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官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官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官学是指中国历代朝廷直接举办或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中国在夏代就已经开始由官府出面兴办学校,后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官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太学是汉代中央官学的主要形式。汉代在地方郡、国设立了学习儒家经典的官学。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宋元中央官学有较大的变化。

官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官学是指中国历代朝廷直接举办或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中国在夏代就已经开始由官府出面兴办学校,后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官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官学,特别是中央官学,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办学宗旨是培养各级封建官僚体制的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教育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中央官学在培育朝廷所需人才、维持中国古代吏治、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等方面,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西周教育制度

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集夏、商前代之大成,形成了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是专为上层奴隶主贵族子弟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礼记·王制》记载: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由此可知西周的国学按儿童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

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诸侯所设大学,规模较小,仅有一学,曰“泮宫”。大学的入学年龄不一,王大子15 岁行冠礼,标志着已成人,所以15 岁可以入大学,其他人则20 岁入大学。大学的教育目标,服从培养统治者的需求,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的统治者,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入学的年龄记载不一,这可能与贵族子弟的家庭地位有关。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不同,因为年龄偏小,故以礼乐书数学习为主。

乡学是按照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子弟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地方学校。具体是在地方行政组织的基础上,设立相应的地方学校,即一曰乡校;二曰州序;三曰党庠;四曰家塾。

西周学校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在中国教育史上,一般认为西周的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为主。

西周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指官学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政教一体;奴隶制国家的学术为奴隶主官府所垄断,即官守学业;官学的教师就是官府的官吏,即官师合一。

(二)汉代儒家经学教育

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秦王朝建立后,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要求走向统一,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颁布了“挟书令”,禁止私学,士人求学“以吏为师”,政府统一实施法治教育,实际上是取消学校教育,这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倒退。

汉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特别是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后,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一般认为汉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的时期。

西汉初年经过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汉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尤以官学为盛,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等,地方官学包括郡国学、庠序等。

太学是汉代中央官学的主要形式。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吏治水平,接受了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在京都长安创办以传授和研究儒家学说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太学,成为地主官僚政府下设的一种育才养士的教育机构。太学生以学习儒术为主,所以太学生又称儒生。汉代宦官专权,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与太学对抗,曾创办鸿都门学,学生考试及格做大官,不及格做小官,与太学专门讲授儒家六经有别,鸿都门学专门讲授辞赋、小说、绘画,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艺大学。汉代虽然有官学,但名额有限,太学设置在京师,地方的学生很难入学。而汉代做官必须读书,读书必须拜师,因此,汉代私学兴盛,一些官员一面做官一面收录弟子,一些没有机会从政的经师、大儒纷纷转向办私学。

汉代在地方郡、国设立了学习儒家经典的官学。公元3 年,汉平帝命令天下皆立官学,郡国的官学叫学,县以下包括县、道、邑、侯官学叫校,乡以下官学叫庠序。东汉时郡国学校更发达,边远地区的一些太守也提倡兴学。

汉代地方官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宣传忠信孝悌的封建道德,推广教化,改变民间的道德风尚。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没有隶属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汉代的地方学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但在客观上却对后世地方学校的建立、提高地方文化水平、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唐代儒家经学教育

制度完善的唐代官学(www.xing528.com)

魏晋南北朝我国长期处于战乱纷争之中,学校废置,官学数量大大减少。西晋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进入国子学求学,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入太学求学,这是封建社会特权思想在教育中的具体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之风不减,名儒聚徒讲学,宗族和家庭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隋文帝提倡办学校,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了官学,设立了国子寺,后改称国子监,专管教育部门和教育官员。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使唐代官学系统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唐代官学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按性质又分为三类: 专修儒经的学校、学习专门知识的专科学校和各种特殊学校;地方官学有府、州、县设立的儒学和医学。

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是国子监管辖下的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另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和弘文馆,二馆是贵族学校,规格高于国子学,但学习的程度却低于太学。唐朝对六学二馆中各类学校的性质、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招收对象的资格以及教学内容都做了明确规定。

唐代地方儒学继承隋制,实现州县二级制,州县学生大部分是中小地主子弟和庶民子弟,教师地位和待遇较低,修业年限也没有规定,学习内容与京都儒学相同。地方学校毕业生的出路主要有: 凡能通一经者即可毕业求官,或直接参加科举考试,或升入中央四门学。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分科比较细的医学,要比西方早了几百年。

(四)宋元教育制度

宋元官学制度是继承隋唐官学制度发展而来的,属于国子监管理的中央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辟雍等,属于提举学事司管理的地方官学有府、州、县学和社学。

宋元中央官学有较大的变化。宋代国子学也称国子监,既是教育管理的最高机构,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但作为最高学府则徒具空名。所以,宋代太学成了最重要的高等学校,不仅入学资格已经放宽,凡八品以下子弟或庶民之俊异者均可成为太学学生,而且还开辟了分校——辟雍,使太学成为宋代兴学育才的重点与核心。太学以学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和理学内容为主。

元代中央官学仿宋制,但根据民族划分为不同的学校: 汉学国子学是以学习汉儒文化为主的学校,学习内容主要为“四书五经”和《孝经》。蒙古国子学是以学习蒙文儒学为主的学校,学生以蒙古、色目人为主。这是我国历史上开办最早、最规范的少数民族学校。回回国子学是专门学习波斯文的学校,学生来源于公卿大夫与富民之子。回回国子学是鉴于当时与西域诸国交流频繁,迫切需要懂得波斯文的人才而创办的,这是我国古代中央官学中创办最早的培养译员的学校。

宋代地方官学的发展始于“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后又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三级体系,即路学、府州学、县学。元代按路、府、州、县行政划分,在地方上建立了路学、府学、州学和县学的儒学系统,同时还开办了蒙古字学和社学。元代曾规定,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称社学。社学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

(五)明清教育制度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下坡路的时期,也是古代教育逐渐衰败、腐朽、走向没落的时期。

明清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分为国子监、宗学和武学,地方官学分为儒学和专门学校,儒学又分为府、州、县学和各部门办的儒学。

明清国子监沿袭前代,又称太学,既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学府。但与宋元不同的是,明清国子监作为高等学府的职能更加突出。明清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国子监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

明清地方学校按行政区划设立府学、州学、县学,统称儒学。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学生通称生员。同时开办社学,明清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