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生网络礼仪教育:美学与社交方案

中职生网络礼仪教育:美学与社交方案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网络礼仪教育的多元化目标策略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网上交流的表现情况是不同的,其感兴趣的话题和使用的交流工具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要求,为不同年级的中职生设定相应的多元化网络礼仪教育目标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对中职生普适的网络礼仪教育基础目标,仅体现了网络礼仪的最低要求,对网络礼仪良好习惯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则鼓励向更高的礼仪要求和良好习惯水准发展。

中职生网络礼仪教育:美学与社交方案

(一)网络礼仪教育的多元化目标策略

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网上交流的表现情况是不同的,其感兴趣的话题和使用的交流工具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要求,为不同年级的中职生设定相应的多元化网络礼仪教育目标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同一年龄教育对象的个性化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多元化教育目标。传统的礼仪教育,特别是针对同龄的不同个体,往往提出一元的教育要求。这种教育抹杀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显然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发挥。因此,对中职生普适的网络礼仪教育基础目标,仅体现了网络礼仪的最低要求,对网络礼仪良好习惯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则鼓励向更高的礼仪要求和良好习惯水准发展。

(二)网络礼仪教育的日常渗透训练策略

礼仪融合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网络礼仪渗透在学生的网络交流中,只有将网络礼仪作为日常规范来训练,才能使学生所受网络礼仪教育得到加强、巩固和保持。因此,将网络礼仪教育作为日常规范化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有教育渗透的意识,明确渗透的时机和方法,捕捉渗透的突破口;其次是抓住突破口,及时进行渗透;最后对渗透的教育效果进行反馈收集,以增强教育的渗透意识和渗透机能,进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感染。可见,渗透教育是隐性的,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言未开喻而意在其中”的方式进行教育的,它能绕开学生的意识障碍逆反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三)网络礼仪的学生自我教育和实践策略

学会自我教育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只有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念,学会了自我管理,他们才能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健康上网、上健康网;才能正确使用互联网,拓宽视野,增加知识服务;才能在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懂得运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在反复实践外在的伦理准则过程中,就有可能将这种外在的准则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同时,还可以加强道德评价,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对网络环境、网络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如果大家对不良行为群起而攻之,网上不良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要让学生主动查阅国内外有关网络礼仪的专题网站。例如,Netiquette Home Page网站提供网络礼仪核心守则,并有网络礼仪全文书籍,提供在线网络礼仪测验;Netiquette Guidelines网站整理并提供电子邮件与网络聊天需要注意的网络礼仪守则,并针对网络使用者与管理者分别提出指导。我国台湾地区比较重视网络礼仪,“资讯之旅”网站内容包括:认识互联网络、上网前的准备、网林秘籍、网络族的一天等,也包括网络伦理部分,提到诸如著作权、网络安全、网络隐私权与网络礼仪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台湾交通大学教育研究所所办的“教师网络素养与认知”网站,提供网络素养、网络交友、网络沉迷等主题,帮助中小学教师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网络世界,其中网络素养单元包括素养与礼节两部分。

(四)网络礼仪教育的学科教学策略(以信息技术学科的网络礼仪教学为例)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在四个学习主题组,即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中,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这些学习目标,不仅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提出了要求,更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明确了目标。在这些主题的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礼仪教育也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要求。

在“信息获取”主题中,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无从考证,甚至有些是反动的、黄色的、虚假的,因此不能随便相信,更不能进行传播,要有基本的信息鉴别能力。

在“信息加工与表达”主题中,要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熟悉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了解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在“信息资源管理”主题中,要求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普遍性及重要意义;通过多种途径访问计算机上共享的内容,实现协作资源管理;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感受利用数据库高效检索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与社会”主题中,要求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信息交流中的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保护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开展信息活动的习惯;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不论是校园、企业还是个人,采取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已成为网络社会中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在单位局域网系统中安装防火墙与杀毒软件,在个人终端上安装杀毒软件,这也是防止计算机危害,养成良好计算机使用习惯,大力推行网络礼仪的重要内容。

案例:“网络时代的礼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识网络礼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了解网络时代的基本礼仪;

通过运用网络礼仪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浏览网页、网络交流、收发邮件时的基本礼仪

三、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

情境一:伴随着悠扬欢快的上课铃声,学生们兴致昂扬地走进网络教室,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一分钟过去了,教师怎么还不来呢?

