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学生与社交礼仪:交际礼仪特点与中华民族道德基础

中职学生与社交礼仪:交际礼仪特点与中华民族道德基础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各个民族,特别是像中华民族这样古老的民族,有关交际礼仪知识的积淀是非常丰厚和深邃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道德观念是交际礼仪的基础。中华民族已有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世代相传的交际礼仪、传统文化陶冶了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情操,熔铸了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也规范了中国人的举止言谈。任何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所有地方的交际礼仪都不可能是一致的。

中职学生与社交礼仪:交际礼仪特点与中华民族道德基础

我们伟大的祖国,早就在世界上享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盛誉。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若云锦的中国文化。相继诞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光照千秋。丰厚的文化渊源,铸造了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民族风貌,推动着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并广泛影响到其他各国,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世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宝库中,礼仪一直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古代已有人与人交往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完善的种种礼仪,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在日常交际礼仪基础上逐渐产生的适用范围更广、规格更高的礼仪,则体现着某个团体乃至国家的尊严,影响着团体乃至国家间关系的消长,甚至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和国家的兴亡。古人云:“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往,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可见,交际礼仪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职能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了解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人际关系、规范行为举止、培养高尚情操有着重要的意义。

礼仪广泛地应用于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人与人的交际中,却并非所有的交际都合乎礼仪。礼仪是交际的核心,是导致交际成功的圭臬。

人际交往在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上进行,因而也体现出不尽相同的性质。从广义来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社团关系,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关系,都离不开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者说,是凭借一个个具体的人进行活动的。尽管这些具体的人所充当的社会角色不同,所从事的活动有别,所要发展或改善的关系的性质各异,但他们都必须恪守一定的礼仪,才有望达到行为的目的。其中,普通的人际交往的礼仪,对他们来说仍是不可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礼仪的涵盖面是极其广泛的。交际礼仪产生的历史是那样悠久,应用的范围是那样广泛,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又是那样丰富多彩。所以,各个民族,特别是像中华民族这样古老的民族,有关交际礼仪知识的积淀是非常丰厚和深邃的。这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观古今中外异彩纷呈的交际礼仪,可以概括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文化的复合性

从表面看,交际礼仪只是一种社会行为;而在实际上,却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行为人的全部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道德观念是交际礼仪的基础。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阶级所遵循的交际礼仪,都必然受一定的道德观念支配和制约。其二,激发人们产生交际动机的是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又与人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其三,决定一个人交际礼仪水平高低的往往是自幼接受的多方面的教育,以及在工作和生活中日渐积累的知识。其中,尤以哲学和历史、伦理、文学、艺术、美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影响最为明显。所以说,交际礼仪是一种文化形态。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言一语,看似简单随意,实质上都是多种文化知识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表现出的高雅与猥琐、文明与粗俗,大都与文化教养有关。潇洒的风度、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谈吐,凭借的不仅是外在形态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和修养。也就是说,是内在的文化素质通过体态风姿显现的结果。如不重视学习和修养,只从外在形态上生硬模仿,则只会给人以忸怩作态、矫揉造作的不良印象

(二)民族的继承性

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由于各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形态,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不仅成为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而且是凝聚本民族成员、使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各民族的日常交际礼仪、交际心理,以及必要的礼制,就成为本民族的文化形态之一。而且,随着岁月的迁延、历史的发展,各民族的交际礼仪也代代传承下去。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但是其核心部分,即与本民族的伦理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都表现出代代相陈、世世相袭的继承性。孙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中华民族已有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世代相传的交际礼仪、传统文化陶冶了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情操,熔铸了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也规范了中国人的举止言谈。讲究礼节,注重礼教,尊长爱幼,尊师重教,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友爱兄弟,热情好客,礼尚往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早已成为中国人所恪守、且为世人所称道的美德,至今仍是当代中国人所遵奉的行为规范。(www.xing528.com)

(三)时代的变异性

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交际礼仪是一成不变的。政治的变革,朝代的更迭,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会导致文化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交际礼仪也不例外。而且,国际间、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也会使各民族的交际礼仪不断地发生某些或大或小的变异,从而使交际礼仪显现出一定的时代性或阶段性。我国自史前时代至今,尽管交际礼仪表现出明显的承传性,但在不同时代也都有其具体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反对交际礼仪的简单复古。特别是当历史的车轮进入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技使世界各国间缩短了距离,整个地球似乎微缩成一个村庄。由于各国人民可以便捷地走来串去,导致国际间、民族间的交流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交际礼仪的相互交流、吸收乃至融合也日益增强,从而出现了国际社会的新趋势。有识之士认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优哉游哉的闲情逸致已难以见容于环境,因而简捷明快、惜时如金、事前有约、重诺守信等已成为交际礼仪的重要内容,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奉行。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国际社交的新趋势势必影响到我国的交际礼仪。

(四)地域的差异性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任何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所有地方的交际礼仪都不可能是一致的。因为各个地区之间虽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人文环境方面也还存在着不同差异,由此形成了不尽相同的地区文化。其表现在交际礼仪,特别是其中的礼俗方面,势必产生这样那样的差别,中国亦然。在延续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几度分分合合,加之交通不便、路途阻隔,各地区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形色色,蔚为大观。如近些年社会科学界和文艺界努力开掘的“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燕赵文化”“西部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依托于深厚的历史背景,依附于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逐步形成的风俗,礼俗即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11世纪的杰出科学家宋应星说:“风俗,人心之所为也。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然风俗改变,亦可以移易人心。是人心风俗,交相环转者也。”而人心的形成,又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有关。时代精神的嬗变,必然导致地域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地域文化特色都必将长期留存。不管地域文化特色怎样强烈,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民族的共同性。即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交际礼仪千差万别,其主导方面也是接近和相似的,并由此显示出这个国家、民族交际礼仪的共同特点。

交际礼仪在人们日常的交往接触和敬神、祭祖、婚丧嫁娶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地被文人所总结,为统治者所采用,推广开来,沿袭下去,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交际礼仪的发展,大抵也遵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总结”这样一个规律。人类交际礼仪的发展,基本上同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同步的。古人曰:“礼理起于大一,礼事起于遂皇,礼名起于黄帝。”所谓“礼名”,自然包括了交际礼仪。又据史书记载,尧、舜时代的交际礼仪已相当完备。书载:“慎微五典,五典克从。”所谓“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即家庭成员相处的礼仪,实为今天我们所讲的交际礼仪的内容之一。及至周初以降,《周礼》《仪礼》相继问世,连同西汉时戴圣编纂的《礼记》,并称“三礼”,是我国古代儒家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三部礼仪文化著作。之后,有关礼仪的著作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礼仪文化的宝库。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际礼仪,必将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学习,从而促使社会健康、文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