用于研究性学习,甚至可以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和精通民族文化的家长们参与教学。另外,还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兴趣小组、校园文化节、民族特色的课间活动等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开展历史调查、参观访问、社会采风、各类小制作和民族艺术展演等社会实践活动。这样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地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活动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的本领。

第三,评价方式多元化。乡土课程教学评价应以改进与激励为主,将评价作为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手段。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发现学生特长,展示学生才华,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实施乡土课程的能力,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课程目标。为此,宜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即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核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①制定以创新意识为内涵的认知、操作、情感三方面的评价标准,包括知识能力、审美与表现、交流与合作、乡土素养、兴趣爱好、态度习惯等。注重以个体全面发展与潜能相结合的标准评价。②评价过程多元化。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新课程理念制定过程参与评价,自评与互评、激励性评语评价、家长评价、综合实践、课题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调查报告、小论文、探究有感、小制作、文体表演等学期总评。总之,以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为理论依据,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学期总评建议采用等级制评价,给予“优秀”“合格”等级,不给“不合格”等级。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等,可通过口试、观察、访谈、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方式进行,尽量少用笔试。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乡土民族文化的情感以及学习的自主性。(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乡土课程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而是在充分考虑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审慎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乡土课程所主张的传统文化作为对现代文化的有效补充,并不会阻碍现代化课程的进行,二者共存共生、相互补充,弥补了乡村学生的发展缺陷,共同打造出能在现代社会立足发展的乡村学生。

2.引入乡土题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师应从学科教学出发,引导学生热爱并关注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服务家乡、服务社会。学生发现自己在地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学科本身的应用价值可使学生更为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也舍得在地理学科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例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中的农业部分内容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每个月回家的时间进行一些必要的走访与调查。学生带回的调查资料更便于进入学习内容,在后期对家乡当地农业的发展可行性意见给出时,也可以更为具体准确。再如,对家乡农业发展的课题:我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在各学习小组所展示的建议中,不仅有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分析,还有农业发展成功的典型案例。学生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还进行了较多的实际调查,图文并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成果。其实涉及乡土内容的教学题材还很多,只要教师依据教学实际进行科学设计,引导学生留意家乡的地域条件,就能从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规律。

3.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外传承乡土文化

乡土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于一种只能让人参观的“博物馆”文化,应让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并且以更好的形式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地理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利用互联网社会调查进行资料搜集,发掘相关的乡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计划地安排相关的报告、讲座、实践等,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寻找切入点,针对典型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讨论交流;还可组织乡土地理知识竞赛,有关乡土的社团宣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探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乡土传统文化的陶冶,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探索精神,进而转化为一种文化能力和人生智慧。

总之,地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汲取和利用乡土地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华,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加以审视、甄别,依据时代需要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加以融入和渗透,将乡土地理教学与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相统一,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同时使地方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4.案例

本文以“人口迁移”为例,设计地理课外活动,调查家乡的人口迁移及迁移因素。

调查目的:了解家乡的人口迁移历史,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丰富学生的爱乡和爱国情感。

调查内容:了解家乡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流动方向。

调查路线:利用周末一天的时间,调查平江县安定镇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把安定镇分为四个区域,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调查一个区域。

调查计划:首先明确调查的问题、内容和目的,其次制定调查路线,再次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最后分享成果。

(1)学生先了解××镇的基本概况以及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明确调查的问题:了解××镇人口的流动方向;了解××人口的迁出和迁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2)按照调查路线,把全班分成四组,每组15人,每组调查一个区域,组内分工合作,收集信息。

(3)指导学生整理数据、分析信息。

(4)把调查结果制作成PPT,交流调查结果,分享调查经历。

本案例的设计是针对××镇上的高二学生,通过地理课外调查,进一步理解地理知识,加强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乡情感和爱国情怀;在调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和谐相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