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学生与社交礼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

中职学生与社交礼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是维系人伦关系的准则,是作为规范准则在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现。若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思想脉络,首先必须厘清其基本内涵。(一)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概念界定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谈礼。(二)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道德性《礼记·冠义》云:“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中职学生与社交礼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人类文明的产物,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是维系人伦关系的准则,是作为规范准则在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现。就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言,礼文化的定义也有差异。若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思想脉络,首先必须厘清其基本内涵。

(一)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概念界定

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谈礼。自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的特征时,曾说过:“中国之所以成为民族,就是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他认为,“礼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也正因如此,中国在“礼仪之邦”的赞誉下绽放于世界舞台之上。可以说,礼与我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是密不可分的。《礼记·曲礼上》中对礼的述说为,“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可见,礼文化涵盖了天道万物之变化,是一切人事变迁的根本。然而,若要以一语说明其定义,却并非易事。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礼文化包含了多种意义,概括地说,可分为行为之礼、制度之礼、观念之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仪、礼制和礼义。究其属性而言,其中礼义之于思想观念具有自律性;礼制之于社会制度具有他律性;而礼仪之于社交行为具有宗教性。那么,礼文化这三种属性便是我们考察其起源及功能的着眼点。

1.礼文化之起源

自古以来,学者们关于礼文化之起源都有诸多探讨与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礼文化之起源进行阐释,其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

(1)天道说

“礼”与“仁”是孔子思想的两大重要范畴,孔子的伦理思想、教育观念及生活理想都与礼文化紧密相关。《左传》文公十五年记载孔子之语曰:“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孔子把礼文化的起源归于天,礼自天而来,是顺应天意、天道而必然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礼与天是统一的,礼就是天。人们要以适当的方法来适应客观环境,即“顺应天意”,因为客观环境是“天意”的体现,不能违背。

(2)本心说

多数学者认为,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正如“案之《孟子》书,其称仁义,亦莫不准诸礼。”孟子提出“四心”,是仁、义、礼、智之“四端”的思想。孟子以“四端”论人性,提出人性本善,以恭敬辞让之心为礼之端。这是对孔子“礼本为仁”思想的升华。而孟子之后的许多关于礼之发端的学说都有“礼源于人的心性”或“礼生于人情”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后世趋于论证礼文化起源的“人情说”便是“本心说”的延伸和发展。

(3)人情说

人情说可溯源于孟子的“本心说”。礼文化的产生源于人性的需要,从《礼记》所保存的大量礼仪制度中可以得到及其明确的答案。人性有善恶之分,面对社会当中各种复杂关系,人们一方面需要表达各种内心自然流露的心境,另一方面又需要遵循各种规则。这就需要“礼”来对这种善恶进行节制。正如现代学者李安宅所说:“礼有两方面,一面以人情为本,一面以节仪为文。”人情随时异而变,于礼不和者当以礼进行节制,于情于理的善的情感当以礼助之发扬。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的学者对礼文化的起源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而礼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基本规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显著特征,其产生源于人类对本能的善恶的节制。因此,礼文化是由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和制度逐渐生成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价值判断、思维方式等一切复杂关系的集大成者。

2.礼文化之功用

礼文化所蕴含的属性铸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前面谈及的节制,已然隐含了礼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对人的善恶的节制,有助于人类的自我完善。礼作为人类的活动方式和原则,是内质与外文的统一。在《郭店楚简》和《礼记》中,礼被视为一种个我从内到外,又由外到内的动态过程。因此,可以把礼文化的功能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礼的内化及其道德规范作用

作为个我,人有知、情、意、行等不同面向,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基于知而产生的行为动能:“情”和“意”。对于人的自然情感,礼除了发挥节制作用,也是“情”和“意”的表达方式。对人性而言,礼所包含的多为精神意义。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们在对礼文化的学习和践行过程中,无形中塑造成自我的良好道德品质。而道德问题是人类社会化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延续和文明进步的精神基础。礼之所以被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礼对道德人格的规范和要求,礼对个我道德人格的规范使它成为个我在道德中自我完善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在儒家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正是因为礼作为人性化过程中的杠杆,在一代又一代的累积中,其行为获得愈来愈多的规定,形成的人格特征使人离其动物性越来越远,并通过礼来追求道德人格以激发人生

(2)礼的外化及其社会控制作用

礼的重要功能除了突出个我规范性和道德人格要求之外,还要着重强调其维持社会群体的秩序,发挥社会控制及评价的作用。礼用于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原因,在于依据礼的原则,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由于宗族、性别、年龄等可以量度的因素而划分层次。那么,如何通过这种层次的划分转化为社会秩序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从主、客两个方面把自我分化成主我和客我。他说:“主我是某种对处于个体经验内部的社会情境做出反应的东西,客我是按社会结构把自我当作一个社会成员而做出反应的自我。”主我是不可知的,正如人心深不可测,无法预料人的行为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客我是符合社会情境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人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客我。可见,客我遵循礼,具有相应的道德性,而礼又无所不在地深入人群,从一般的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尺度和标准,成为社会价值甚至经济利益分配的象征符号。如此,由礼划分人的层次就转化为社会秩序,对社会秩序起着道德控制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道德性(www.xing528.com)

