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胜利之旅

中国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胜利之旅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汪品先终于迎来了中国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机会。“走的时候,我跟老伴说,能活着回来就算赢。”不过,对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汪品先而言,最大的压力来自工作本身。“大洋钻探是需要砸钱进去的,每天的成本超过10万美元,一旦哪个环节出问题,造成的损失也将非常巨大。”汪品先至今记得在南沙海域,当第一口井开钻的时候,船长下令升起中国国旗时的场景。

中国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胜利之旅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近代中国在世界上的落后,正是从海洋开始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的甲午战争、1900年与八国联军的战役,都是首先败在海上。汪品先则希望通过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努力,为国家重新在海洋找回自信的道路上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1991年汪品先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的时候,“够分量的”机会依然没有到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汪品先终于迎来了中国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的机会。

而这种深海游戏,只有在经济和科技上都具备相当实力的国家才玩得起——20世纪地球科学规模最大的深海钻探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为由10多个国家共同出资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每个耗资逾700万美元的钻探航次,由国际专家组根据各成员国科学家提供的建议书投票产生。

1995年,汪品先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1997年,该建议书位列全球排序第一,被正式列为ODP 184航次。有的建议书提了10多年都未被采纳。(www.xing528.com)

1999年,该航次在南海实施,汪品先是首席科学家。“走的时候,我跟老伴说,能活着回来就算赢。”这位当时已年过六旬的科学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我连大洋钻探的小兵都没当过,现在一下子要当首席,压力很大。”

海上工作本来就有风险,何况深海海底的钻探。海盗警报还没过去,又遇到雷达失灵……不过,对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汪品先而言,最大的压力来自工作本身。在海上工作的两个月里,汪品先的生物钟彻底被打乱,每天只敢睡一会儿。“大洋钻探是需要砸钱进去的,每天的成本超过10万美元,一旦哪个环节出问题,造成的损失也将非常巨大。”

一番劈风破浪之后,汪品先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不仅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而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南海的南沙和东沙深水区6个站位钻井17口,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芯5 500米,还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取得了3 200万年前的深海记录。

大洋钻探是国际合作项目,钻探船是美国的,船长也是当年打过越战的美国老兵。汪品先至今记得在南沙海域,当第一口井开钻的时候,船长下令升起中国国旗时的场景。“那个意义,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