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烹调与熟食法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烹调与熟食法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醢是把肉剁成酱加黍米、酒和盐发酵成的,它用作调料。腌是把新鲜的肉切薄片,用酒腌一昼夜,再加佐料食用。熬是把肉加桂、姜、盐等调料在火上烤干,然后捣碎食用。熟食法中的烹是用油煎或炸,炙是把肉切小块儿在火上烤。炒的特点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完成熟化和调味。古时候做汤饼是用一只手托面,另一只手撕面,在锅边按扁,放进水中,所以又称“饦”。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烹调与熟食法

把谷物通过蒸煮做成饭的方法产生较晚,上古时代粮食的熟化非常原始,炒熟或焙熟的麦、米等谷物称作糗、糒或糇,或者在炒熟之后再舂成粉状也叫作糗,它可以长期保存,不必每餐举火,且便于携带,但不易消化,遇水会膨胀。大概汉代已有饼,但与今天的饼不同,它是把麦子捣成粉,加水做成饼状,然后蒸或煮,煮的叫汤饼,是面条的前身。用米做成饼的叫作粢,也称饵。古代粮食也用来煮粥,《战国策·赵策四》载,赵国大臣触龙劝太后让小儿子入齐作人质,为缓和气氛,先问候太后饮食状况,太后回答:“恃粥耳。”粥易消化,适合老年人的肠胃

发面技术大约始于东汉南北朝时方有较详细的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用米粥和酒制作引子发酵的方法。宋代高承撰写的《事物纪原》把馒头的发明归功于诸葛亮,称诸葛亮南征渡泸水时,看到当地有用人头祭神的习俗,诸葛亮命用面皮包裹猪肉牛肉羊肉蒸熟了取代人头,其本名为蛮头。其实,古代这种蒸制的面食多称作蒸饼,蒸饼就是后世的馒头,带馅料的称包子,其馅料可以是肉类、果仁、干果等,后世的典籍记载有魏晋时期权贵之家食用蒸饼的各种偏好。宋仁宗名赵祯,为避其名讳,宋代蒸饼改称“炊饼”。胡饼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土,至唐代大为流行,与今天的烧饼类似,刚出炉的最好吃。大诗人白居易被贬为忠州刺史时,曾亲制胡饼寄给与其相邻的万州刺史杨敬之,并题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辅兴”就是辅兴坊,其胡饼长安最佳。

古代的肉食有生食和熟食两种。醢是把肉剁成酱加黍米、酒和盐发酵成的,它用作调料。腌是把新鲜的肉切薄片,用酒腌一昼夜,再加佐料食用。熬是把肉加桂、姜、盐等调料在火上烤干,然后捣碎食用。捣珍是把肉捣烂,去筋膜,加上佐料食用。古代的干肉叫“脯”,也叫“脩”,中国制作脯、脩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期就是比较常见的食品,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的意思是只要给我十条干肉做见面礼,就可以聆听我的教诲。熟食法中的烹是用油煎或炸,炙是把肉切小块儿在火上烤。炮则比较复杂,把小猪或小羊宰杀后掏空内脏填入枣子,用草包裹然后再裹上泥在火上烧,泥烧干之后掰开泥巴和草,剥去皮涂上米浆,然后浸在油锅里,把油锅放在一个大水锅里,水锅烧开保持三天三夜,把肉取出加佐料食用。汉语有成语脍炙人口,其中的脍是很细的肉丝,但具体做法已失传。孔子曾说过“脍不厌细”,也就是说切得越细越好,这需要很好的刀工。《诗经·六月》有“饮御诸友,炰(fǒu)鳖脍鲤”,其中的“脍鲤”应该是切得很细的生鲤鱼,由此看,生鱼片很可能起源于中国。《孟子·尽心下》载,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脍炙和羊枣哪个更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了,还说“脍炙所同也”。意思是脍和炙是人们共同喜爱的美食,后来被引申为广为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

炖煮法出现后,肉常被做成羹来佐餐。《左传·隐公元年》载,郑武公宴请颍考叔,颍考叔请求郑武公允许他把宴席上的羹带回家让他母亲尝尝,因为母亲从未吃过。这里的羹应该是带汤的肉,因为肉中有胶质,肉汤热的时候比较黏稠,凉了以后会凝固。《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与刘邦在鸿沟对峙,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就威胁刘邦说,你要不投降,“吾烹太公”。刘邦回答说,我和项羽同为怀王之臣,且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肉可以做羹,菜也可以,所谓“东坡羹”即菜羹。唐代诗人王建有诗曰:“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说明当时做羹的手艺是衡量媳妇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宋以后,随着铁质炊具的普及,炒的烹饪方法出现了,由此带来中国烹饪革命性的变化。炒的特点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完成熟化和调味。由于受热时间短,可以更好地保存食物原料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特点。同时,因为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食物的加工,饭店可以按照客人指定的原料和加工方法制作,由此为饮食的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炒也是我们烹饪肉食和蔬菜最重要的方法。(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从汤饼到面条

汤饼的原始做法很简单,把面揪下来放入水里煮熟就是了。这大约就是今天的片儿汤之类。晋朝束皙的《饼赋》说:“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古时候做汤饼是用一只手托面,另一只手撕面,在锅边按扁,放进水中,所以又称“饦”。后来有了擀面杖,不再用手托了,所以称“不托”,也写成“馎饦”。馎饦到后来又成了面条。[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