《礼记·冠义》云:“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正因为人一以贯之地遵循着以道德为标准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才得以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物种,而称之为人。因而,礼文化的道德性为其本质属性,前面在探讨礼文化的概念时,我们已论述了礼文化中的礼义,作为观念之礼,具有自律性。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有高度的自律性,约束自身言行,使之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如此,才能形成和谐友好的社会风貌。

礼文化的道德性不仅要求个人遵循道德规范,还要求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礼文化以礼仪制度等外在形式映射出其内在的价值关切,使人们在行礼的过程中将礼文化的价值内化于心,这是礼文化作为伦理道德规范所发挥的最大效能,也是人所安身立命之根本。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云:“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姑慈妇听,谓之为礼。”可见,人在各自的生活中是有着多重身份的,每一种身份赋予的道德使命也不尽相同。只有尽力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社会才能和谐安乐。这既是礼文化的道德要求,也是礼文化所追求的道德目标。因而,礼文化的道德属性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以其内化人心的鲜活生命力和持续的影响力彰显其自身的道德价值,深刻地烙进中华儿女的生活之中。

古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和访问被称之为聘礼。聘礼对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各国在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正如胡培翚所云:“古之聘者,必择有道之国而行之,此常聘。又如告籴、乞师之类,亦行聘礼。”孟子认为,“在处理与别国的关系时,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国家终将走向灭亡”,所以他倡导仁义高于利益,“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但如果按照仁义行事,则可以一统天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在国际交往中就极其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这在今天看来也是有极大借鉴价值的。当然,中国古代的国际交往中过于强调道德,使道德上升到一种理想化的高度,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景,但缺乏可行性。而在今天的理性外交中,对道德的强调是否会使国家利益受损这一问题仍是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研究对象,他们试图寻求“利”和“义”的平衡点。由此看来,国家利益与道德的平衡已然成为我们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

2.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继承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继承性是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本质特征之一。礼文化的继承性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新旧内容之间必然的客观联系。礼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伦理现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连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去与未来的必经环节,同时也作为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实践活动客观存在着,尤其在时代的巨变中,礼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人作为礼文化继承的主体,总是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审视中,以其现有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个体所需的价值理念为现实依据,对历史的礼文化资源进行判断、筛选,并对其进行选择性继承。一方面,礼文化继承的主体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因此它既有群体性也有个体性;另一方面,对于同一个个体而言,其继承性是自由的。即使是在单一性的礼文化继承中,个体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礼文化传统加以继承。

其次,礼文化的继承有其动力机制。礼文化的继承不是无故发生,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进行自身新陈代谢的动态过程。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般而言,礼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速度难以跟上经济、政治的快速变迁,随着两者的距离逐渐拉大,礼文化就会对经济、政治发展构成限制,文明礼仪失范、道德无序等现象便会随之发生。这就促使人们去创新和发展礼文化,希望从中汲取“营养”,这是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对礼文化继承的客观实践。

最后,礼文化继承作为一个古为今用的过程,还需要对礼文化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这也正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拟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完善和拓展。如此,礼文化才能支撑住华夏文明千年的优秀传统,并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力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解读及反思

1.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基本内容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我们这个民族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这套文化的核心就是礼。”礼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关于礼的经典记载包括《礼记》《周礼》《仪礼》……《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见,礼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而发展至今,其文化结构也非一言以蔽之。

从不同文化层面和社会涵盖范围来看,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思想、行为、制度三大面向。其中思想面向主要体现在礼文化所涵盖的伦理观念、道德素养、思维方式等;行为面向主要体现在以礼来顺人情、达天理,在内容和形式上使人有所约束,维护社会稳定并有序运转;制度文化体现在通过礼文化维护社会秩序,形成规范的制度,从而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

如此,礼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概念,其内容结构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臻近完善。为了贴合社会需求,必须通过适当的形式,赋予其时代内涵。

2.对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反思

礼文化作为蕴含中华民族世代精神成就的人文宝藏,长期以来,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待礼文化的态度也总处于徘徊的极端状态。然而,不论是何种极端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历史教训。一些学者认为,礼文化不仅在历史上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障碍。因而,他们认为必须彻底打破礼文化“伦理本位主义”的价值系统,才能实现现代化。也有学者保持对礼文化的基本价值认同,希望对礼文化进行转化,成为科学、民主的新体系。但事实上,对待文化的态度是一个民族精神成熟性的标尺之一。我们只有以理性、辩证、科学的态度对待,才能发掘礼文化的价值所在。

礼文化追求“礼之用,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始终是礼文化追求的理想目标。另外,礼文化中的阴阳互补、天人合一宇宙观念及人格独立、主体精神、和谐有序的人本与社会理念,都是礼文化的价值所在。但礼文化并非完美无缺,从历史的视角看,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希望通过“礼教”来统一思想,以“礼治”来保障社会大一统的局面,然而当统治者过分重视礼文化中的宗法等级关系和群体利益时,个人意志的重要性就被忽视了;当过分强调道德伦理领域的内容,自然科学的发展就被忽视了。

因此,在当今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对礼文化的功与过进行辩证的分析。礼文化在发展进程中的曲折有其必然性,面对曲折,我们应持否定之中有肯定,批判之中有继承的态度。法国思想家圣西门曾把文明的历史看作一连串“建构”时期和“批判”时期的交换。由此看来,我们对礼文化功过兼有的内容应进入“批判”时期,而这“批判”不会是全盘否定,而是为了进入一轮新的“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