情境二:教师走上讲台,直接宣布上课,有意省略“师生问好”这一课堂程序。

情境三:教师打开投影,屏幕上显示出几张照片,照片中的“主角”即是学生所在的教室,只不过看起来凌乱不堪——凳子任意摆放、瓜子壳散落桌面、显示器“东倒西歪”。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上课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屏幕上的照片,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开始显得莫名其妙,随即展开激烈的讨论。

两分钟后,教师提问。

生1:屏幕上的照片展示的是网络教室的场景,它提醒我们下课后应该将桌凳收拾干净。

生2:老师今天上课迟到了。另外,也没有喊“起立”。

……

师:同学们的认识比较到位。老师上课迟到,上课时师生不问好,同学们下课后不将桌凳摆放整齐,这些都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不学礼,无以立”;孟子也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仪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各种礼仪非常重要。

投影显示“水陆两栖人”图片。(www.xing528.com)

师: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写了一部著名的科幻小说《水陆两栖人》,讲述的是科学家萨尔瓦多给伊赫安德尔成功安上鱼鳃,使他成为既有肺、又有鳃,既能在陆上生活又能自如地成为海洋的主人的故事。其实,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也都是“两栖人”——一方面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另一方面生活在网络世界中。在现实世界,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礼仪,那么在虚拟环境中是否也需要如此呢?如果需要,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礼仪呢?

设计意图:创设丰富的情境,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礼仪引申到网络虚拟空间,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演示启迪,案例解析

通过屏幕演示三个案例,并指导学生阅读。

案例一:周末,小方和两个好朋友在网吧玩游戏,他们的游戏角色与一网名为“霸王龙”的玩家在网上遭遇并进行了激战,双方一边战斗,一边在网上互发短消息进行语言攻击。无意中,小方说出了自己所在的网吧。不一会儿,有七八个男青年闯进了小方所在的网吧大打出手。

案例二:百度“校园帖吧”中一个主题的部分帖子。

案例三:2006年5月10日,香港一名16岁中职男生被海关部门拘捕。他涉嫌自设个人网站,供网友免费下载600多首(套)侵权歌曲及电影。同时,设网志(Blog)宣传其网站,鼓励网民下载歌曲、电影。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网络实践,分析、讨论这三个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在网络中如何进行友好的交流?

问题2:在帖吧中发布信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3:案例三中的中职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师:我们已经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同学们参与网络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礼仪。否则,不但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设计意图:选取和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网络基本礼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对比探究,交流总结

师: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但是网上交往同样存在道德规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公民”,必须坚持“绿色上网”。倡导和遵从网络礼仪,既有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网络形象,也有助于创建和维护网络秩序。那么,在网络世界里需要遵循哪些基本礼仪呢?

教师提出以下主题,指导学生分组对比探究,并填写表4-1(共享给学生)。

表4-1 主题探究

续  表

教师首先请学生阐述分析、探究的结果并进行综合评价,强调网络礼仪的基本原则是自由、自律、真诚、共赢,然后用概念图归纳网络时代的基本礼仪。

设计意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在网络中也存在,通过对比探究,一方面强化了学生遵守网络基本礼仪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了解了现实礼仪与网络礼仪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网络时代的基本礼仪。

(四)角色扮演,学以致用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网络时代的礼仪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网络实践中能否把握这些礼仪,做一个合格的“网络公民”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活动检验一下。

活动一:

全班学生匿名登录Netmeeting,在班内任意寻找一位同学作为陌生网友进行交流,来体会网络礼仪在网络交流中的重要性。

活动二:

教师在上课之前针对网络礼仪给全班同学写了一封信(共享给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信箱,给教师回一封简短的信件,注意网络礼仪的运用。

设计意图:仅仅让学生了解网络时代的基本礼仪还不够,要学以致用。考虑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本环节设置了两个可行的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运用礼仪知识,进而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网络礼仪教育的家校合作策略

对中职生进行网络礼仪教育,学校是主渠道,家庭是主阵地。学校、家庭要联合起来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对学习的正面作用与意义,不能只是把网络当作娱乐的工具。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或上门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如何让学生在网上交流时注重网络礼仪。对于在网吧上网的学生则更要多加关注,网吧里的网络信息氛围很容易误导学生。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互补,时空充实。因此,在网络礼仪教育中,要让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和规范,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利益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总之,加强学生网络礼仪教育时,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关键作用,及时教育,正确引导,同时通过净化网络环境和依靠家庭以及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促使健康人格的形成。

(六)网络礼仪教育的舆论导向策略

如何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是网络伦理构建的目的所在。由于网络社会中网络舆论的特性,所以要在充分完善法律管理制度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舆论是“社会的良心”,是道德的“守护神”。要想让网络中的伦理规范和原则对网络舆论中公众的言论和行为产生普遍的约束力,无疑需要依靠舆论这一强大社会力量的监督、评价和引导。在现实社会中,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敢于批评一切有悖于网络原则和规范的错误行为与丑恶现象;要把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的特性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强的特性充分结合起来,感染、影响、同化甚至警示网络公众,提高他们的网络规范意识。唯有如此,方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伦理环境和道德氛围,在促进网络伦理社会化的同时,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