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及其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孟子及其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政治清明的根本是提高道德修养。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政学说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并讨论人性善恶问题的思想家就是孟子,“性善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及其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孟子(约前372—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

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实行仁政,可以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称王于天下。孟子严格地界定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且制定了从天子到庶人的完整等级制度;同时,理想化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对民众应该像父母对子女,民众对统治者应该像子女对父母。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那么民众会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暴政,不顾民众疾苦,那么就会失去民心。孟子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论述,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是民心的向背。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政治清明的根本是提高道德修养。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在道德伦理方面,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种。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www.xing528.com)

仁政学说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并讨论人性善恶问题的思想家就是孟子,“性善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也就是“性”的基本内容。“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不承认有先天的等级,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放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尽管“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说法,但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身养性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之为“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地位被推到了高峰。宋代以后,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