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私家藏书史:汝阴王莘与王铚父子

中国私家藏书史:汝阴王莘与王铚父子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藏书的被强取豪夺,莫若汝阴王氏父子藏书的遭遇最具典型。其子王铚,字性之,自称汝阴老民。著有《挥麈录》、《玉照新志》、《投辖录》、《清林诗话》等。关于王氏藏书聚散始末,王明清《挥麈录》卷七,有一节详细的记述。汝阴士大夫多以借传。先祖汝阴旧藏书犹存,又为元则所掩有。王明清为王铚之子,自家遭遇当最清楚。

中国私家藏书史:汝阴王莘与王铚父子

历史上藏书的被强取豪夺,莫若汝阴王氏父子藏书的遭遇最具典型。

王莘字乐道,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少从欧阳修学,为曾纾婿。尝著《七朝国史》。其子王铚,字性之,自称汝阴老民。累官承事郎、枢密院编修官、右宣教郎等。南渡后,寓居剡山,以文史自娱。著作有《雪溪集》、《默记》、《补侍儿小名录》、《四六话》等。王铚性极聪慧,陆游说他:“王性之读书,真能五行俱下。”“性之记问该博,其藏书数百箧,无所不备。”(见《老学庵笔记》卷二、六)王铚二子:长子王廉清(1127—1214),字仲信,学问该博。著有《京都岁时记》、《广古今同姓名录》等。次子王明清(1145—1207),字仲言,曾仕泰州倅。著有《挥麈录》、《玉照新志》、《投辖录》、《清林诗话》等。

关于王氏藏书聚散始末,王明清《挥麈录》卷七,有一节详细的记述。文曰:(www.xing528.com)

先祖早岁登科,游宦四方留心典籍,经营收拾,收藏逮数万卷,皆手自校雠,储之于乡里。汝阴士大夫多以借传。元符末,坐党籍,谪官湖外,乃于安陆卜筑为久居计,辇置其半于新居。建炎初,寇盗蜂起,惟德安以邑令陈规元则帅众坚守,秋毫无犯。事闻,擢守本郡。先祖之遗书留空宅中,悉为元则载之而去。后十年,元则以阁学士来守顺昌,亦保城无虞。先祖汝阴旧藏书犹存,又为元则所掩有。二处之书悉归陈氏。先人每以太息,然无从理以索之。先人南渡后,所至穷力抄录,亦有书数万卷。明清忧患之初,年幼力弱,秦伯阳遣浙漕吴彦猷渡江,攘取大半。丁卯岁(1147),秦桧之当国,言者论会稽士大夫家藏野史,以谤时政。初未知为李泰发家议也。是时,明清以舅父守京口,老母惧焉,凡前人所记本朝典故,与夫先人所述史稿,悉付之回禄。每以思之,痛心疾首。后来明清多寓浙西妇家,煨烬之余,所存不少。诸侄辈不能谨守,又为亲戚盗去,或他人久借不归,今遗书十不存一。每一归展省,旧箧不忍复启,但流涕而已。总之,王氏藏书,一被陈元则掠之,再被秦伯阳夺之。又惧祸自焚,亲戚久借不归,终至散佚殆尽。

关于秦熺豪夺一节,陆游别有不同记载:“王铚既卒,秦熺方恃其父气焰熏灼,手书移郡,将欲取其藏书,且许以官。其子廉清号泣拒之曰:‘愿守此书以死,不愿官也。’郡将以祸福诱胁之,皆不听,熺亦不能夺而止。”(《老学庵笔记》卷二)王明清为王铚之子,自家遭遇当最清楚。秦熺“攘取大半”恐是实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