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私家藏书史:潘奕隽三松堂及其后裔藏书

中国私家藏书史:潘奕隽三松堂及其后裔藏书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潘奕隽至潘承弼累六世近二百年。他的藏书处名三松堂,编有《三松堂书目》。洪杨之役,所得三松堂遗书损失几尽。并编有《香雪草堂书目》和《西圃藏书目》。他获自三松堂的遗书又传递给第三子介祉。潘氏另一支的潘世恩子孙中却另有藏书兴起。其藏书不幸在英法联军入侵时大部分先后遭毁。他继承其父全部遗书,自己又陆续收购而积达四万卷。建立了竹山堂藏书。其藏书“一毁于兵火,再罹于胠箧”除毁散外,其余数次全部捐献归公。

中国私家藏书史:潘奕隽三松堂及其后裔藏书

吴县潘氏是清中叶兴起的著名藏书世家。自潘奕隽至潘承弼累六世近二百年。兹先将潘氏家族中之藏书家列简表于下:

潘奕隽(1740—1830),字守愚,号榕皋,又号三松居士。乾隆己丑(1769)进士,官内阁中书,文渊阁检讨。中年即引疾归里,优游泉林,以藏书为乐,与同时的大藏书家黄丕烈、袁寿阶等交往唱和。他的藏书处名三松堂,编有《三松堂书目》。因独子潘世璜早卒,所藏书分传给遵祁、希甫两孙,各数万卷。

潘遵祁(1808—1892),字觉夫,号顺之。道光进士,淡于进取,归隐香雪草堂。洪杨之役,所得三松堂遗书损失几尽。但结习难忘,又有搜罗,建立了自己的香雪草堂藏书。并编有《香雪草堂书目》和《西圃藏书目》。再传给二子光福和季孺,先后都陆续散佚。

潘希甫(1811—1858),字保生,号补之,道光举人。他获自三松堂的遗书又传递给第三子介祉。介祉,字玉荀,号叔润。嗜书不下其曾祖,又扩建了渊古楼和桐西书屋两个藏书室,可惜被后世子孙陆续散出,到光绪时已斥卖一空。

潘氏另一支的潘世恩子孙中却另有藏书兴起。其长子潘曾沂(1791—1852),嘉庆举人,官内阁中书。积藏有图书数栋,本计划建一图书楼公之于众供吴中学子利用,但在咸丰九年(1859)不幸全焚于火。次子曾莹,道光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性也爱书,搜集建立了自己的小鸥波馆藏书。(www.xing528.com)

世恩孙辈中藏书最著名的是潘祖荫。祖荫系曾绶长子。咸丰二年(1852)进士,仕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卒谥文勤。祖荫嗜学,通经史,好收藏,储积金石图书之富甲吴下。延聘叶昌炽编撰成《滂喜斋藏书记》三卷。著录珍本一百三十五部。其中宋元本五十八部。别编有《滂喜斋藏书目》、《滂喜斋宋元本书目》。有藏印曰“分廛百宋,移驾千元”,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其藏书不幸在英法联军入侵时大部分先后遭毁。潘祖荫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序》中说:“咸丰庚申(1860)三月,荫所藏存申衙前汪氏义庄书四十箱既失,八月中澄怀园之所藏亦尽,于是荫之书荡然矣。而结习未忘,又复时时收之。”看来祖荫藏书前后有两三次散毁,所余部分,因卒后无子,先归其弟祖年所有,辗转又归潘承弼。

潘曾莹长子潘祖同,字桐生,恩赐进士。以清咸丰八年(1858)顺天乡试案免官家居。他继承其父全部遗书,自己又陆续收购而积达四万卷。建立了竹山堂藏书。最后传给嗣孙潘承厚、潘承弼兄弟。

潘承厚,字温甫,号博山,以经营商业致富,中年而殁。胞弟潘承弼,字良甫,号景郑,早从章太炎、吴梅诸大师问学,终生服务于图书馆事业,精版本目录学。承厚、承弼兄弟家学渊源,又笃睦孝友志同道合,在继承其祖父竹山堂四万卷藏书的基础上,经二十年相依相携大力搜罗,共建了宝山楼藏书,庋弆三十万卷,蔚为山海之富。兄弟俩别具慧眼,广收博采,举凡故家旧藏、时新精刊、明末史籍、清人文集、时人稿本、乡贤文献方志族谱、年谱尺牍、金石碑拓、名人书画文物石墨、下及科举试卷、秦砖汉瓦无不兼收并蓄。承厚辑印有《明清藏书家尺牍》等,承弼著有《著砚楼书跋》等。其藏书“一毁于兵火,再罹于胠箧”除毁散外,其余数次全部捐献归公。计宋版《陈后山集》等二十七部善本捐北京图书馆,余大部分捐上海图书馆。还有部分石刻墓志,分别捐苏南文物保管会和南京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